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阅读摘录 > 读书笔记 >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

| 嘉红

读书应该成为我们买书以及读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口号!如果你想在最少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收益,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逝读书笔记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1

黯淡的房屋里,再没有了她的身影。她躲起来了吗?几间破旧的家具背后毫无藏匿一人的本事。涓生站在屋里,寻着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条,但没有,仅有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枚铜元,这是他与子君两人生活的全副。

鲁迅用他那极平静的笔调绘出了这灰色的画面,却使我的思绪久久无法平息。这场不辞而别写得很动人。好似往昔的时光都成了黑白的梦,醒来时,便觉空虚一场。这段梦中,子君踏着悦耳的皮鞋声来到涓生身边,放弃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谓的梦想。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时候,无声离去。依旧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给涓生。

她是无私的,无谓的,为了涓生的“梦想”而牺牲自我。而涓生,这个读书人,这个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却不知承担,不懂职责,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梦想的过程。人物比较中,我不禁对读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了疑惑。也许并不是书读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穆罕默德,一个大文盲,却因游历了大江南北,体察世间百味,最终完成了自我的追求,建立了信仰着极多的伊斯兰教。他的营养从何而来?

爸爸曾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想来并非没有道理,一切的书文都是从“生活”这棵大树上摘取的果实。书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泽。所以我们实在应当把书本道理与生活实际结合,实在应在平时多洗碗、到扫卫生、自理生活之类。这样才不至于产生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注重应试的国家的学生所应加强的方面。

还有一点感想,据说最近有一部影视叫《我的前半生》与《伤逝》有些相似,但结局却比《伤逝》有进展,女主角振作起来,自力更生,用自我的打拼去追求梦想的生活。同一题材不一样结局,原因为何?我认为是时代背景的不一样所造就的。鲁迅所在时代是个思想斗争、新旧更替的动荡时期,作者所写杯具代表着那一时代的杯具。但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影视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应当是当代的特点——自强不息等。从中我发现时代与故事的对应关系。正因如此,故事才会有它那一时期的独特价值。《我的前半生》的创新是我们应当借鉴的,不人云亦云,有自我观点,才能用同一题材讲出不一样道理。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2

她的皮鞋高底尖触着砖路,发出清响,于是他骤然生动起来。她会带来半枯的槐树的新叶,她会带来紫白的藤花……这一切浓密的爱意都是要慢慢溢出来的羞涩呀!

“莫非她翻车了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涓生的思念被子君牵扯着,是极度的害怕失去让这年轻的脑袋装满了恐惧。仅有子君安然无恙出此刻他面前,他的心才得以恢复平静。

那比涓生更透彻,更坚强的冲破封建旧枷锁的思想——“我是我自我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遍又一遍回响在他的耳边。这是他们长期沉默对视,对视之后的欢声交谈所产生的共鸣。纯真的爱恋就以一次纯真的告白开始了……

子君那时是大胆而不顾一切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灼灼注目下,她依旧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大胆地同居了,为着他们所预见的新时代的曙光。和熟人了断来往,和叔子切断干系,不理会“雪花膏”之类,与油鸡们,阿随在院子里开始崭新的生活。一切似乎趋于稳定。

然而他们之间突破了隔膜的了解让涓生觉着新生了一层隔膜。

生活依旧继续,生活却也开始磨灭,一点点磨灭他们铸造的小幸福。导火索便是局里寄来的一封信。雪花膏的添油加醋促成了涓生的失业,失业带来了涓生的害怕和恐慌。“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即便过分劳累的子君表现了毫不在乎的语气,可是涓生自我也体会到了,他们俩都受到了打击。“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也会受很深的影响。”涓生那时在心底窃窃嘲笑子君,他自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反复对自我说他这只禽鸟总要脱出牢笼,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他还未忘却他的翅子的扇动。

子君劳累,子君也越来越冷寂。可是在那个年代,她抛弃了自我的家庭,跟随涓生,如今又遭受这样的打击,谁能没有情绪上的波动?她也每一天只能在油鸡,阿随,饭菜之间来回。涓生选择了逃避,逃避“叭儿狗和油鸡之间”的位置,逃避子君每日催他吃的相对无言的饭菜,逃去图书馆,去感受“没有热气的火炉的温度”,去进行他的翻译工作。阿随也被他丢弃,日子清净了么?不,磨灭刚进入高潮。

他告诉自我:他快要将人生的意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他们幸福的小家成了他心中冰冷冷的地,子君对他温情的眼神增加了他的苦痛,他觉着是子君槌着他的衣角,成为他前进的累赘。他明白,自我已经不爱子君了。

在子君勇敢的追问下,他最终说出了!“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能够毫无挂念地做事……”于是,他就这么把子君丢弃在黑暗的角落里,决心一个人独自前行了。他认为的子君能够“毫无挂念地做事”真是太荒谬了!子君,只是一个弱女子,除了在家里和官太太为油鸡的事暗斗,除了在家料理家务,她还能去哪,找到自我谋生的出路?

然而子君还是默然离去,只言片语都未留下,只是将自我的全部财产,放在了茶桌上,用手绢稳妥包好的仅有的财富,全数交付涓生。

子君死了,不知何时死的,不知怎样死的,不知死在哪里……

涓生连忏悔都是让人憎恨不已,他决意如果重来,他将选择永远欺骗子君,让遗忘和谎言做他的前导。他将骗子君,自我还爱她。可是,这样的谎言,实在更是残忍不已。

我无法理解涓生这样的人。既是最初有带领子君逃出封建枷锁的勇气,却让这勇气被生活所泯灭。他们以往的纯真的爱被生活物质的缺乏烙上不干净的印子,真是可笑。

半枯的老槐树还在,紫藤花也还在,可是生机不在,感情不在,昔人不在……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3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从《伤逝》看鲁迅和朱安自由的感情一向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感情的自由是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感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仅有与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从作者本人来看,我是很不屑鲁迅先生的婚姻的,一个思想的救赎者,却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个黑暗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却不肯点亮朱安房间的灯!自由是感情的必要条件,俗话就是两情相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我全部给了许广平,且不论许广平对鲁迅是爱慕还是敬仰,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支持者中,这是一个自由的感情,带来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们也享受到了感情的自由,可是!他们绝对没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鲁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靠,她看许广平就像是亲妹妹,她看海婴就像自我的儿子!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鲁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妻子,事实上的老妈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许广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测,这是不是鲁迅先生良心发现而写下的忏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几乎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钉在哪里,无可奈何孤独老去。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影,不经意间,依稀还能望见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阳的余晖里,淡淡地闪出一线光,瞬间又暗下去。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的命运写真。遭遇了鲁迅,我以为他会待她好,起码能够给她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可是她被遗弃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遗弃了一样!在追逐感情的完美甜蜜的过程中,子君是个新时代女性,她会被娜拉吸引,那个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为自我能像娜拉一样洒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却成了她挣脱不了的桎梏,当一个人把自我禁锢住,除了他自我,没有第二个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间没有了感情,于是就放弃了婚姻,在此刻看来,放弃婚姻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从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虚伪的应对虚伪的对方,有了更广阔的天空,生活会更完美,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样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觉跟涓生逃不了干系。这让我很难明白。我并不认为子君的死与涓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我觉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内心的自我否定,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认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给自我设了一个牢笼,结局是这自由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时的子君只想逃离这个牢笼,可是逃离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离,就是对自我的否定,她已经无处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辈子应对这个牢笼,就像一个已经梦醒的人,明明白无法再沉溺梦境,但醒来又无路可走,这时的子君,除了选择死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换句话说,子君的死是必然!与子君不一样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建立在感情上,朱安留下来是为了职责和道德,可是那样的活着跟活着牢笼里有什么区别当鲁迅死后,抗战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鲁迅藏书,宋紫佩跟友人前来劝阻,朱安冲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真凄凉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可是她说的不对,她不是鲁迅的遗物,而是遗弃物!

钱理群说“小说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感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于他们之间无爱的现实,是说还是不说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说鲁迅借由感情想表达自我的困境,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实的心,那就是从梦中醒来,哪怕没有路可走,涓生最终的选择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鲁迅先生在说真话方面是无畏的,他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话。

许广平是新时代女性,她看重感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赏着许广平宽广的胸怀!都欣赏着鲁迅不离婚,对朱安尽责尽义。可是她的胸怀,他的不离婚,在我看来都是对朱安的伤害!他不离婚,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让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当然,对于朱安来说,离婚也是她无法承受的,许的胸怀,让朱安对许广平有着一种歉疚,朱安死的时候还在称赞着许广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全是鲁迅跟许广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我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我逼到绝路上。

总之,子君是死了,涓生还活着;朱安是杯具的,鲁迅还有许广平。如果说《伤逝》是涓生和子君的感情杯具,不如说是子君的杯具,涓生的悲哀!因为鲁迅先生说“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子君一心追求的完美的自由婚姻被摧毁了,看这杯具诞生的人是涓生,他是悲哀的!应对子君的死,涓生会忏悔,会痛苦,会难以释怀,可是几年以后,十年以后,几十年以后,如果涓生突然发迹了,他的婚姻会怎样样他的生活会怎样样

虽然不能断定,但必定会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与子君无关了!伤逝也是有一个时间限定的!想一想这以后的情景,又是一个杯具!像鲁迅先生自我写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家出走很简单,很常见,可是,出走以后呢这个玩偶似的女子,有了自我的思想,但她没有看到自我的四肢仍然被牵扯着!自由,不是她能奢望的!一场梦醒了,要寻求自由,就要离开,就要出发,可是突然间应对着无路可走的困境,人生该怎样办人该怎样应对自我子君选择了死,得不到自由也不肯回头;朱安选择了活,得不到自由那么就默默承受悲哀!如果得不到自由!我们该何去何从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4

昨日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教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梦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之后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可是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并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异常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可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之后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后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异常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异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样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之后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可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可是从他的话语中,能够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感情走到一齐,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齐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之后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后不爱了。

鲁迅说感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感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我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读到《伤逝》里“感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我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向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感情,人们渴望感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感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5

昨日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教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梦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之后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可是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并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异常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可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之后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后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异常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异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样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之后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可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可是从他的话语中,能够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感情走到一齐,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齐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之后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后不爱了。

鲁迅说感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感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我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读到《伤逝》里“感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我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向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感情,人们渴望感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感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伤逝读书笔记600字相关文章:

初中读书笔记朝花夕拾600字5篇精选

阅读了《彷徨》的优秀读书笔记五篇

读书笔记600字初中生5篇

读书笔记初一600字大全五篇

幻城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目送初中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

2021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

红岩读书笔记600字五篇

红岩高中生读书笔记600字2021年5篇

初中《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00字精选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8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