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500字 >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

| 灿彬

《呐喊》中,鲁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在反动势力压榨下的生活艰苦的不幸者,鲁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不注重金钱和地位,更多的是那些人精神上的愚味、麻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1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

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2

再读《呐喊》其实引发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们异常熟悉的那几篇:《故乡》、《药》、《阿Q正传》、《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说可能本身便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你走入他们的世界。走入《故乡》,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个手持钢叉的少年,走进那段儿时欢乐的少年时光,彼时雪中捕鸟,瓜田刺猹;彼时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走入《故乡》,走入那一声生疏的“老爷”,将曾经的年少友谊打得粉碎,闰土无法冲破当时几千年间形成的封建礼法观念,当时的人们都无法冲破这些纲常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压制。走入《故乡》,走进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杨二嫂,常人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杨二嫂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为了钱财利益,不折手段,她是这部小事里真正的小人,不讨喜的人。

我想鲁迅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警示自己,警示他人吧。纵使生活会如此艰辛,人活着也不能没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遗失人与人最基本的感情。至于结尾那句经典“人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相比于绝望的轮回,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初中时的解释——世间总有希望,一切总会变好。

《药》则是以“肺结核”为事情的核心,“血馒头”为全文的线索。我们读到老栓为了救自己身患痨病的儿子,卖力工作,为一个血馒头一掷千金。这种亲情父子情在令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的思考,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一种封建环境中,习惯了蒙蔽和愚昧无知,这种思想可能比痨病本身更为可怕。鲁迅也希望,那个染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成为一块石头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激起千层浪,唤醒迷茫的国人。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3

鲁迅的文章很多被收录到我们的中学课本上,很多人对鲁迅也并不陌生。很多人在初学鲁迅的文章时读到的是童年的快乐,社会的黑暗,又有一些人对其中细脚伶仃的圆规印象深刻,更有甚者也想着去偶遇美女蛇。

鲁迅的文章,常常是多年之后回头再看才明白其中的滋味。《呐喊》是你声嘶力竭呕心沥血想要呼喊的却无人应答,是寂静的山谷中只有你一人,身边是伸手不见五指的炼狱,人们如同被抽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麻木的生活在世间。

《呐喊》中,很多人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印象深刻。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书生,是被封建科考制度毒害的一个缩影,他的精神已经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迂腐不堪,在贫穷度日的同时不思进取,守着读书人的一点傲气。最后因为小偷小摸被发现打断了对,最终孤独的死在雪地里。

孔乙己这个人物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在那样的社会情境下,麻木不仁的生活着。他清高孤寡,与社会格格不入。没有人去劝他,人们只是讽刺的看着孔乙己在咸亨酒馆赊了又一次的账。孔乙己就那样死去了,社会没有伸出援手,同胞也没有伸出援手。人们对千千万万个孔乙己的死已经习以为常。

在《呐喊》节选《故乡》一文中,跟随着迅哥儿的回忆来到了曾经的故乡。少年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实木讷的中年人,再也没有了儿时一起玩耍时身上的灵气。连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成了一个声音尖细刻薄冷漠的人。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4

他们长时间忍受着饥寒交困的生活,在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渐渐扭曲了人性,变得冷漠自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

《呐喊》喊出的是愤怒和绝望。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认识是超越时代的,他深知中国人骨子中所存在的劣根性。他曾经说过:“凡有一个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句话放到当今社会也是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名言。

他曾经说过:“凡有一个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句话放到当今社会也是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名言。鲁迅是时代的先行者。他痛恨当时麻木不仁的社会,麻木不仁毫无同情心的国人,痛恨当时那个被列强践踏却不知道反抗的民族。他痛恨的是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面对一个对呐喊无动于衷的中国,他试图用犀利的文笔,精准的语言,缜密的思维不留情面的唤醒沉睡中的国人。

《呐喊》刻画了一个病态的社会,讽刺了旧时中国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他是真正想救中国的,他是时代的英雄。很多年过去了,鲁迅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于国人心中。

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更多的人读懂了鲁迅。读懂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我们在逐渐和这个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在某个深夜,突然想到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5

平凡又伟大,他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人 ----鲁迅.从咸亨酒家到幽静的鲁镇,从狼子村到阿q的土谷祠,无一不留下了他的笔墨,这均出自他的小说集---。

狂人日记是以日记形式记叙了"迫害狂"的心理活动,从围观者的脸色,赵家的狗,那里也感到恐慌,又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的吃人的故事,便怀疑为他操劳的大哥以及为他把脉的医生都是刽子手,进而归结到这吃人的社会.深刻的揭露了这吃人的封建社会,并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是"向新社会进军的第一号"此文亦实亦虚,行文流畅,含义深刻,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灌输了进步思想.古代有三 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深刻的批判了封建君主制是吃人的社会,为人民提出了斗争的方向,给封建社会以致命的一击.

阿q正传是写阿q倍受凌辱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曾因向赵家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了门,为讨 "生计"被迫去城里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对革命"神往"起来,后又变为"革命党"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 q被抓进县大牢处决了,最精彩的是阿q画圆那一节心理描写很细腻,神态刻画很逼真,让人好似亲眼见到一样,言语犀利,诙谐幽默,在讽刺之余不乏欢笑.

有人说,鲁迅的笔是一杆枪,他可以枪毙落后的事物;有人说,鲁迅的笔是一把刀,直捣入封建社会的心脏;有人说,鲁迅的笔是阳光,为人民带来一丝丝光亮, 其实,鲁迅的笔就是笔,他只不过写了反映历史趋势的一些文章.但正是这些文章,为人抿指明了方向,为黑暗带来了光明.曾记否,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百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对千夫所指的落后之人又"横眉冷对 ",想乱世陶潜淡泊名利,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想酒仙太白,云游四海,不走黑暗的仕途之路,才有那"安能摧没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鲁迅先生为人民勤勤恳恳写文章,不是孺子牛吗?

我认为,鲁迅先生为人民勤勤恳恳,这便是仁,对友人相敬如宾,这便是义,对敌人用犀利的言语讽刺,这便是智.人们不光崇拜他的文章,更景仰他这个人.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呐喊朝花夕拾读后感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呐喊读后感600字5篇

呐喊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呐喊》中学生读后感4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3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

读《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5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

《呐喊》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朝花夕拾名著读后感5篇

相关推荐

6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