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篇1
读完余华的《活着》,我得到了一个人生感悟——为活着而活着。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地主家的富少爷徐福贵,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徐福贵一家沦为佃农,并很快因为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遭受磨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或许读完这篇小说你会感慨主人公徐福贵的悲惨人生,但是于此使我们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徐福贵在奢靡生活后的转变,在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后,依旧坚强乐观地活着。
作者余华自序中说自己创作《活着》的原因是听到了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但他依旧有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他深受打动,决定写下一篇改样小说。而他在写作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
我个人认为余华的《活着》在当今社会中仍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如今生活中的诱惑太多,人们被蒙蔽了双眼,在利益的驱使下忙碌着。或是为了金钱,为了地位,或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人不应该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
这世间磨难虽多,你我未必不可一笑而过。
所以,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2
《活着》和《骆驼祥子》中描写的东西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讲述了旧社会中底层人民努力打拼的故事,也描写了许多灾难。
富贵和祥子虽都是多灾多难,但我读的感觉却完全不同。读祥子像嚼一条老苦瓜,彻头彻尾的苦,外人看祥子就没过上多久好日子,我是带着悲伤同情看完的。
但看福贵就不同。《活着》是以第一人称写出来的,所以福贵的感觉和想法都清楚的写出来了。
原来大家都认为最苦命的福贵,在他自己的认知中是如此快乐。他觉得自己过过富人的生活,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庭,他记着邻居、亲人、战友,他记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别人同情他,但别人也许不知道福贵比自己快乐得多。生活的质量也罢,态度也罢,都源于自己的见解,而非别人的看法。
这就是福贵的人生观,这也是为什么他能为了活着本身活着的原因。
有时我们会突然感觉自己很累,快被拖垮。人类发展上百万年,和技术一同上升的还有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我们很劳累,有很大部分是必须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而自己的真实想法却造遏制,那何谈乐观?何谈幸福?何谈为活着而活着?
福贵一生也坎坷,也有人说他穷,也有人给予他不可理喻的同情,但这些都是别人的感受,而福贵的幸福快乐来源于他自己。他并不怎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只想活下去。
其实我认为在别人面前的展现,只是小部分,生命大部分的主宰者是你自己。你可以回想快乐,也能品味痛苦,也能让自己成为“别人”。你生命分成十份,可以让它三分甜,也可以让它七分甜。
《活着》读后感篇3
这无疑是一本富有悲剧色彩的小说。沉重,是它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小说描述的,无非是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一生。主人公福贵是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写照。早年间他还是富裕人家,但因挥霍,败光了家产,不得不住到茅屋去。父亲才因此气愤而亡。这是他惨淡人生的开端。
被捉去充军,老母病死家中,女儿因大病失语。儿子献血不幸身亡,好不容易出嫁的女儿,产后大出血,不治而亡,接着,是妻子的离开,女婿的离开,孙子的离开……
寥寥几个字,每一个字都有如千斤重担,几乎无人能担当得起。更何况福贵,但当这些真正发生时,这样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的人,却出奇的挺下来。不是因为无情和麻木,而是因为生活对他的不断施压,使他只能将这伤痛彻心扉的痛深埋心底,直到永远。
亲人的不断离去,直到最后的家破人亡。但这段看似无尽的悲伤中,依然夹杂着些许的希望。当他从军队中解放回到家,与亲人团聚,当女儿凤霞找到了归宿,与二喜成亲,当“大跃进”期间,他在家烧出的“钢铁”。
但当希望过后,生活并没有走向正轨,而是更加加深不见底的一个个深渊,带来一次次无尽的绝望。他如一叶风浪中的小舟,在生活的波涛中摇晃,偶尔照下的几缕阳光也很快被乌云吞灭,一次次将他的希望破灭,最终走向深渊。
这本书,通过了福贵的一生,反映出了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悲惨的命运,是如何将一个坚定的人消磨殆尽,如何将他毁灭。福贵只是万千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而万千劳动人民以及他们的命运,汇聚成了那个年代,黑暗的年代。
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了福贵,他所做的只有活着,带着绝望与回忆,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4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只是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5
给妈妈推荐了一本小说《活着》。妈妈看完了以后好像变了个人。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富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可以说在年轻的时候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后来一些列灾难降临在他的身上。当他经历了一个个生离死别以后,晚年的他平静的活着。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活着一个简单的话题,原来活出了这么多的人生状态。是啊,只是都还“活着”。
推荐给妈妈看的目的是因为妈妈的脚骨骨折,一直在哀怨状态太,她总是对爸爸这样说:“你说,我上辈子做了啥错事,让我现在遭这样的罪。手术化疗,持续的吃药5年的治疗。想不到今天又这样了。我怎么还活着呢……”爸爸只是默默的帮助妈妈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没有更好的语言来安慰要强的妈妈。
当妈妈把《活着》看完以后,好像换个了人似的。她给我讲“富贵”一生的破落和坎坷,遇到这么多的磨难,仍然活着。她对我说:“小说中的人,其实就是生活中人的叠加,不过看了之后,我知道我这点挫折不算什么。只要生命不息,我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妈妈骨子里是个要强的人,这几天伤处不那么疼了,她就自己动手给我和爸爸织袜套。灵巧的双手,毛线在棒针穿梭。一天的功夫,我和爸爸的袜套完工了。妈妈让我们试穿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妈妈情绪的转变。
生活中不仅有风霜雨雪,也有鸟语花香。我们要享受有限的人生时光。好好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篇6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活着》读后感500字范文202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