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

| 小龙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中篇小说,描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的故事。这部著作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和好评,同时它也带给我们很多感悟。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篇1)

我喜欢小说开头出现的,父亲教导儿子的一段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这些都是封底上描述的本书的伟大之处。这些文学范畴内的概念,我不是很懂。《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评为“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如诗般梦幻。”是美国文学史上墨色浓重的一笔,百年英语文学排名,高居第二位。文学真是个永远不过时的东西,写在85年前的这段句子,它甚至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多的关系,却让人为之长久的思考与反思。就像《诗经》中的“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内心震动。我还喜欢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令人叹息的深深的一股无力感,人们,积极努力,向前迈步,迈向的终是,时光的过去。

在小说中,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夜夜举办着欢歌纵饮的派对,然后他内心唯一的牵绊却是住在河对岸的黛西——他曾经的恋人和如今的女神。“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他心中的女神也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盖茨比在真相大白后,选择了随梦一起幻灭的归途。生的孤独,是吉光羽片,死的孤独,是永恒。这本书的文字也是如介绍所说的“诗般梦幻”,唯美的很,就连车祸,枪杀,死亡这些与美沾不上关系的场景,菲茨杰拉德仍然能以诗一般的手法展现。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站到了黛茜的一边,而盖茨比则会永久的站在我们的对岸,忧伤但并不哀怨的注视着等待的哀歌无尽的包围古老的悲剧。我们都曾坚持过什么,也许已经忘记,也许仍旧铭记却无力实现。

这仅仅是一个梦碎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人物所有的跌宕也不过是为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的熄灭铺垫的。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委屈。为我们自己。大人们称我们是“浮躁的一代”。美国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篇2)

看完盖茨比的遭遇,不禁为他感到唏嘘不已。当他还是一个穷小子时,却不合时宜的遇上了一个上流社会女子黛西,并把她作为一个理想的追求对象,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真情变为了俗物,甚至当盖茨比撞了黛西后来的丈夫的情妇时,黛西竟然把责任毫不犹豫的推给了盖茨比,盖茨比后来被杀后她也不为所动。盖茨比把爱情想的过于理想化了,任何东西都不能太过于理想化和程式化,必须与相应的现实相结合,更何况是在那么一个充满颓废感和无目的感,人们传统的信仰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国。

每个人都必须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没有理想,大部分人都会被内心的那种原始的慵懒和惰性给拖垮,加上浮夸的环境,会使自己变得玩世不恭,也会失去原来的那份纯真。有理想终究是件好事情,但理想必须引导你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不断根据现实的变化来不断修改理想,使理想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情理。一旦现实与梦想出现偏差,那么理想就像一个失去了的磁性的指南针,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就完全只凭借你自己的感觉与方向了,你接下去所走的方向也许都会是错的,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毫无疑问的,你会买一只新的或是借一只,总之你不会再去用那一只指南针了,具体到一只指南针,大部分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一旦抽象到人的理想,人就不那么容易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人大多都不想放弃自己已经为之奋斗过一段时间的理想,人们害怕改了之后仍然是错的,但是,不要忘记你改变了一次,就表示你又多尝试了一次,殊不知那一次的改变就正确了呢,你明知自己已经定错了方向,却因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尝试,这不是得不偿失吗?与其一味的错下去,还不如主动的寻求不同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方向,机会不是用来随便浪费的,而是用来给又准备且又能够理性思考自己的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

尽管有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失败,就像爱迪生,他为了自己发明电灯的理想,不断地坚持,也不断的尝试,尝试了1000多种材料,才给人类带来了最后的光明,试想如果爱迪生只尝试了其中几十次,或是只对一种材料而不断反复研究,不求改变和尝试,那么电灯的发明恐怕要推迟个好几十年,有人趁在他做实验时问他:“你试验那么多材料有意义吗?”爱迪生回答:“当然有意义,至少我证明这几种材料都不适合于制造电灯。”一语惊人,道破了尝试和改变的重要性。也许爱迪生的发明是美国那个时代浮夸和堕落的社会氛围的催化物,但其本人却丝毫没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从这点上来讲,盖茨比甚至于菲茨杰拉德都和他有差距,盖茨比理想的单一化和追求错误理想,都使他的结果和遭遇可悲,盖茨比也是那个时代美国的一种本质的概括和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篇3)

距离我上次读完一本书已经过了三个月,我在微博里寻找新的书单,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书店里选了三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钝感力》、《一九八四》。

我最近一直在读渡边淳一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红城堡》和《失乐园》,两部对于性和爱情之间的淋漓尽致的描述,让我对性有了重新的定义。因为这两本书,我在前两个月中对于性和爱情的概念浑浑噩噩,过度的追求性,失了自我。但一旦清醒,我会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平衡。

《钝感力》这本书是我在找渡边的书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给我的,等我读了之后再来谈谈感想,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关于它的。

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耳熟能详,我身边的朋友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读过它,以至于我没办法和别人讨论我的见解、看法。

有人问我是不是比尔盖茨,我觉得很好笑。但事实上,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认为这是一本关于比尔盖茨的传记。

它就在我的手边放着,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把我喜欢的句子用铅笔圈了出来,准备整理到本子上。我刚才看了它一眼,想知道是谁译的它。我在某APP上刷它的点评时,我看到有人说我买的这个版本是翻译的最好的。

这本书流传到日本,译者是村上春树。村上春树对它的评价极其高。对于这一点,我不能说不敢苟同,至少我还理解的不够。我看了所有关于这本书的点评,希望某些评论能帮我理清思路或者能够解答我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困惑。但细数下来,没有几个评论能让我激起半点兴趣。

唯一记得两个点评,其中一个就是夸我买的这个版本翻译的好,我暗自庆幸。另外一个则是说,不明白为何村上春树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此高。

对于村上春树的言论,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小说阅读原文是最佳选择。因为翻译会改变它原有的意思,或是有的地方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来。读者不能深刻理解或是根本就无法理解这本书的奥妙。我自己也只是略懂一二。

关于这本书,我只能把我的拙见表达出来,如果有任何错误,请谅解。

我读了两遍,看了一遍电影。电影挑选了主要的情节,但却将整本书以2D的形式完美的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画面感,让扑面而来的奢华和欢乐直达眼底。

读一遍的时候,我并没有读懂,看了其他人的影评,更是大失所望。想起开头村上春树的序言,我决定将这本书认认真真的再读一遍。倒不是说我第一遍没有认真读,这就像在做阅读理解。我想起上学时期,语文老师说过,做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遍。因为每读一遍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对于这句话谨记于心。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开心,从开心到压抑。开心是因为,第二遍解决了我第一遍读完时的困惑,压抑是因为这本书本身。

你可以说这本书是关于爱情的,也可以说它是关于友情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盖茨比很傻,我觉得他傻是因为我想不会有人像他这样做,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人。黛西爱的只有她自己,或是她只是爱慕虚荣罢了,她就如金丝雀一般让人喜爱但又恨不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黛西,我们才能看出来盖茨比的伟大。原谅我的文笔匮乏,时隔两月有余才继续这篇文章的叙述。在我看来,这篇读后感还不如我初中写的作文。但太久不曾接触,不曾写读后感,难免生疏。对于故事情节我时刻谨记于心。对于这本书,我可能会像村上先生说的那样,反反复复要读个几遍。第一遍读下来,一知半解。第二遍读完,已经了解了大概的轮廓。

但我知道这远远不够,它的描写足够细致,对于景色,对于人物。不知不觉间仿佛置若其中。

这篇读后感先在这里结束,后续我想我会对它重新整理。我也希望这篇作为的我的第一篇,能给我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会在今后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吸取教训。多学习,多看,多做。为我这条人生路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篇4)

今天读完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物质丰富。盖茨比出身平民,一战后他通过贩卖私酒和等不太光彩的手段,经过五年的时间成为爆发户,摆脱了贫困的家境,跻身富豪的上流社会,开始了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的生活,实现着自己的梦。

但是,他的梦还缺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心中的女神黛西,当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认识的富家女孩。那时盖茨比本来想逢场作戏,可是在和黛西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她,明知如飞蛾扑火但不能自拔,也使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配得上黛西的人。在盖茨比暴富后找到了黛西,她已和一个富豪结婚,盖茨比竭尽全力想要争取回黛西,但是他们之间毕竟不是一个阶层,他的女神实际上是一个自私、拜金和贪图享乐的人,作为传统的富有阶层是不能和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风雨同舟的,在一场阴差阳错的车祸发生后,盖茨比被枪杀了。

黛西的住宅和盖茨比隔着一片海湾,在黛西家的码头上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盖茨比每夜都对这盏绿灯出神的遥望,“绿灯”是盖茨比夜夜守护的梦想,是他一生追求的幸福,他向绿灯伸出双臂,他想伸得再远一点,伸得更远一点……

盖茨比的梦破灭了,代表着美国一代人梦想的破灭。

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迅速丰富,可是我们代表梦想的绿灯在哪儿?它破灭了吗?

了不起的盖茨比励志读后感600字(篇5)

和很多人一样,是因为村上知道了菲茨杰拉德,知道了盖茨比。虽然喜欢村上,然而我并没有追随喜爱的作家读书的习惯,于是虽然暗自确信我将会喜欢这本书,却迟迟没有找来看。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笼罩在此书头上的那个阴云般的硕大词语:“美国梦”。正如翻译者施咸荣那番令人作呕的序言导致了我始终没有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如电影《美国美人》的海报一映入眼帘大脑里便浮现出“中产阶级”一词,“书写了美国梦的幻灭”这样的定性也使得我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产生了由衷的排斥。美国作家向来具有密切关照社会生活的传统,所以,美国作家的作品是很符合某些评论家的口味的吧。

看过之后,小说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引起我很深的感触,也许,是这样的感触已经经历太多——表现“资产阶级的势利虚伪冷酷”的作品,从巴尔扎克到卡夫卡,已经堆积如山。打动我的,是此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菲茨杰拉德身上那股纯真的颓靡味道。美国文学幽默轻快的传统到了他这里,添加了浓重的抒情和感伤,添加了东方式的悲悯和关怀,从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滋味。小说中的对话很多,细节很多,这样的小说很难写得不乏味,到了菲茨杰拉德这里,却被处理得津津有味。神经质的女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比喻层出不穷,辛辣的议论一针见血,然而,那些令小说节奏停滞下来的长句的感怀,又具有抒情诗一般的气质。人如其文,写出这样文字的作者,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这让我深感兴趣。

于是找来菲茨杰拉德的生平资料,果然符合我的猜测。如果把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分几种类型的话,菲茨杰拉德无疑属于人生经历和小说一样精彩的那种。出身贫寒,飞黄腾达,生活糜烂,苍凉死去,他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一边迷醉于尘世享乐一边仰望天空的孩子,他是污泥中绽放的黑色玫瑰。其实他是诗人,或者说,他是那种诗人气质浓郁的小说家,这决定了他作品的质地。他小说中细节的出彩来源于诗人那种为人间事物重命名的能力。

我坚信,那些积累在人类文明大厦角落的沉甸甸的作品,其内核都是一样的。世世代代,大家书写着同样的主题,只是用不同的结构和语调。文学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种美妙的说话方式;文学,保存着人类言说的能力。

“美国梦”这样一个词怎么可以概括《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冲破现实阴云的笼罩,我看到的是大海彼端那隐约可见的绿色灯光,那是盖茨比看到的,那是广告牌里的大眼看到的,那是菲茨杰拉德看到的,那是很多很多人都可以看到的。有的人,随着时光的消逝渐渐看不到了,有的人能看到却不再相信自己看到了,有的人一直都看得到,一直都在指着灯光的方向喃喃自语。那是一个恒久的姿势,那个姿势是美丽的。

相关推荐

33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