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友书目 > 家庭类 >

最值得看的家庭教育书

| 欣敏

最值得看的家庭教育书有哪些你知道吗?读书不仅仅能够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潜力和阅读潜力,还能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各种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最值得看的家庭教育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值得看的家庭教育书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海姆吉诺特著 张雪兰译 京华出版社)

如果说在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本书初版于1965年,在出版初期,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畅销美国500多万册,并陆续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很多国家。自2004年9月引进我国以来,几乎月月加印,读者好评如潮,在出版商没有做任何宣传和推介活动的情况下,父母们自发地在网上开展讨论,相互推荐,口口相传。

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无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父母如何同孩子沟通,这时语言显得尤其重要。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言在跟孩子说话。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有责任感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优秀的家长需要好的沟通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开明父母大学堂》([中国台湾]钟思嘉著商务印书馆)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刚刚出生的孩子会造成什么问题,或是新上任的父母们自己会有什么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

初为父母的人们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大都没有任何育儿的经验,一方面他们又接受着来自亲友、专家及各种媒体的众说纷纭的建议与忠告。这给父母们带来更大的困扰与迷惑,其实,这种困惑是自然的,因为教育孩子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标准的处方,而是需要父母去学习,并在运用中再加以领会。

《开明父母大学堂》就是这样一本让父母系统学习与训练解决孩子种种问题的书。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并学习应对之道,最终建立符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方式。这就是目前世界上运用非常广泛且有效的一种方法——父母效能系统训练。

本书的作者钟思嘉博士常年从事亲职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有丰富的培训父母和亲职教育专业人员的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实践所得,使得本书的读者可以于轻松阅读中寻得孩子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每一位家长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3.《不再有成长的烦恼:纠正孩子38种不良行为》([美]米歇尔波芭著冯羽、俞海弘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所有的父母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孩子的许多问题:哭泣、愤怒、尖叫、打人、咆哮、欺骗、骂人等;每一个父母都渴望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作者米歇尔波芭博士根据成千上万心烦意乱的父母提出的成百上千的问题,统计出38种最让父母头痛和束手无策的不良行为,创造性地为父母们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理性改变战略,一步一步、点点滴滴,告诉父母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培养出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作者认为,“在一个充满关爱和安全感的家里抚养孩子,教育她如何正确言行,这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大财产。”

书中所传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深入浅出、简单易行,这些教育孩子的见解能帮助读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心灵鸡汤》的作者杰克坎菲尔德在本书的序言中指出:这将是家长们唯一需要的养育孩子的纪律书籍。米歇尔波芭是全球闻名的儿童问题教育专家和咨询顾问,还是一系列教育媒体的专家嘉宾和专栏作家和18本育儿图书的作者。本书被亚马逊网站评为2003年度十佳育儿图书之一。

4.《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萧芸著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家教图书,作者对当今的社会和家长大声疾呼:这不是孩子的错!他们要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真是直指人心。作者基于大量的调查,尖锐地指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与扭曲、中国少年成长的艰难与恐慌,启发家长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特性,回归教育的自然本性。作者提出“挫折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少年的权利。”这一观点,无疑给现代父母上了严峻的一课。作为一本成长导航的实用书,《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洋溢着浓烈的思辨特色,充满着真诚执著的思想交锋。

在书中,作者选择了15岁~18岁这个敏感的年龄段进行调查与反思,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心理断乳的高峰期,“成长紊乱”就在这个年龄段不可遏制地爆发。作者是成长热线的主持人,本书以新闻热线为切入点,用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说理载体,以透彻的剖析证其要害,将一个个活生生甚至是惊心的个案摆在读者面前。但作者并未停留在摆事实的层面,而是记录了怎么成功解决成长的疑难杂症,让家庭回归和谐的全过程。让读者掌握被实践检验了的可行方法。在书中作者独到而鲜明地区分了“成长”与“成才”两个概念,成长是自然属性的需求,成才是社会属性的需要。“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成才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孩子的成才苦难与恐慌,可能都与父母的越权期望与过度设计有关。

5.《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美]高燕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燕定讲述的教育故事是迷人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猎奇、记趣的书。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对比中西方教育进行第一手的深入体验和分析后,写成的书。这样的书,虽然过去有过一些,但很少有像高燕定先生描写、记述得如此扎实深厚、真实细腻。

女儿高倩的成长与成功是令人惊羡的。不过,这也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如果是讲天才的书,我们也是肯定不看的,我们普通人何必没事通过天才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呢?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恰恰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设计”,在可预见的将来让孩子不靠机遇、不靠伯乐地走向必然地成功。

作者所思考的教育理想的精华在于人生早期的职业预备,这完全不同于将孩子早早送进贵族学校的那种冠冕堂皇,而是尽早发现孩子的个性,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立下可行的目标。从童年设计,而不是成年之后再强扭人生苦瓜,重新整合奋斗目标,无疑将会更切合社会的需要,也更能让孩子尽快地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在这个意义上,高燕定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显然具有着突破性的理论贡献。一个有早期目标的人生必然会将孩子培养得更接近成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本书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6.《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唐伟红、崔华芳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关键就是培

养孩子的好习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就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尤其是3至12岁的孩子,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关键期没有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孩子养成坏习惯的时候,父母后悔就来不及了。

本书是一本专门指导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做人、做事、学习、交流的36种好习惯的书,对父母、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书中,作者把孩子的习惯分为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和交流的习惯,指导父母抓住教育关键期,培养孩子好习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成为生活的强者。在本书中,作者精选了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习惯,运用大量的案例,分章详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还在每章的后半部分,向我们提供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建议,使本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笔者曾同本书作者崔华芳有过交流,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过探讨,本人为其对教育的热忱和执着所感动,为其对家庭教育的见解所折服。本书自上市以来,一直受到父母们的追捧。

7.《4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张伟、徐宏江著京华出版社)

徐宏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师。因此,本书既具有权威、科学的家教理念,又有丰富的实用方法。如果你的孩子在四年级以下,那么,本书对你和你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8.《发掘孩子的大脑潜能》([韩]李承宪著 王宁译 地震出版社)

大脑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但长期以来受到关注的程度却很少。大脑又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人类对它的认识太少了。人的大脑具有无穷的潜能,而一般人在他的一生当中,也仅仅只是开发了其中的2---5%,连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只是才开发了10%左右。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使用大脑的方法。我们往往总是羡慕那些头脑灵活的人,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自己的大脑经过开发也可以达到那个程度。即使是平凡普通的人,只要正确开发使用,他们的也会发挥出无穷无尽的能力。所有的人都是带着天才的潜质而降生的,只不过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这种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已。相信本书会成为父母和孩子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本书由卢勤主编,作者李承宪博士是世界大脑开发专家。在韩国出版3个月内,销售就突破了50万册,一度居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也是韩国国内近1500所小学中学的教师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希望这本凝聚了国际著名的大脑潜能开发专家李承宪博士和知心姐姐无限爱心的书,能给每一位爸爸妈妈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希望本书中所介绍的研究成果能被中国家长普遍地掌握与运用,并能有所收获。

9.《告诉世界,我能行》(卢勤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开列了未成年人成长中面对的50个问题,用“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你真棒”、“我要学”、“我思考”6句最简单明了的短语作为6章的题目,运用了当代未成年人生活中大量鲜活生动的例子,与未成年人平等地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知心对话”,充满关爱、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充满哲理。成长要面对的这50个问题,是卢勤从长期从事“知心姐姐”工作中面对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千千万万个问题中梳理出来的,卢勤的“解惑”,也是从“知心姐姐”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全书充分体现了“从未成年人中来,到未成年人中去”,具有了真正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等外部因素,一方面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太多的诱惑也为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良环境。有“苗”怎么长?这是一个令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本书的出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了一本可翻可看,可查可依的引领成长的“知心宝典”。愿我国3亿多未成年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能面向世界,自豪地高声地喊出“我能行!”

10.《母亲的路,孩子的天》(王开敏姜鹏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母子之间的故事:一个睿智并富于创造性的母亲;一个性格阳光、身体健康、学识过人的孩子;18年,母亲始终执行着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原则并获得了成功。孩子最终在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荣获“威斯里安费里曼亚洲奖”,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深造。如今这位母亲将自己“平民化的阳光教育”历程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以便供所有渴望孩子成功的家长进行分享。

平民阳光教育是该书的核心概念,平民化、阳光教育则是全书的关键词。作者的孩子艾天是个平民,并没有过人的天赋,而作者也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作者的家庭教育方法注重可操作性,教育原则和模式也具有普适性,甚至可以克隆,带有鲜明的平民化烙印。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正基于以下的信念:任何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未来的父母,可以轻松地从平民阳光教育模式中获益,孩子最终能在幸福和快乐中获得成功。她能做到的,天下的父母同样能够做到。

10本父母必读的亲子教育书籍

1.《正面管教》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正面管教》自1981年本书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本书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2006年这本书根据英文原版的第三次修订版翻译成中文,该版首印数为70多万册。

2.《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海姆·G·吉诺特(美)

我们一直以为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故意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这是一本亲子沟通的书。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本书作者,海姆·G·吉诺特(Haim G. Ginott),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指导教授。

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美)

这也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亲子沟通书籍,与上面一本实在难以取舍,索性都推荐了。

本书选取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告诉父母“尊重感受、寻求合作、代替惩罚、如何赞赏、应对愤怒”的珍贵方法和技巧,使父母在最短时间内得心应手,学会沟通,把和孩子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书中又汇集了父母们最常问到的问题和作者给出的答案,既是应用实例,也是父母随时应用的绝佳参考。

本书作者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同时也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创建者。本书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试验的研究总结。如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这本书2009年一经出版发行,即引起巨大轰动,数年来一直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或前列,在全球总销量已近600万册。荣获二十多项大奖,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文化精髓,紧贴现实,呈现了优质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以下特点:

第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第二,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第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5.《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本书娓娓道来,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经”等,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好礼物。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6.《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维吉尼亚•萨提亚 (美)

《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是萨提亚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家庭治疗的开山之作,更是家庭关系调适与完满人格塑造的典范指南。它不仅是家庭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的专业用书,更是每个渴望家庭和谐、自身成长的人的必读书籍。

本书一版即销售逾70万册,被翻译成12种语言出版。正如萨提亚本人所说:“我写这本书较大的希望是帮助我们每个人获得成为和谐的人的权利和义务。书中所展现的经验和榜样会引导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彼此、关爱自身和他人,为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得以发展出力量和完满人格的基础。”

7.《简单父母经》 金·约翰·培恩

父母们总想把好的一切都一股脑地塞给孩子,比如玩具,但我们不知道,“少”才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拥有更平静、更快乐和更有安全感的童年。

教育硕士金·约翰·培恩是美国60多所公私立学校的咨询师、训练师。做过近30年的学校咨询导师、成人教育师、咨询员和教育家。超过15年的私人家庭咨询治疗师。他也是国际教师、父母、治疗师会议的主讲人。他在全世界举办研讨班与训练营。

他的角色是帮助孩子、青少年和家庭,探究孩子与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社交困境,孩子在家中、学校中的注意力与行为的问题,还有情绪问题——如反抗、好斗、上瘾、自卑等问题。是华盛顿特区童年联盟的伙伴。曾给南非、匈牙利、以色列、俄罗斯、瑞士、爱尔兰、加拿大、澳洲、英国的教育协会当过顾问。

培恩参与很多在北美与英国的华德福教育推广。他目前是安蒂奥克大学的华德福共同合作咨询专案的指导员,也是探究不用西药治疗孩子注意力失调问题的研究专案指导员之一。他的社交包容法是一个了解、打破孩子在学校中被嘲笑和被欺负状态的方法,已经在数以百计的学校中实施。

8.《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帕蒂•惠芙乐 (美)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恐惧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怎样做对孩子才有帮助?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第3版)》是作者和她的同事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将会为父母们提供一些非常实际的方法,帮助他们应对这些经常出现的困难时刻;还会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基本思路帮助维系亲子之间的珍贵关系。

9.《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啊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10.《P.E.T父母效能训练》 托马斯•戈登(美)

每个人都会因为孩子惹了祸,或是在孩子出了某种社会问题时,去指责他们的父母。然而,有谁在帮助这些父母呢?父母们如何能看到自己错在哪里,又如何学会改正这些错误呢?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将为读者呈现一套综合理论,它将使父母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与孩子建立并保持一种有效的关系。父母不仅可以从中学到解决亲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能了解到何时以及为何使用这些方法与理论,以及使用它们的目的。据统计,这本书以33 种语言在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 多万册。

家庭教育,值得一看的六本书

《原来如此的故事》

01

书籍&作者介绍

书籍介绍:英国作家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关于神话创世、万物源起的经典短篇寓言故事集,是吉卜林1882年至1886年侨居美国时专为小女儿约瑟芬专门创作的,遗憾的是,小约瑟芬1899年死于肺炎,三年以后的1902年,吉卜林出版了《原来如此的故事》,并亲自创作了插图。

作者介绍: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英国作家,是深受许多国家儿童甚至成人喜爱的作家,其短篇小说尤为人称道,被誉为“狄更斯的继承人”“英国的巴尔扎克”。马克吐温曾这样赞美道:“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02

童时故事团队推荐理由

牙牙姐姐

我想,这是此书题目为“原来如此”的原因,如果是小孩子读到了它,那么他可能会想:这是真的吗?犀牛皮上的褶皱真的是面包屑引起的吗?面包屑现在还在犀牛的身体里吗?在我看来这种思考与疑问无比珍贵,这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引起了一场震动,这震动正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涓流

如果你想要理解一个孩子,有一种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蹲下身和他从同一个角度看世界。这样的蹲下身,并不只是身体重心下降,双眼视野降低,还意味着减弱自己的力量,摒弃自己作为大人的诸多权利或义务,放下自己已知的经验,再来面对眼前的世界。

炒蛋

陪伴不应是单向的牺牲,而是一种找到彼此兴趣点的探索。《原来如此的故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当读者看到书中作者为女儿创作的那么多细节丰富的图画的时候,应该都会明白,他们创造这些故事的时候该有多快乐。

新玥

它用一个奇妙的故事解释了草原上动物身上斑纹的作用。让孩子能够得到这些丰富的小知识,却巧妙的避开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孩子还无法完全理解的枯燥内容。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

01

书籍&作者介绍

书籍介绍:《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是薇薇安·嘉辛·佩利于2004年所写的一部作品,阐述了幻想游戏的重要性。

在《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本书中,作者通过21个类似,“假装我是你的妈妈,你是我的小宝贝。”“假装我是个隐形人,你看不见我。”……这样的小故事,描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各个角落的幻想游戏。

不仅如此,佩利还精确地描述了幼儿扮演时的心态:“……首先要决定自己想扮演谁,而别人又该演谁,周围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更换场景。接下来就是更大的问题,要让别人听你的话,接受你的观点,同时还要对假象保持公正,对大家信守承诺,也许还需要好朋友的衷心相挺。……孩子们会将情节和角色设置在他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场景里……”

作者介绍:《游戏是孩子的功课》的作者是薇薇安·嘉辛·佩利。薇薇安·嘉辛·佩利,1929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在新奥尔良、纽约及芝加哥的幼儿园共任教37年,是美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作家、演讲家。

02

推荐理由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瞿亚红

幻想游戏不是儿童哲学的一种方法,而是儿童本身,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探索世界、学习世界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从佩利老师给的例子来说,孩子们已经把911事件融入到自己的幻想游戏中了,而且是通过幻想游戏宣泄自己的恐惧,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安全的空间。

赵学敏

观察孩子们玩,你会发现他们玩得很认真,可能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像生物学家一样观察。所以,佩利老师说的“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一点不假。

Kris.S

有时候,成人费心费力为孩子打造出的“社交学习环境”并不能提升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反而是孩子最熟悉的幻想游戏为理解他人打下了基础,在游戏中,孩子学到了许多课堂不会教的常识。

涓流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一次次引诱我放下作为大人的重担,想象自己身处幼儿园,借助幼儿园老师的双眼和双耳,去看、去听、去了解,继而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可以通过想象力,建造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超人跳得比彩虹还要高,被大风粘在一起的老虎和狮子会变成好朋友,恐惧是黑色的,坐在教室里只是假装在上学……

Linda

“过家家”这件事,贯穿了小朋友们学龄前大部分的游戏时光。而在幻想游戏时,小朋友需要根据不同的故事主题和场景,经常饰演不同的角色,说不一样的话,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在这样的游戏中,小朋友容易获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张雪进

在读《游戏是孩子的功课》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作者渴望通过幻想游戏来表达孩子内心世界的美好追求,孩子的每一个假想,都融入了孩子对某种情感的表达,在假设中融入了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些游戏中,“假想”带给孩子对人生角色的重塑和理解,让孩子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获得和大人一样的思维。

《与儿童对话》

01

书籍介绍

书籍介绍:《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

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作者介绍:加雷斯·B.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1929—2011)美国当代哲学家,儿童哲学的开创者及先锋人物,与“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齐名。

02

童时故事团队推荐理由

Kris.S

我们成人自然而然地就认为孩子们的思想相当幼稚,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达到成人的标准。然而,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预设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

Linda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太多,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居高临下。但当你细细品味孩子的问题时,你会惊讶发现:儿童天生是哲学家,而“花儿也会感觉到快乐”。

育儿新知类

《园丁与木匠》

01

书籍介绍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带你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时候,在听的时候,在玩的时候,在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

02

推荐理由

在育儿之路上精疲力尽的父母,如果能抽出睡前午后的一点点时间,打开这本书,都会被这些内容吸引,惊讶于自己对孩子的误解,重温孩子的表现而忍俊不禁,同时被作者这位老祖母稍稍安抚,对自己面对孩子的小心翼翼有所释怀,长舒一口气。

《孩子如何思考》

01

书籍介绍

在《孩子如何思考》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将近3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发现展示给大家,不仅揭示了孩子意识与思维的独特之处,更融入自己作为哲学家的洞见,深刻剖析了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以及童年对于整个人类的重大影响,给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02

童时故事团队推荐理由

赵学敏

这是我们研发团队的“宝藏书”,大家一起读,并且写读书报告分享,换角度思考孩子需要怎样的玩具来学习。如果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家长,推荐一读!全书逻辑清晰、语言朴实、案例丰富有趣,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阅读难度。如果沉下心来集中精力读完,相信你会对孩子和自己都有全新的认识。

Kris.S

想要通过游戏和故事培养孩子的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精心设计和耐心引导,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设计玩的情景,调节陪孩子玩的方式。不管是假装游戏,还是改编故事,培养孩子的能力都不止是玩玩而已,而是在成人有目的地引导下,以玩的形式引起孩子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李若曦

曾经,我观察到一个4、5岁小朋友和妈妈对话,妈妈认为那个梯子太高了,不希望她继续爬,怕摔下来。小朋友回答说:“摔下来,汪汪队会来救我的。”这个时候的想象带给小朋友的就是帮助她解决问题和苦难的超级英雄,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黄小芮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得以制定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人们总在不断地想象,假如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敲开坚果或编织篮子或制定政策,结果又会怎么样?而所有这些想法的总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能力培养类

《小狗钱钱》

01

书籍&作者介绍

书籍介绍:《小狗钱钱》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猎狗,并把它带回了家。可是,有谁会想到,这只普通的四脚动物却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天才呢?吉娅和小狗成为了朋友,并从它那里得知,原来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介绍:博多·舍费尔(Bodo Schafer)是位畅销书作家。他萃取个人经历中的精华,总结出一套投资理念。借着这套理念的帮助,欧洲成千上万的人在个人财务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02

推荐理由

Linda

读财富童话《小狗钱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作者是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而不是说教式的言语,让这本理财书籍从众多读物中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也能很轻松地代入一个 12 岁的德国小姑娘追求财富自由之路的历程,与她感同身受,并强烈体会到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每次克服困难之后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欢喜。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