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如来写一篇清明节作文纪念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786478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1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跟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跟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跟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754224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2
天,阴沉沉的;雨,细绵绵的;风,冷飕飕的……不免给人伤感之意。走在烈士陵园外的小路上,心中的伤感也逐渐加深……
陵园前的松柏,因为烈士们而长得高大挺拔;路旁的野花,因为烈士们而开得灿烂美丽;如今的我们也因为烈士们而茁壮成长!
走进陵园,静悄悄的,抬头仰望那矗立着的墓碑,心中便好像找到了依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刻在五边形的墓碑上,好像在时时刻刻的提醒着人们:铭记耻辱。继续向前走,胸前的小百花显得格外庄重,放慢脚步,来到烈士们的墓前,绕着墓走了一圈,最后,轻轻放下手中那一朵小白花。
伴着庄严的音乐,向东走进了历史遗迹保护馆。里面保存着战争时期,先烈们所用过的水壶、子弹、枪等,心中顿时油然而生出崇敬之感。
走出陵园,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四周高大的建筑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幸福。我反问着自己:这些生活是由谁换来的?
对!就是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铸成了城墙。他们不怕牺牲,他们可以为了我们,用他们的身躯去抵挡日本侵略者的炮枪弹雨,他们的血不仅染红了长江,还染红了随风飘扬的国旗,更染红了我们中国人的心!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渐渐暗了,路上的街灯亮了,再次回头看着高大的墓碑,我又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默默致敬!
雨,一直下;心,不能平静……
#786477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3
清明节回老家上祖坟,一进村门,就看见爷爷在拐弯处迎着。
座落在那小山下的一个小房子,我爸爸就出生在这里。背后的小山叫羞山,他小时侯一放学就上山找笋子和各种果子,要么吃,要么卖,卖来的钱就买书。走在山上崎岖的红土小路上,一阵阵清新的风拂面而来。
爸爸成年后远离本土,到大城市奔跑,现在,对他曾经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怎能不怀有一种感激之情?
可是-----
我生在异地,自然对这陌生的故乡没有太多情感,虽在电话中知道他们很爱我,但说实在的,我对他们的情感毕竟不怎么浓。
爸爸妈妈与爷爷在客厅谈话,我便去厨房看奶奶。那里的灶台十分奇怪,上面是一口大锅,下面有一个大洞,似一个房子。洞里的火正旺,只见奶奶用铲子在锅中炒。我走近一看,锅中的肉丝炒出了油,“噼里吧啦”“噼里吧啦”地响。奶奶将切成丁的竹笋从热水中捞出,一同放进锅中。她一边用手熟练地将白白的面条放进煮沸的泉水中,等熟了又用筷子捞起,就着些许面汤一同放入盘中,用炒好的肉丝、笋丁连卤做浇头,上面再撒些青葱,原本淡色无味的面,一下子被富有了生机。
奶奶笑着,眼角皱纹如刀痕一般明显。她端来了刚刚煮好的面条,还有热气。
我问爸爸:“这面叫什么?”他边吃边说:“这就是传说中的羞山面!”我连忙品尝,面条十分顺滑,口味与阳春面差不多,样子也差不多,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又对爸爸说“这里面没有什么让人拍案叫绝之处啊!”爸爸看着我说:“外面的面鲜是因为放了很多味精,这可是一点味精都没放!”这样细相,还真是味道不错,于是我一口气吃完连汤都没剩下,盘子像被我洗过似的。
这碗面很真实,就像爷爷奶奶对我的爱一般。想到这儿,又牵起了我对正踩着的这块地的情感。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本啊!这片土地,湖南,顿时变得那么熟悉。
林清玄一口饮习西江水,我现在一碗食透思乡愁啊!
后来,妈妈也学会做羞山面,味道也差不多。朋友王博申吃完后,称赞不绝于口,可我不知怎的,就觉得奶奶的那一碗令人回味无穷。
又到了一个清明,我想起《诗经唐风》中的《蟋蟀》所云“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是的,“今我不回,日月其除”----
好想再喝一口奶奶的羞山面汤,闻一下也行。
#406320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4
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烈士陵园座落在望奎城的东北角,占地十多公顷,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去处。
来到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土山上的小凉亭隐约可见,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波光粼粼,不时有小鱼游出水面嬉戏……
烈士墓掩映在树从深处,我们在老师带领下打扫了烈士墓,朗读了碑文,敬献了花篮……平常嘻嘻哈哈的同学们,此刻也都很庄重。去年清明节看到的那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又静静地伫立在烈士墓前,出于好奇,我们围拢上去,叽叽喳喳地和老爷爷攀谈起来。原来老爷爷是冯耕夫等烈士的战友,是当年河口事件的亲历者。他经常到陵园看看战友,和他们聊聊天,告诉他们国家的大事,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老爷爷回忆起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伴随他的思绪,我们也仿佛来到了六十年前的.卫星河口,冯耕夫、王炳衡、胡再白等正在殊死与土匪们激战,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倒在了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老爷爷的眼睛湿润了,我们也浸满了泪水。烈士墓更加庄严肃穆,烈士纪念碑在同学们心中更加高大了。
陵园中还有很多游人,有老人、小孩、学生,他们或看书,或散步,或聊天,和谐安逸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想,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不都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吗?这不也是烈士的憧憬和希望吗?
走出陵园,我耳边回荡起老爷爷在烈士墓前朗讼的那首诗,“呼兰水中英雄血,妙香山头壮士魂。投身革命他乡死,不求马革裹尸还。”
作为中小学生,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
#406319清明节的作文六百字5
清明节快到了,今天学校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的心情变得急迫而又紧张。
中午十二点五十分,我们在操场上集合。一点准时出发。我们长长的队伍经过一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烈士陵园。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井然有序地走进了烈士陵园,队伍中没有一点声音,因为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好。
我们先进入二层厅休息了十分钟,然后在石雕塑面前举行主题队会。
接着我们便进了博物馆,解说员为我们讲述着烈士的英雄事迹。听着听着,我的眼圈红了,我被这些烈士们为国献身的精神而感动。同学们也怀着敬佩的心情静静地做着自己的笔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王德安、冀月亭等烈士被反动派迫害而死,活埋于西安北门外。同学们听着、记着,没有一个人说笑。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处在危机的时刻,是他们,不顾一切,冲在前头,保护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勤奋读书,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走出展览厅,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来到烈士的纪念碑前,我们献上了自己亲手做的一朵朵小白花。
虽然我们徒步行走了那么远的路,可同学们没有人叫苦叫累,是英雄的事迹激励了我们,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先烈的敬仰!
清明节习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