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1
文章中很巧妙的安排了“三人行”的场合。像是最开始的的渡边、木月、直子;到了后来的了渡边、永泽,初美;然后到了渡边、直子、玲子;还有一个我至今还存在疑问的“三人行”:渡边、绿子以及绿子父亲。在我看来这“三人行”中渡边为一个轴承的作用。
直子一直喜欢着木月,直子在木月死后把渡边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然后玲子是喜欢着直子(根据那个学钢琴的女孩的事儿,玲子或许是一个同性恋,直子也有可是那个女孩的替代品),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玲子要和渡边做那种事情。接着是绿子的父亲,绿子的父亲以为渡边是绿子的男朋友,所以想让渡边成为自己的替代品来照顾那个最不听话的小女儿绿子。或者倒过来可能说得通,绿子喜欢自己的父亲,所以才在父亲的遗照前脱衣服,然后让渡边穿父亲的睡衣,也许绿子心中渡边是父亲替代品。最后一组三人行也是渡边唯一没有成为替代品的一组,就像永泽自己说的,大多数人都是庸俗。这里的庸俗可以说的是互为替代品的那种庸俗,永泽和所有人不一样,他即不是谁的替代品,也不把谁当成谁替代品,而初美也是一个所谓庸俗的人,后来结婚了可能那个男人也是永泽的替代品,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何自杀的原因,她或许发现了,永泽是永泽而自己丈夫是自己丈夫。这样说来直子的死和初美的死是一样的,直子认清渡边不是木月的事实后也选择了自杀。
同样的渡边把玲子、绿子已经他高中的女友当成了直子的替代品,但最终他也跳出来替代品的循环,如果跳不出来的活他也会选择和初美与直子一样的结局。那跳出来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永泽这种人,永远不会因为爱情发愁,也不会认为谁是谁的替代品。有个小小的暗示不知大家看错了没有,永泽后来出国去的是德国,然而渡边在开篇的时候去的也是德国。文中永泽也认为渡边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
或许渡边忘记不了直子,可能这样是最后的安排了,直子死了可以和木月永远的在一起,哪怕渡边也自杀那就和17岁那年一模一样,那可能一样的事情又会发生,或者看似最差的结局会是最好的结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2
这次读书,在自己的读书群里邀了三人一起读,当我读到很想分享讨论的地方,才知道他们两个没有读,有时间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主人公喜欢徒步旅行、游泳、看书,喜欢一个人做事,这点很像自己。原来主人公喜欢读书,也是因为农活累人和自己比较懒的关系。小时候我给爸爸说,我不爱干活,爸爸说没有一个人爱干活。
绿子一直说主人公说话意思,有一次还说像亨弗莱•鲍嘉说话,自己周围要是有一个说话有意思的人,那该多好!每个人的话都是汉字组成的,只是每个人的组合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个组合方式怕是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那就其实是喜欢一个思维奇特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书里角色的思维方式能学习么?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读书作用的文章,讲得就是书里人物的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的传给你。
书里直子住的疗养所里精神不正常的人,我倒觉得是正常的人,而疗养所外面的人才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某一种精神病患者,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疗养所里的生活就像一个部落一样,每个人没有坏心眼,都很真诚!真诚有生存的土壤。主人公很真诚,我在想在我们的环境中他能否存在?我觉得他会被扭曲的只剩下尸体!现在把老实和笨划等号,说你老实其实是委婉说你笨,所以大家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老实,努力学的聪明,聪明后真诚越来越少了。
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仿佛我们身边的城市现在在演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直子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只有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才能存在。直子就是一种理想,读着的时候给人希望,指引生活的方向;绿子才是生活榜样,值得每个人学习。
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三十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3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不下3遍,每次都会让自己很感伤。
用作者的话,《挪威的森林》是根据自己的短篇《萤火虫》为底本写的,那么,很多问题和情节必定在村上春树的大脑里萦绕了很久,此为其一。
作者言,这是一部及其私人的小说,所谓原因,大概是因为很多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生活与经历,大概没有什么区别的?)影子的原因。对于很多人,也许都有很多需要倾诉的往事,大概如是而已。此为其二。
至于情节,或者主人公,很遥远,又有些熟悉,因为书中弥漫的情绪是大多数人年轻时都经历过的迷茫和无奈。以及成长的烦恼,如翻译本前言所言。此为其三。
关于译本,个人认为,赖明珠译本要比林少华译本好很多,两种译本网上都可以找到,可以个人对比比较。对于文学,是很个性化的东西,文字的东西很好把握,难的是文字中的味道、情绪之类的东西。
对于文学创作,对比网络中的很多作品,大概可以分出几个类别,例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欲望的城市》之类的,例如《我不是聪明女生》之类的,以及夹杂着一些搞笑的清华BBS风格之类的,那么,自己的东西在哪里?文学快餐,大概如是而已。
甲壳虫的“挪威的森林”自己没有很多印象,所以无法说什么。如果很多年后,书中的主人公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有着各自的家庭,那么我们可以为此点一首《爱的代价》,结局于是中国化,不再那么感伤,或者有一点好莱坞的轻松。
对于书中的女孩,绿子这种类型,应该是很好的伴侣;而玲子这样的,虽然是另一种类型,但也很好;对于直子,象渡边这样的人,都无法放弃责任,爱,在这种角度,没有人会讲明白到底是什么。
在疗养院,玲子说,他们和外边的人的区别在于他们知道自己不正常,听起来象一种反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4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 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和原著意境差太远.. 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的感觉.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 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 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感觉很混乱... 以至于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 看完原著,虽然有点伤感.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 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忘不了直子... 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入俗套了
...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绿子的死,有点出乎意料.就这样死了...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 没办法,原著始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 其实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然后就没有了... 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 况且他和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 SO,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续篇...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 whatever.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 这几天心情很烦,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 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 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完了... 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5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扞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00字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