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看完呼兰河传,写一篇呼兰河传读后感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呼兰河传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24053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以内1
读完小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谁。是“我”?是“祖父”?还是根本就没有主人公呢?或许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主人公或许就是这座“人吃人”的小城——呼兰河,当然也可以是小城里这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麻木不仁的居民。
真的不重要,因为,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揭示的是“吃人”社会中人们的愚昧,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祖父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她只活到了三十一岁,在战乱中的香港带着病痛和惊恐辞别了人世,呼兰河带给萧红的,或许正是一个真正作家——萧红要告诉我们的吧。一座本应该是美丽的小城,却到处弥漫着冷漠与孤独的味道。而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出那片黑色的世界,去寻找、去体悟、去珍惜自己身边这份难得的和谐与安宁!
#717881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以内2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124957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以内3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地品味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以及呼兰河这个小镇的各种事。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绝望。
《呼兰河传》里写的最大的是祖父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植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同时也特别突出“自由”的意思。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心里不觉“看”到了一些场景“菜园子很大很大,到处种满了植物,青一大片,黄一大片……哇,真令人大开眼界呀!院子里的昆虫也不少,东边几只蝴蝶,西边几个蚂蚱,整个园子都活了。”看到那些句子,联想到那些画面,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的。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举不胜数吧。
《呼兰河传》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后人去研究的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好好地读一读。
#700073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以内4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751293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以内5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静静的孕育春天的美丽。小镇并不繁华,却在作者心中构建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火烧云”来的那么美丽。说起火烧云,我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小学课文,还记得插图中那匹丢了尾巴的马吗还记得有一对像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吗人们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这时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着变幻的火烧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变化。美丽从不缺乏关注者,共鸣是最好的写作技巧,这便是作者写作的独特风格。
关于风格来说,萧红的作品更像鲁迅先生,事实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园,而萧红也有自己的大花园,从园里的昆虫到园中蔬菜都是仔细的,仔细的生长,仔细的快乐,好似万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乐的生长着,我个性喜欢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在她眼中,一切静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的故事吗我想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的,但又不同,一种自由的精神贯穿她的始终。
关于精神,我想萧红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没有人会过多的关注她,爱护她,只有她的祖父。疼爱她、关心她、维护她。祖父与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去追寻真理与自由。她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更是不朽的。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最显真情,最思念家乡,最朴实无华的,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我们都有一种带入感极强的乡愁,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一句乡音,都会让你勾起家乡回忆。回忆是纯净的,毫无杂质,干净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呼兰河传》给予的正是这些。愿完美常驻心间。
呼兰河传读书感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