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拍摄手法绝妙,拍出了中国乡村和田园味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2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3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习总书记说的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4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关于十八洞村的观后感5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来看,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富。看一个国家的强弱,主要看人民生活的水准和资金的储备。
十九大胜利的召开,习近平主席重点强调了精准扶贫,到2020年要让我国人民没有一个贫困户,让每一个村民都脱贫致富,国家有信心,人民有信心,全党全民坚决打一场扫除贫困的这场攻坚战。
十八洞村是我国部分农村的一个缩影,有很多的地方农村和他们很相似。
剧中的主人公杨英俊也是众多贫民的一个代表,当把他列入扶贫户时,他愤怒了,他觉得丢人,一个有着几年兵龄的退伍军人,被政府扶贫这是他的耻辱,挂在门口的贫困户牌子他觉得那是一块耻辱牌,他愤怒的摘了下来,他想办法,他要脱贫致富。
村里有很多村民觉得在家里没有出路,便都出去打工了,他就把他们的地拣来种,等过年他们回来了他在把粮食分给他们。尽管这样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不能这样下去了,挖个坑填上,填上再挖永远也走不出去贫困的圈子。其实他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了,还要给小孙女长达三年的治病。
村里有的扶贫干部也对这个村失去了信心,认为他们是永远也扶不起来的,可是有的干部就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他们能行,关键是扭转观念。就这样他们找到了杨英俊,让他牵头成立致富班,让他带领大家打这场“战争”。
可是当谈到怎么干的时候,又成为了难题,因为多年的贫困部分村民早已经失去了信心,也没有了积极性,慵散懒惰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村里一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而要想改变贫困的状态,修路迫在眉睫。
然而修路又遇到了难题,这条路正好要从杨懒的地里经过,本来就贫穷的杨懒怎么会同意,再没了土地他根本就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为此他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无法实施,因此一愁未展。
就在这时候驻村扶贫干部打听到,有一块矿山废旧地后就找来杨英俊商量,咱们能不能填土造田?这样既解决了村民吃饭的问题,又能有多余的粮食卖掉,也解决了村里地少的问题。
就这样,杨英俊不但又一次招集村民开会,而且还让自己的老婆准备酒菜,他要把人心拢起来。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不能在等了、不能光靠政府,路要靠我们自己走,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我们是穷,可是我们不怕我们有的是力气。”在他真挚的感召下,终于感动了大家,村民也因此转变了陈旧的观念。会后他拉大家去看了那片废旧的土地,都表示有决心打赢这场“战斗”,杨懒的思想也有了180度的转变。
观念一旦形成,坚持就是成功的必然要素,而坚持不容易,普普通通的坚持更伟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怕三年、五年、十八洞村人决心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
看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作为坚强后盾,还有不畏艰险的广大人民群众,那么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致富攻坚战,必定会取得最完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