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产生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名著读后感作文学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名著读后感作文学生篇1
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著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著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
名著读后感作文学生篇2
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于连仰观树冠,内心汹涌澎湃——“社会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惊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样,对社会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乐于连野性的欲望——一定要爬到树冠上去!可惜命乖运蹇。“千里觅封侯”的红色从戎梦在生不逢时的仰天长叹中灰飞烟灭。不过,很快,神甫所带来的高薪和所赢得的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里闪现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会服,一样可以跻身名流。可在藐视一切的上流贵族眼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街头末技之流的杂耍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于连也很清楚。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块敲门砖仅能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而已,却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脸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嘉宾,还得有让自己举手投足增色的“行头”。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犹豫的为他的欲望寻找到了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从此,他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一步步地向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挺进。
司汤达将《于连》改成《红与黑》,让两个不和谐和极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们:于连是极端矛盾的混合体!他的地位在树根定格,欲望却在树冠燃烧;对拿破仑在心里是疯狂崇拜,在人前却大肆攻讦;他根本不信神灵,却示人以笃信虔敬;他仇视现实生活,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视上流社会的乌烟瘴气,却又痴迷于能生活其中;他没又使自己尊严增重的砝码,却不能容忍别人有任何轻蔑,即使对方是一个的为卑微的车夫,他也要选择决斗到底!的确,以一个小锯木厂主的儿子的身份向上流社会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涡中驰骋捭阖,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虚荣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于连还能靠什么呢?看来,于连这个时代的畸形儿,正是从巴黎这个罪恶的母床上诞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产婆——上流社会,却不愿接受这个不合他们“规则”的新生儿。于连的闯入等于宣告复辟者在风雨飘摇中刚制定的统治“规则”又被撕开了一个豁口。所以,于连的擅闯必然招致贵族们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联合剿杀!
当初,于连背负野心,怀揣虚伪启程,一路似乎畅通无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险也就随之加上一码,最终还是跌了下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将“遗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后。毕竟,于连充其量也仅是一只逆流之筏,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巴黎这片波诡云谲的海洋的。
临刑前,于连也苦笑着高声对自己说:“我的同时代人的.影响占了上风,离着死亡只有两步远,单独跟我自己说话,我仍然是伪善的……啊,19世纪!”
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连,也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于连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
于连,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名字,蕴含了太多的沉重与悲哀……
名著读后感作文学生篇3
今年是我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过了春节,我就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奥数、语文、小升初……但在参加语文考试之前,必须要先阅读两本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动作缓慢的我现在才开始看《水浒传》,都来不及了,只好大概翻一翻。但比较喜欢历史的我却慢慢发现,我不是在读文学,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读自己。
白话版的《水浒传》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鲁智深。由于时间有限,我还没有读完,所以只对鲁智深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鲁智深,原名鲁达,因为自知杀人太多,就自愿出家当了和尚。虽然他知道自己要改正错误,但依然是好酒好肉,不愿清修,所以号称“花和尚”。
鲁智深虽然知道自己的毛病,心里也想改正,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我也总是这样,老是改不掉坏毛病……
一次做数学题,有一道题很难,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就想问妈妈,看她有没有思路,但她回答我说:“自己再想想!”本来就没思路的我,只好装模作样地想了一下。我又一次问妈妈,想必她可以告诉我了吧,可她又一次拒绝了我,接着用重一些的语气对我说:“你用草稿本了吗?”
我吓到了!草稿本?好久没有摸过了吧!上次就因为我没有打草稿做错了题,还发誓要改。现在看来,又是一句空话。想改,却没有实际行动。
我就像鲁达一样,有改的心,没有改的行,这就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行动,才有效果!可千万不要像鲁达一样的“花心”啊!
名著读后感作文学生篇4
《青铜葵花》这部作品,几年前我就看过。看完后,我说不出什么感觉,但又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纯洁的美和一股淡淡的哀伤。
通读全文,的却很值得流泪。当读到葵花为了给家里省钱而放弃一次珍贵的照相机会,当读到青铜为满足一位过路人的心愿而脱下自己的芦花鞋,在冰雪中步行了好几个小时,当读到兄妹俩看不到马戏,青铜蹲下来让葵花骑在自己身上时,我忍善良不住要流泪只为这纯美的文笔,这是一般动人的情!
生活中人们总追求欢乐而逃逼悲伤,但《青铜葵花》中这一段美丽的痛苦却涌现着贯穿此书始末的淡淡的哀伤,着实让我着迷。青铜与葵花懂事听话,懂得为家里分忧,这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城市孩子敲响了警钟。大麦地经历了蝗灾,水灾。火灾,仍顽强的活下来。这又是一中怎样的大麦地精神?
让我感兴趣的是,一般文学作品使用邪恶反衬善良,用猜疑来衬托真诚,用霸道来衬托淳朴。而《青铜葵花》这部作品并未涉及到一个方面角色,却将善良,真诚,纯洁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开始,我认为嘎鱼是坏孩子,但渐渐我就发现,非也。青铜奶奶病了,他送来两只鸭子,城里人要带走葵花时,嘎鱼帮青铜和葵花藏起来等------所有的人物有声无声的表达着美好善良。
在文中,青铜是个哑巴,但却勇敢顽强,将上学的机会让给妹妹,将妹妹的过失揽在自己的身上。这个苦命的孩子是大麦地人的写照。至文末,一声撕心裂肺的“葵花”则像一颗流星划破天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我相信,我还能看懂美,听懂美,读懂美。《青铜葵花》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