读友吧 > 观后感 > 观后感大全 >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 燕玲

当很多人向着繁华奔跑的时候,有一群人却选择向艰苦奔赴,大家看完《我们是第一书记》,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10篇,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一)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自3日起在全国上映以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阔步新征程的昂扬斗志。影片用一个个真实故事生动刻画第一书记们扎根扶贫一线,用热血挥洒青春、用行动诠释奉献的动人事迹,勾勒出一幅有关青春、奉献、责任、勇气的时代画卷。

“在热火朝天的脱贫战场上,第一书记们把青春热血和智慧力量倾注在祖国大地的村落上。”贵州省兴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范春明,用“震撼人心、触动灵魂、激发斗志”形容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影片中,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的坚毅眼神令范春明无比动容:“她的眼神透露着‘必须行’的坚定、‘必须干’的果敢、‘必须成’的信心。”在范春明看来,影片正是通过对刘恭利这样的第一书记进行精心刻画,唤起无数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情感共鸣,也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昂首阔步新征程的豪迈斗志。

35岁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工部附中学生科科长颉顺虎,曾担任第一书记,看完电影感慨万千。

“影片中第一书记们的工作能力、朴实作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观影时我总是不自觉地对比,如果我是他们该怎么办?我该从何处着手带动百姓增收致富?”颉顺虎表示,“我要向这些第一书记们致敬,致敬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魄力。”

平凡之处见证伟大。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许多基层干部都有过和影片人物类似的经历。他们因为奋斗过、努力过,在观看影片后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

身处青藏高原,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驻西藏那曲市央庆布吉卡村工作队队长王煦樟,对影片讲述日喀则市定日县尼辖乡宗措村的故事感同身受:“和农牧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层落实好,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心愿。”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成都动车段党委副书记代林均,曾担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烟囱村第一书记。“影片的一幕幕,让我回忆起担任第一书记时的点点滴滴。我要把这些回忆化为前进的动力,立足本职岗位,继续披荆斩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代林均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许多青年观众也从《我们是第一书记》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用一部电影专门讲述第一书记的故事,在当前的电影院线并不多见,但很有必要。”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25岁观众陈晨在看完影片后,为第一书记的故事所感动。

“影片让我深刻体会到第一书记们艰辛的付出、执着的坚守和攻坚克难的勇毅。”陈晨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拼搏,在最美好的年华写下洋溢青春活力的篇章。”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二)

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正在热映中,该片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向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的“战士”致敬。

有这样一群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_年_月_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千年梦想,一朝梦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胜战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们的日夜奔赴,他们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年迈的父母,怀抱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满腔豪情,走进祖国各地的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其中,超过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他们是因山洪不幸遇难的广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病去世的广东镇武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冯永成、因工作触电牺牲的贵州大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去世的湖南薛家村名誉村长王新法、因工殉职的湖南阳坪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龙俊,是因车祸不幸遇难的王秋婷、因排查灾情触电牺牲的曾翙翔、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王新杰、因脑出血倒在扶贫一线的曾红梅……无法一一列举。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们倒在了扶贫的路上,却永远活在人民群众心里。预告片中,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决心,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尽显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今天,我们回望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牺牲。

有这样一种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锻造出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第一书记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

“我一辈子都是一个人在干活”“我希望有盏灯”“恨是恨这个地方,但是无法走出去嘛”……预告中,一张张无助的脸庞,一句句无奈的心声,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第一书记们跨越高峰、穿越山河,来到了这些村民的身边。

“你们放心,咱们一定是管到底干到底”、“我们一定要和贫穷打一场硬仗”。他们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成村里孩子的父母;为被群山包围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饮,为这里的人打开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躯撑起村民的希望,用双手守住丰收的希望;在海报4300米的雪域高原养羊,为这里的牧民寻找到了脱贫之路……他们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问,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计、倾尽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负人民。

他们却有愧于家人。村里的每一个老乡都认识胡小明书记,但是病床上的母亲不认得他了;将“家”搬进大山里的刘恭利书记,母亲骨折只在门口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去;30岁人生戛然而止的黄文秀,留给家人永远的思念……预告片中的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书记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经历、崇高品格。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第一书记的奉献和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通过大银幕真实再现了这群“为你而来”、为时代而来的共产党员的伟大和不凡,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这一次,就换我们“为他们而来”。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院,重温那些热血与青春,体会那份真实与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问我们美好生活从何而来,这部电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三)

8年间,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奇迹”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日夜奋战,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一线。17日,由_出品,任杰导演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来汉路演,该片聚焦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讲述他们在扶贫攻坚一线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

扶贫事业中的动人瞬间

“什么样的青春才算无悔?什么样的诺言可以生命赴约?什么样的奋斗值得一生奉献?”这是《我们是第一书记》想要解答的问题。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但面对镜头她只淡然道,“他们过得好了,我发自内心高兴。”

一位位朴实的书记们,一项项扎实的脱贫举措,一句句触动心灵的金句语录——《我们是第一书记》带观众看到了扶贫攻坚事业里无数个动人瞬间。

据制片人魏骅介绍,“第一书记”原本是新华社主导的一个新闻选题,因为采集到的素材让整个团队都非常震撼,便对其进行了影像化包装,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走进电影院,让更多的观众记住这些一心为民的书记们。极目新闻记者观影过程中看到,不少观众被第一书记们的事迹打动落泪,而当片尾字幕显示片中几位第一书记已经不幸离世时,全场观众都陷入静默。

第一书记们的经历,比想象中更感人

在《我们是第一书记》里,观众看到了许多真实、生动的脱贫事迹。胡小明和罗洪这两任第一书记接力为大凉山的孩子们解决受教育问题,驻扎在黑龙江的第一书记王路在台风后带领村民们抢收粮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则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带领村民们养羊脱贫。来自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大学生说道:“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祖国还有如此贫苦、困难的地方,更无法想象脱贫是这样一点一滴、艰难实现的。”

“最开始,我也以为第一书记就是村官。”制片人魏骅说道,“真正接触了第一书记,才发现‘第一’二字的意义特别深厚,东家的猪跑了、西家的房漏了,都是他们去解决。就像片中第一书记刘恭利告诉小朋友们的一句口头禅:‘有事找谁?第一书记。’”

武汉路演活动中,剧组为观众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鸡蛋。而在电影里,这些鸡蛋的故事几度令观众落泪。在完成任务离开博作村后,所有人都反对第一书记胡小明再次回到村中,不是因为他工作失职,而是他太认真负责,而他的母亲已罹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不认识儿子,但村里的所有老太太都知道胡书记”。最终让胡小明决定重返脱贫战场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扶贫初期,村中办起养鸡场,多出来的鸡蛋煮给孩子们吃,谁知孩子们第一次吃鸡蛋时,竟不知道要剥壳。”

魏骅说道:“很多人以为当第一书记是为了刷履历,但去到村里的第二天你就会明白,当什么官不重要,老百姓的诉求、需要才最重要。每天太阳下山之后,满是烟火气的乡村是第一书记们的战场。如何让村民们脱贫、过上好日子,是第一书记们的使命。”

不煽情不摆拍,摄影师坐在轮椅上拍下真实画面

《我们是第一书记》剧组最初搜集了1000多位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经过艰难抉择,最终选取了十余位担任影片主角。在魏骅看来,《我们是第一书记》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据他介绍,为了融入每位第一书记的生活环境,摄制组前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书记、当地居民交流,因为只有成为了他们身边的人,沉浸到每个村子里以后,摄制组才能拍到最真实的素材,“所以我们这个电影大概拍了3年才完成。”

《我们是第一书记》作为新闻纪录电影,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剧组自2019年起开始关注第一书记群体,耗时三年进行创作。魏骅透露,创作之初收到了1200多个故事,从中筛选出15个,每个案例耗时三四个月拍摄,最终形成了大银幕上的4个故事。

“新闻要求快速准确,而电影有很长的工业流程,对画面的要求非常高。”在这部电影中,新闻与电影的基因各占50%,“既有新闻触角发现到的真实故事,也有电影艺术带来的视听冲击。”

而作为一部纪录片,真实成为《我们是第一书记》的更高要求。魏骅透露,摄影师们甚至用起了“偷拍”,把摄影机的红色指示灯遮挡起来,或是干脆把机器藏起来。因为担心采访对象讲述不清晰,剧组曾摆拍了部分镜头,但为了真实呈现,这些摆拍镜头全部被舍弃,“最终大家看到的画面里,99.9%都是真实拍摄”。

在影片的末尾,“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等牺牲在脱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出现在镜头中,观众为之泪流不止。但在影片的其他部分,第一书记们在逆境中也不间断的笑容更令人敬佩。魏骅说道:“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非常一致,不要过多的包装,不要卖惨,不要刻意煽情,只要平实、朴素地把故事讲出来,让大家有所思考就够了。”

第一书记们奋战的地方,很多都位于崇山峻岭、山野乡村中,剧组也随之走遍大江南北。在拍摄过程中,三位摄影师都曾身受重伤。“一次拍摄中突发山体滑坡,摄制组的车被冲走,摄影师鼻梁骨、膝盖都骨折了。但他不愿意撤回来,也不愿意在当地休息,第二天就开始继续拍摄,他说坐在轮椅上拍摄,镜头更稳。”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四)

正在上映的《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_出品,任杰导演,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认为有责任用电影这个我们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记录下来。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我们是第一书记》耗时三年拍摄,拍摄团队深入多个贫困地区,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第一书记们的动人事迹。该片制片人魏骅说,他在海南当过六年记者,采访过很多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有的人质疑第一书记,说他们就是去贴标签、争荣誉的,可是当你跟他们同吃同住的第一个晚上,你就明白了。因为当万家灯火亮起,第一书记都是驻村的,家人不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人、一盏灯,继续工作。”他说,过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关脱贫攻坚的信息流推送到大家手机就完成了,但当新闻与电影工业相结合时,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手机上看不到的更丰满的细节、更感人的故事。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他坚信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原第一书记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他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电影让观众看到这群年轻共产党员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伟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一张张闪现,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用真实的力量感动无数被他们守护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日前还来到了影片的首映现场。被问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着年富力强,还能为家乡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尽自己的一份力。”

谈到自己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导演任杰说:“除了感动之外,一部好电影还需要能带给人爱和力量,希望《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时间不仅仅只是拍摄过程,也是所有摄制组成员一起伴随第一书记们的脱贫攻坚战一起成长的过程。记录脱贫攻坚的新闻和电影,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是属于第一书记们的,更属于为脱贫攻坚战斗、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的每一个人。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五)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近日,新闻纪录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开启全国公映。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花哨的包装,没有所谓流量明星参演,但这部全程聚焦“第一书记”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挚真切的情感,吸引了众多“自来水”,被誉为“年度最催泪电影”。

《我们是第一书记》为什么火,一位观众的留言很有代表性:“这里面的故事令我感同身受,和我平时看到的一样,特别真实。”事实上,正是这份深度亲历感,让脱贫攻坚主题作品频频成为爆款。讲述西海固移民搬迁故事的《山海情》,以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再现“干沙滩”如何变身“金沙滩”;着眼村支书带领碗米溪村摘帽的《江山如此多娇》,以细腻笔触描绘农村产业脱贫的曲折不易;聚焦青年共产党员响应国家号召“走基层”的《最美的乡村》,以心路历程刻画主人公从抵触落后农村到积极投身改变的复杂情感……拍摄风格各具特色,结构情节各有千秋,但求真求实却是它们的共同底色。大家身边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观众们对这些影视作品产生强烈共情。

“文艺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回响。”面对贫困这个人类社会的顽疾,几十年间,中国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锻造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饶的素材。而那些山川换颜、百姓致富的故事背后,又有太多俯身一线、不计回报的奋斗身影。为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刚毕业的大学生坚守村小数十年;为帮靠天吃饭的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技术专家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为促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驻村书记行万里路、进万户家……舍小家、顾大家,肯奉献、敢担当,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选择了一条叫做“没有退路”的路,才成就了中国式扶贫的壮丽传奇。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见证了无数人的奋起和改变,浸透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自然成就了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作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说明,伟大时代的“主旋律”,都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新中国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座座“干”字丰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国家需要什么就奉献什么,哪里需要自己就去到哪里”,如果说,一代代共和国的脊梁们以自己对“大我”与“小我”的抉择,引领国家前行的脚步,书写了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那么他们的奋斗,则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文艺创作最深厚的精神滋养。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奋斗者,有什么样的奋斗者就有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这份内在的价值关联,正是“主旋律”作品纷纷成为爆款的动因所在。

这些年,“主旋律”作品渐成顶流,创造了一系列现象级的文化景观,这固然有作品本身硬核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切身经历让大家对“那年、那事、那人”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说白了,真正的“爆款”建立在人民心里。脱贫路上的“一个都不能少”,灾难当前的使命担当,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桩桩件件清晰可感,也丰富着国人对家国的体认。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中国人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也对主流价值和家国大事有了更多了解的热忱。“我和我的时代”同频共振的互动,“我和我的祖国”血肉相连的信任,这份在全社会涌动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创造奇迹的基础,也是中国发展的根基。

在观影团现场,有人问之前主要操刀商业影片的制片人,为什么会担任《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一部电影的制片人?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了现场刚刚看完影片的观众一个问题,中国应不应该有像《我们是第一书记》这样的电影?答案毋庸置疑。

中国的事得中国人自己干,中国故事更得中国人自己讲。脚下的热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富矿,也开启了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激扬精神、感召奋斗,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不负时代,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六)

_月_日举办“为你而来”首映礼,影片主创团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电影第一推荐官薇娅等现身,与观众互动交流。不少业内嘉宾、观众在观影后给出高度评价,盛赞电影“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据悉,影片将于12月3日公映。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_出品,任杰导演,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电影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首映礼现场,影片出品人、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表示:“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制片人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也来到现场,被问到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时,旺青罗布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七)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走访困难户方面

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

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

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

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给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

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

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给予困难群众创造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八)

脱贫攻坚,是_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是20_年要求完成的目标任务。今天,我第一次参加到了扶贫工作中,深入贫困户家中,见面交谈,深入了解帮扶家庭的生活、生产、子女等方面面临的困难、致贫原因,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打下基础。通过这次走访,是我深刻的了解到,在偏远的乡镇,仍有部分老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这也成为我们中国梦一个重大的缺口,不能解决贫困人群的困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无法达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抓住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实现这一,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又与防疫、防汛不期而遇,要清楚认识到,脱贫攻坚不能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必须“再加把劲”,坚定不移地同时答好这三张必答卷。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必须一以贯之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党建引领,让扶贫战鼓“敲起来”。做实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引领。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壁垒,推动区域内各类优质资源深度对接、深度整合、分布优化,探索开放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让脱贫攻坚行动在基层各地全面开展起来,掀起新高潮。以党的建设工作为核心,动员一切可动员力量,理厘清发展路子,摸清脱贫底数、细化脱贫责任、找对脱贫路子、建成脱贫机制;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才能开对“药方子”,彻底拔掉“穷根子”。要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创新“互促型”“融入型”“帮带型”“产业型”“服务型”等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生产基地、产业项目上,形成“党建+产业+合作社+示范户”的脱贫模式,让各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各显神通。

尽锐出战,让攻坚合力“聚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干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程,探索构建选拔、培育、考核、管理、保障链式培养机制。要推动人才资源下沉,用好乡村振兴服务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挖掘村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优势,号准贫困的“脉”,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要加快本土人才培育,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注重把优秀返乡能人列入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安排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帮带培养,让带领脱贫的干部队伍越来越壮大。

政策支撑,让致富路子“阔起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又要打好成果巩固持久战,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聚焦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规范,让农村资源聚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培育农村优势产业,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干,增强抱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产业发展脱贫。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政府担保”等模式,落实“强村贷”政策,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脱贫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供资金支持,让脱贫成效持续稳定。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各级党组织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主心骨”作用,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团结广大群众不懈奋斗,一起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英雄模范、争当“时代楷模”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时间节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开展“时代楷模”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让“时代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标杆,构建起定位精准、多方配合、社会联动的重大典型发布流程,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风范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之前已推出_位“时代楷模”先进个人或优秀集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第_个“时代楷模”。这也是对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的激励。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牢牢把握精准方略,注重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必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相关文章: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党课开讲啦观后感个人感悟7篇

《榜样6》观后感个人感悟10篇

最新精选范文5篇第一书记观后感

《榜样6》观后感个人感言(七篇)

《我们的冬奥》观后感个人感悟10篇

“天宫课堂”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悟10篇

榜样5观后感心得感悟10篇

《榜样5》观后感700字个人体会感悟5篇

《榜样6》观后感个人感想10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1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