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1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无限重复,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也许,我这样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把这种“永恒轮回”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纪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一直被重复?如果法国大革命一直被重复?如果法西斯战争被一直重复?那么现在我们所学的历史给予我们的感受会不会不同呢?又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历史,我们一直都是“重复的现在”。永恒轮回中的历史,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些历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历史变成了文字、研讨。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许可与谅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轮回的!每个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没有彩排,没有比对。昆德拉将人生比作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如同书中提到的那句德国谚语: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人们肆意的生活,变得比空气还轻,随意的漂浮在空中,脱离了土地与人群。那么问题来了,重就真的残酷,轻就真的美丽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托马斯显然就是这个问题的询问者。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内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所以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则,与不同的情妇做爱却不同床共枕,他是一个灵与肉的分离者。昆德拉亲切的称呼他对女性的迷恋为“放荡型的迷恋”,事实确实如此,托马斯只是一个猎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间游离,他幻想通过性能够揭示每个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说他想用自己的手术刀剖开身体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难以想象的部分。他认为每个女性身上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女人的百万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可以说促使托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乐,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
但凡事总有例外,歌德曾说:“世界就是一个隐喻”,那么爱恰由隐喻开始。一个叫特蕾莎的年轻女侍者以一个“隐喻”出现在他的世界里,随即占据了他的“诗化记忆”。他选择了让这个“顺流而下飘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树脂的孩子”占据他床榻的另一侧。但他追求生命之轻的灵肉分离观,让特蕾莎经常活在嫉妒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2
那天坐车路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希望。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知道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纯粹世界里的诘问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这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曾经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灵魂的缺憾,在这个纯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纯粹的体验中,通过反复的参照与提醒,回顾与反思,遗忘或回忆,得到了修复与补充。
我想说的是:这儿天很蓝,阳光灿烂,都睁不大眼睛,坐在地上闻到浓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着我的手指往上爬,旁边树上有清晰脆耳的鸟叫声,风徐徐走过,几多未谢的无名紫色花儿。这里美好一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3
记得当初读这本书时,一直断断续续,感觉一些桥段既晦涩难懂又拖沓重复,心情烦躁,感觉自己直到将整本书看完还是有点懵懵懂懂,但是对生命的思考却不少。
在作者的笔下,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对性的过分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是深深地爱着特蕾莎的,但是在肉体与灵魂两重性之间,矛盾凸现出来。因为其性格,托马斯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的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她走的是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像一桩罪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后来共产主义艺术,之后丈夫,最后是爱情。当她背叛了一切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软弱的人,对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越陷越深,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满足了尘世间做情人的愿望,他追逐梦想,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诃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其实,生命中的重与轻到底是什么?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其实有很多理解。我觉得,从愿而行应该就是轻吧,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爱情,执着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笔下那不能承受的轻,那几个年轻人的故事,那是对生命的漫无目的的探求,没有回归,只沿着直线运行,这种轻只是表面上的轻,它实际是一种重,将人压得喘不过气。没有归宿的生命,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行尸走肉。我深知那种在大海上航行却没有方向的船的悲哀,因为自己也曾经对生活很迷茫。我一度在思考,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就是从出生到死亡么?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它是父母赐予我们最初的生命,然后就开始了这段漫长的旅程,从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涩,从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稳重,最终我们学会了包容与宽恕。在这个旅程中我们走过平坦的大道也走过崎岖的山路,在困难面前我们学会了面对,在一个接一个的困境面前我们渐渐成熟,在责任面前我们能够从容面对。但是,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才发现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都是一场“空”!
我想我还是没有看懂这本书,生命中轻与重以及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样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又岂是这样的凡夫俗子读个一遍两遍就能参透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4
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难以承受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医生托马斯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身上,灵魂与肉体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题,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们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其实,我本人是不太赞同这句话的。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选择却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以及身边的人是否快乐。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六年级作文。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一类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米兰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一笔。也许生命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所谓正确、错误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或许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这“生命之轻”,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当我们渐渐长大,经历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5
以前看过的,最近因为读书会又看了一遍。
话说,读书会的组长居然把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咔嚓掉了,说太悲伤了,大家回家自己读吧。超无语,我本来就是想读这一章的。
这一章正好回应了开头的尼采的永恒回归的部分。关于啥是牧歌似的生活。
这一章还深刻的阐述了幸福爱情的不可能性。因为人爱人不像人爱狗。
人爱狗在于:
1、无所求,甚至不要求爱
2、接受当初的样子,不改变对方
3、自愿的爱,没人强迫
4、不需用言语交流
--是的,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特雷莎想。
多好的一章啊~~~
有童鞋问:何为轻?何为重?何为生命中之不能承受?
要我说,这都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对书中的人物尚且如此,对生活中的人亦然。
比如我,如果只有70斤,我一定觉得太轻了,如果150斤,肯定太重了,且生命中之不能承受了。不过,没准要是真的150斤了,时间长了,适应了,我可能也就不觉得重了,能承受了。
这本书再看的时候才发现里面居然写了那么多梦。吃惊~~估计在以前看的时候,我都是略过的。且女主角借用梦来表达自己在情感中的折磨,而男主角深深的理解了。真是让人感佩啊!!!
多好的来访者和分析师啊!!!
昆德拉这样写小说好讨巧。章节都是碎碎的。又是故事,又是评论。自己还跳进去说几句。相比长篇巨著型的小说,要考虑各种场景切换和人物对话,情节冲突。这种写法,其实挺省心的。
关于人物:
我觉得托马斯、萨宾娜、特蕾莎都是属于不那么普通的人。倒是在书中有点滑稽可笑的弗兰茨才是生活中俯拾可见的普通人。
关于爱情:
其实爱情是不存在的。好像轻与重的问题一样。
在爱情这个词被发明前,甚至没有人会陷入情网。(这句是引用的。但我忘了是谁说的了。)
爱情或其他的什么东东(比如美)都在于各人的对于现象(主要是内心感受)的一个回答。
书中,男主角见到女主角前来,犹如摇篮中顺流而下的弃婴,睡梦中还拉着他的手。他因此结论,这是爱。女主角反复的痛苦的梦,男主角听了感同身受。他同样结论,这是爱。
昆德拉没有把特蕾莎的那次婚外情公开出来,不然,可能是关系的破裂。可能(谁知道呢)托马斯仍然结论,这是爱。
弗兰茨的太太在20年前对他说:如果抛弃我,我就去死。弗兰茨因此结论,这是爱。后来发现,才不是这样呢。他们的爱情就是典型的以误解开始,以了解告终。最后,这倒霉男人死的时候。闭上眼希望他太太走开。他太太还觉得他在乞求她的原谅,而她,原谅他了。
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
萨宾娜知道他们之间存在误解。同样的词语,对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来他们可以不断磨合来理解对方的语言(之于个人的意义)。但萨宾娜离开了。流产的爱情。
202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精选5篇10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