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民风民情的文章后,我们也来写写家乡的风俗吧。那我们知道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欢迎大家来阅读。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1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2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腊八粥中赤豆、红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让粥变得甜腻腻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红豆则不一样,这可是有故事的呢!
传说有“赤豆打鬼”之说。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赤豆、红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熬制腊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制,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就仿佛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热乎乎的。不管寒风多么刺骨,始终洋溢着温暖。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过后,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它也别有一番风味!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是如此之幅员辽阔,民俗自然也种类繁多。东三省的面积虽不是很大,却占据了“鸡首”。在东北,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吃饺子。
要吃饺子怎么办?上街买?不!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活的人家,都自己包饺子,韭菜馅儿的、芹菜馅儿的、萝卜馅儿的、白菜馅儿的、猪肉馅儿的‥.....一应俱全。
一天早晨起床后,我走出房间,一出门就看见姥姥、姥爷正在厨房准备包饺子用的食材。我仔细想了想,却算不出这天究竟是什么日子,耳朵里只有菜刀剁肉馅儿时碰撞砧板时发出的咚咚声。我走过去细细一瞧,只见姥爷正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卖力地剁着馅儿。手中的刀就似一条银龙,在屋外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转过身去,却见姥姥正揉搓着一个面团。面团已经变得白白胖胖,摸一摸,凉凉的,软软的,很舒服。
又过了一会儿,姥姥和姥爷都站到了餐桌前,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揪面球、擀饺子皮;另一个放馅儿,把饺子包好。姥爷手持擀面杖,把刚揪下来的小面球放到身前的面板上,左擀擀,右擀擀,看似无章,实则暗藏玄机,只一眨眼地工夫就“变”出了一张薄厚均匀的饺子皮。姥姥接过饺子皮,拿起一把小勺,舀了点馅儿进去,紧接着便用手指把饺子皮“缝”了起来。不知为何,姥姥总能舀出适量的馅儿,还能把饺子皮包得似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不禁赞叹起了姥姥、姥爷的手艺。
又是一转眼的工夫,午饭已经上桌,饺子的香气侵袭着我,我下意识地拿起了筷子,夹了一个饺子,蘸了点蒜泥,一口下去,齿颊留香。我不知道自己吃了多少个,只记得午饭过后,我挺着圆滚滚的肚子,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了。
饺子是东北的一种美食,包饺子、吃饺子也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一个元 宝形的饺子中,蕴含了东北人民别具一格的民俗和家乡的味道。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4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没错,这句诗正是描写元宵节的。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此外,出门赏月、喜猜灯谜、观赏花灯、共吃元宵,这些都是历经岁月沉淀不变的习俗。
为了让大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的元宵节,我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巧手做汤圆”的活动。一走进食堂,看到已经准备好的原料堆满了桌子,闻到那扑面而来的酒酿的香甜味,我们瞬间对制作美食的欲 望愈发强烈了。说干就干,大家洗净双手、挽起袖子便拉开了战场。首先当然是和面了。我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把水倒进盆里,十几双小手和着糯米粉合力揉着面,直到把面揉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紧接着就是最热闹的做元宵环节了。只见陈老师用手从刚才的大面团上掰下一小块儿,三下五除二搓成了长条,搁在台面上迅速切成了形似正方体的小块状,“来来来,大家跟着我,每人先拿一块练练手……”我抓了一个放在左手的掌心,右手轻轻合上后摁住小面团顺时针轻轻打转。这玩意儿在我手里滚来滚去,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真有意思!“约莫过了十多秒,我小心翼翼地挪开右手掌:好期待啊,我的第一个元宵会成功吗?“不错不错!”一旁的小王凑近着看。“咦,它怎么被搓成长的了……”同组的小罗看着自己的“成品”忍俊不禁。“嘿,大家快看我的连体娃”,对面的小金一次搓了两个,直接拧成了一个“8”字……经历了第一个元宵的各种奇异事件后,大家开始慢慢摸着门道,不紧不慢地搓,小心翼翼地放。不一会儿,桌子上满满都是那白白的、玲珑的小元宵了。待水烧开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把它们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
刚出锅的元宵,热腾腾、胖乎乎、圆溜溜、晶莹透明,就像一个个白胖小子,用调羹舀一个放入嘴里,甜滋滋、软绵绵的,真是美味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感谢学校举办做元宵活动,让我们明白了做元宵吃元宵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它更象征着我们生活的甜美、团圆和幸福。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5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乡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我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提起大秧歌,那可是家喻户晓。家乡的男女老少,哪一个不能扭上一段呢!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看,大秧歌扭起了。虽然队伍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尽情的挥洒着内心的喜悦和幸福。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也些发痒,不时地加入队伍。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向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不可缺少的项目。每当这个时候,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种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粉墨登场,为节目增添无限的喜庆。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人群中蹿动着,追逐着,嬉戏着,心里别提多开心哟!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6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7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窜出火光,映红了天,映红了人们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这就是我们的春节特有的风俗—点旺火。
点旺火的这个“点”也是有讲究的,是得用金黄金黄的麦秸才行。爷爷总是在每年挑麦秸时净了手,郑重其事地用他那浓厚的乡音道“金闪闪,亮堂堂,来年有个好收成。”
到了三十夜里,老爸总把先前挑好了的麦秸,买好了的爆竹一一摆在院中,美其名曰“五瓣梅花阵”,其实就是用了麦秸放于正中,周围用了五门的花炮环个圈,当作梅花五瓣罢了。
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各个家的院子里一齐点火,火光一现,也点燃了周围的引线,烟花爆竹也上了天,在天空中炸开一朵朵琼花,曼妙无比,这年味也愈浓愈重了。
问到为什么要点这旺火呢?一提起这个来,奶奶老是扯着她那独特的大嗓门,嚷道“好了么,可不是那个老灶头儿,不是老糊涂了,不识得自家门在哪了”。她口中的老灶头儿当然就是灶王爷了,自打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王后,到了两年的界点这一日子,得把灶王爷接回来。可是这一家一户的这么多,哪里去找自己家啊!于是便引起了旺火放上了炮作一个信标,给灶王爷示意下,让他好找地儿了吧!
旺火——烧去的是旧年的烦恼,点燃的是新春的美好!在这里我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学们学有所成!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