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紧紧围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统筹、两促进、两不误”这一当前的主要任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抗疫新闻大讲堂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国内感染风险主要来自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全球疫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必须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
为应对最新变异毒株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毒株,我们要严阵以待、不掉以轻心,同时又要避免恐慌心理、自乱阵脚,保持既不恐慌也不轻慢的心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坚持动态清零目标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打赢任何可能出现的疫情遭遇战,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阻断疫情输入、传播、扩散。新冠疫情是一次特殊的考验,我们要攻克这个难题,就要总结好、使用好我们前期战胜疫情形成的好经验,要做到“一口岸一方案”,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陆路边境口岸海关要坚决落实“客停货通”“人货分离”等防控政策,对跨境司机、边民等高风险人群要严格做到闭环管理。同时,要继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严密防范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无合法来源的进口冷链食品。
持续加强防疫健康宣传,引导广大群众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有效阻断疫情的传播链。新冠疫情具有传染性强的特征,而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之中,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加强抗疫知识的学习。明确“保护自己”也是积极抗疫,要主动把“戴口罩”“一米线”“勤洗手”等防疫要求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有效地阻断疫情的传播链,守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切实筑牢免疫屏障。当前,“打疫苗”已经成为了大家的自觉,为疫情防控贡献“一臂之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当然,“打疫苗”是为了在人体内部筑起一道防护网,让病毒进不去,能够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党员干部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让更多人对“打疫苗”有科学的认识,自觉打“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构筑起健康免疫系统。
依靠科学力量战胜疫病,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暴发,到我们迅速行动、有效布防,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同时,我们能够迅速阻断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通过疫苗的有效防控,让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快地推动。新阶段,面对变异的新冠疫情病毒毒株,我们要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坚持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屏障,持续用好“科技线”,依靠科学的力量,更好地战胜疫病,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护网”坚持动态清零目标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打赢任何可能出现的疫情遭遇战,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对卫生条件、防控基础相对薄弱而人员流动频繁的广大农村而言,让群众戴上口罩是第一步。
出门佩戴口罩,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体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尚未被完全认识,对于它的来源、传播方式、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最简单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物理隔离,一是减少人员聚集,不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去,二是出门佩戴口罩,以减少病毒传播机会,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三是加强个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疫情的消失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人总要有一些外出活动,绝对的隔离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佩戴口罩就成为一种简捷有效,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防控手段。
出门戴口罩,是一个人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尊重公共利益,关爱他人利益,是基本的道德品质所在,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尤其是在诸如疫情暴发的突发性事件的非常时期,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卫生,不光关系着自身的安全健康,而且对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肆虐,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而佩戴口罩又是公认的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也是各级组织和社会公众普遍的吁请,这种情况下,戴不戴口罩,就不是一个人的卫生习惯问题了,而是一个人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就能够限度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社会成员被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疫情阻击战就能尽早获得胜利。因此,戴不戴口罩绝不是不关别人的小事、私事,实则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事。一只小小的口罩,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决定着当前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反映着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反映着社会公德建设的状况,决不可等闲视之。
出门佩戴口罩,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家国情怀。2020年,是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无疑给我们制造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不辞辛劳为科学施治提供科学依据。不少医务工作者牺牲春节休假,纷纷请战。这些动人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爱国情怀的体现。作为普通公民,不可能人人都像他们那样,奔赴灾区,听从专家的建议,出门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卫。这既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爱国情怀的体现。
冬季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全力抗疫”的关键时刻。戴好口罩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路径,既防病从口出又防病从口入,是与外界之间搭起“安全墙”,御“毒”于口罩之外的基本措施。
但是,生活中也有“带口罩”却不“戴口罩”的现象。比如,有人把口罩装在了衣兜里,遇有检查时才掏出来戴上;有人乘坐城市交通工具,当司机或乘务人员询问时才不情愿地掏出口罩戴上,口罩成了应付检查的工具。戴好口罩,对疫情防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对每个人来说也不是“愿不愿意”“习不习惯”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公共责任。
作为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过滤屏障”,只有确保口罩正确使用和处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对正确佩戴口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些要求把口罩戴好、戴到位,才能扎牢疫情精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眼下,新冠疫苗开始注射“加强针”。国产灭活新冠疫苗的预防效果非常确切,对德尔塔变异株也有高达70%的防护效果,对重症和危重症风险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但打了疫苗,也不是完全就有了“金钟罩”护体。抵御新冠病毒,除了接种疫苗,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注意个人卫生都是不能松懈的,毕竟,感染只有0%和100%的区别。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冬季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宁可处处“较真儿”,也绝不可马虎“打盹儿”。把功夫用在平时,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坚持从严从紧,才能守护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严防疫情反复,让经济社会运转秩序有更可靠的保障,就更需要精准有力的防控。守好个人防护第一关,是为自己好,也是对社会负责。希望“出门戴口罩”能成为每一位市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明公约”“抗疫自觉”,只有大家都能做好防护,才能都拥有健康,我们的经济社会才会更加有序运转。
这场战“疫”,是一次大考,更是一堂大课。平顶山学院狠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育人元素,通过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了“停学不停课、思政不断线”,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
探索课程思政,“云端课堂”重引领。强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意识,把握抗击疫情的教育契机,结合国情、校情,因时因势,挖掘整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提取教育内涵和精髓,把在抗疫中充分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精神、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知识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课程教学,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加强思想引导,“网络家访”送关爱。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疫情重点防控地域的学生开展网络家访。学校老师与学生及其父母围绕学习、生活以及疫情防控等情况进行视频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学校的牵挂送到学生身边,增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注重生命教育,“心理关爱”解压力。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全方位帮助学生学习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知识,引导师生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成长能力。老师通过__等互动平台推送以“共抗疫情心理关爱平院在行动”为主题的心理疏导文章,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援助。组织辅导员和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心理应激应对能力。
厚植爱国情怀,“线上班会”树信心。定期组织全校419个班级开展“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网络主题班会活动,各班级依托QQ群,钉钉等网络平台,辅导员、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变身“直播达人”,把疫情变成教材,厚植爱国情怀,将网络班会打造成特殊时期学生德育新阵地。同学们齐聚网络云端,通过主题班会积极参加线上升旗仪式、疫情防控志愿者培训、线上特殊团课与主题团日活动、“集思防疫月”线上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共同探讨家国情怀、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抗“疫”中身边的正能量,坚定疫情防控工作必将胜利的信心。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给中华民族带来一次严峻考验。
疫情是一次大考,彰显着制度优势和奋进力量。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让世界惊叹,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办的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黄河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坚持和发挥这些显著优势,我们不仅能战胜眼前的疫情挑战,也将始终拥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底气。
疫情是一场大战,考验着初心使命和英雄本色。“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郑州大学发挥医疗和科研优势,189名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驰援,从黄河岸边奔赴荆楚大地,展现精湛的专业水平,也传递着生的喜悦和希望,彰显着郑大人的担当。在这支逆行的队伍中,不仅有共产党员的冲锋在前,也有党外人士的同心协力。他们继承和弘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共克时艰中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与共产党员一起,在抗疫一线治病救人,在工作岗位履职尽责,在复工复学中主动作为,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会永远铭刻在郑州大学的史册上。
疫情是一堂思政大课,砥砺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多难兴邦”,多难何以兴邦?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在面对磨难的时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生活即是教育。我们把阻击疫情斗争实践作为上好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全面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有力地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告诉青年学生们,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里,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长才干、壮筋骨,只有在灾难中教育自我、塑造自我、锤炼自我,才能把痛苦化为滋养自己未来之花的养分,磨炼具有中国气派的刚健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