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

| 阿祖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702109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1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500958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2

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所以大人们将我视为“掌上明珠”。小时候我不懂事,吃饭时,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妈妈见了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妈妈训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二年级的一个中午。我们班发生了一场“鱼丸风波”。我班的二号胖子小陈,看着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鱼丸,差点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窦看着鱼丸却皱起了眉头。小陈看见了皱着眉头的小窦,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说完后,小窦眉开眼笑地把鱼丸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小陈。我和一些同学见状,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没过多久,小陈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鱼丸金字塔。这时朱老师进来,看见小陈苦着脸,捂着饿扁的肚子,对着“金字塔”无从下手。朱老师急忙走过去,从他碗里扔出了许多鱼丸。终于让小陈吃到了饭。当朱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且对我们讲了这句话的由来。这时,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能强行别人。我们这么做,给小陈添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354876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3

——《论语》

心得皎皎明月, 虫鸣叠叠 ,秋风入窗 ,夜长无眠。一个人, 一盏灯 ,一杯淡茗 ,一丝愁绪。当翻开《论语》,所有一切都已化为沉淀,畅游书海,仿佛诵读之声环绕耳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一) 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二) 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三) 君子之道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四) 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212050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533405论语其中一则读后感800字5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书感悟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

《论语》读后感领悟收获五篇

《论语》读后感5篇600字

论语读书感悟1000字5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大学生5篇

《论语》读后感领悟感想五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心得感悟五篇

论语读书体会1000字5篇

论语的读后感800字以上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