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该怎样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好好度过自己漫长而又充满诱惑的一生呢?我从《复活》中看到了希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复活读后感,欢迎查阅!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1)
法国著名评论家罗曼·罗兰说过:《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的确,《复活》是总结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里肮脏的东西都拿出来了,人内心很复杂,好人和坏人、善与恶都很复杂。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也会有心灵美好的一面,也会有怜悯之心,也会有同情之心。在帮助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心灵又重新回到了“人之初性不善”的状态,从而使心灵的复活,变得更加的高尚,让自己生活的更自在。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理论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做品。它记叙的内容是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在地方法院当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whore投毒害人案时,他认出了这个whore是多年前他姑妈家的养女马丝洛哇。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了她。马丝洛娃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沦落为whore。法庭判处马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四年苦役。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为了替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决定同马丝洛娃结婚,已使她免除徒刑,但马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的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让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马丝洛娃上诉,但没有成功,他同马丝洛娃一道流放西伯利亚。马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同时一个名为西蒙的政治犯爱上了马丝洛娃,在爱情的感召下,马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开朗的天性,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为了不拖累聂赫留朵夫,马丝洛娃决定与西蒙结婚。聂赫留朵夫回忆几个月以来的遭遇以及所见所闻,他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仇恨仇敌,而且要爱仇敌,由此他也完成了复活。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2)
《复活》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活”是如此之不易。
“人性复活”的过程中痛苦的!为了让人性复活,聂赫留朵夫经常进行“灵魂大清扫”。“往往过了一大段时间之后,他忽然觉得内心活动不通畅,有时甚至完全停顿,他就开始清除堆积在灵魂中的而成为停顿的原因的种种污垢。”(第一部,第二十八章)然而,即便如此,聂赫留朵夫也时常经受不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就陶醉于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并以此为乐。
由此可见,要真正能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人必须要经常进行“灵魂大清扫”,让“精神的人”时刻保持着活跃的精神。
世界充满诱惑。面对诱惑,我们也许真得应该做一个“精神的人”,而将“天性的人”囚牢在人心的深处,永远不将之释放。尽管,这或许是一种长期的痛苦!然而,我们应该有这种作出牺牲的勇气!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3)
我一直认为,一生中曾经破碎的人,一定真正的活过。其实,在生活中,破碎的东西更为真实、深刻。而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们不仅品味到一份真挚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帮助和鼓励中从破碎到重新开始生活的一段人生历程。
读过此书之后,或许有人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破碎,但我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体味了人生的种百味。虽然在卡秋莎的记忆中,涅柳多夫给了她把辉煌借给昨日的今朝。但毕竟,是她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她再次重新生活——复活。毕竟,在破碎之后,她真正的活过。
我感动涅柳多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弥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唤醒了一颗孤寂的心。
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石阶倾斜玉兰拆裂,也喜欢残月流星云重雾冷……因为当我看见人们为一个凄惨的故事结局而叹息时,我常常遗憾人们没有领悟到惨局背后的种种震撼之音,而在《复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展现了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天下无双的决心。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爱心,而且都应该有爱心,让每一个世人,在心灵的牧场上,悄悄开始用心放牧身边的一切,让世界充满美好、温馨、活力。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4)
很喜欢小说的开头,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然而这城里的人们却无暇欣赏,甚至根本没有留意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这些并不是生活的美好所在,那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快乐?
涅赫柳多夫年曾是高尚淳朴善良勃发的对未来抱有梦想的少年,年少的他喜欢思考问题,关注不公的制度,他被母亲讽刺为:“我们喜爱的哲学家。”此时的他如同纯净的莲花,与上流社会那些虚情假意沉醉于物质欲望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而与卡秋莎的青涩的爱是 自然真挚的。然而后来的军营生活以及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腐蚀了他。他认为相信自己,总是受到别人谴责,而相信别人,却得到称赞。涅赫柳多夫跟其他上流人物一样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在这个圈子的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过的生活。他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打扮精致高贵,然而内心却匮乏至极,过着和他外表一样空洞的生活。再一次遇到卡秋莎,涅赫柳多夫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他,以前的他是“精神的人”,如今他身上藏着的那个" 兽性的人"控制了他,使他对卡秋莎做了不该做的事,然后残酷地抛弃了她。托尔斯泰许多小说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火车铁轨上,当那晚卡秋莎绝望地看着涅赫柳多夫离开的火车时,留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和痛苦。
十年后的法庭上,涅赫柳多夫认出了无辜的卡秋莎。此时的卡秋莎生活是堕落的,过着出卖灵魂的生活。因为遭受的种种不幸,卡秋莎已经不相信世界的美好,认为身边的人只想在她身上捞到好处。这时的她和过去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完全不同。涅赫柳多夫意识到自己的罪孽是如此的深,是他,首先把她推进这个深渊,他认为他应该为她赎罪。这段赎罪过程是涅赫柳多夫心灵的复活之路。他竭力为卡秋莎做一切他能赎罪的事。他逐渐唤醒自己心中尘封多年的那个“精神的人”。
在上流社会看来,涅赫柳多夫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多么的严重,认为他没有必要为此赎罪,起初涅赫柳多夫的心里也做过这种挣扎。他大可以忘掉这段往事,按照那条骄奢淫逸的生活道路继续走下去,这种事会被淡忘,人们还是一样生活下去。在挣扎中他还选择赎罪,欺骗自己是痛苦的。承认自己的罪孽是痛苦的,然而也是令人高兴,涅赫柳多夫的心灵将会因此得到解脱,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他来说,这是多少物质上的富裕带来的幸福都比不上的,洁净自己的灵魂只能赎罪,灵魂才能彻底地复活。
为了卡秋莎的平反,涅赫柳多夫奔波于与监狱打交道以及向权贵人物求情的周旋中,一方面他看到监狱里的囚犯受到的悲惨待遇,以及贫苦的无辜人民受到的压迫,另一方面却看到权贵人物对贫苦老百姓的冷酷无情。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以及属于自己这个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的生活是如此荒唐,而政府官员拿的是人民大众的钱财,然而面对他们却是一副冰冷的毫无怜悯之情的嘴面。
什么人才是罪人?普通的民众没有犯罪,因为法律的疏忽而入狱,如卡秋莎,还有那个被控有纵火罪的无辜老太太。一个小男孩偷了地毯而入狱,人们觉得他罪孽多重,却没有人怜悯他,没有人思考滋生犯错的温床。社会不去思考不去改善产生这种错误的社会条件,而只是把这些偶尔捉到的“毒瘤”消灭掉,这些背后的不作为的人才是最大的罪人,而偏偏是他们,建立起所谓的法律制度,这些人犯下的罪孽更深。
而与农民的打交道中,他深感土地所有制的不公平。一方面他痛恨这种制度的不公另一方面又担心放弃这种带给自己利益的制度后自己的损失。一种矛盾的心里让他挣扎,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带给农民利益的制度,而放弃了土地所有制。
与平民百姓以及政治犯的交往中,他体会到人身上的善良,真诚等美好品格,这些都是上流社会所没有的,上流社会的人物戴着一副面具生活,不久这副面具就成了他们共同的脸-----虚伪,追求物质生活,沉迷于无意义的东西里。涅赫柳多夫对上流社会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恶心,对善良的平民百姓发出衷心的喜爱。
最后尽管涅赫柳多夫没有成功令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已经完成心灵的复活,他承认自己的罪孽并且赎罪,心灵得到解脱。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从从前的极端的的利己主义者和享乐者变成了利他人主义者,他告别了奢华空洞的生活,过上精神丰富的生活。他又像当年十几岁的那个他一样,善良高尚而慷慨。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物质上富足的生活?我想不是,心灵的快乐和自在才是真正的快乐。
而卡秋莎也在这一段过程中心灵复活,原本的她不相信世界的美好,堕落地生活着,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赎罪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善良美好的卡秋莎。往后当卡秋莎跟政治犯的相处中也让她发现这世界上存在的善。她的心灵慢慢苏醒,最终她的心灵受到净化,她跟涅赫柳多夫一样,精神上彻底复活了。
另外很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尽管有道德污点,然而托尔斯泰仍能写出人物的魅力。像涅赫柳多夫,像卡秋莎,也像安娜卡列尼娜。想起了他在书中的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简单地评价“他是好人”或“他是坏人”,人像河流,每一段都不一样,有干净的也有混浊的。哪怕是那个残酷的监狱长,作者还写道他的另外一面:他对着幼小的女儿时的那种慈爱。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5)
男女主人公复活的道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精神归宿却是一致的。及博爱与宽恕。当时最求理想阶段的聂赫留朵夫真诚的爱着马丝洛娃,这种感情据有纯洁和诗意的特点,但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一个公爵和一个丫鬟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所提倡看好的。聂赫留朵夫日益萎缩、空虚飘渺,并最终raped了马丝洛娃。就这样一个犯下了罪恶,一个开始堕落,开始了他们各自道路的复活。
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开始,这样的一个结局,是当时社会的污浊,还是人们都失去了真善美,心灵上的纯净,不但没有了,缺增添了不少思想上的污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都顺应着时代的步伐,顺应着潮流,顺应着“心安理得”很少人会像聂赫留朵夫那样为了别人而改变(从内向外的),为了自己的过错而改过,为了苦难的人们而改过,为了心灵上的安逸而改过。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在上层社会进进出出,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生活,是如此的奢华,是如此的浪费,更是如此虚伪。无人问津那些苦难的大众,“上层社会的人”却把他们认为是格格不入的一份子,认为这种不公平的生活是很公平的,没有付出,却又丰厚的回报,不用劳动就可以继承大量的土地,生下来就是上等人,他们不需要奋斗,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等价的交换,就可以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反过来他们还要轻视,藐视这些苦难的大众,就在流放的路上他们把犯人的生命当成草芥,任意的鞭笞,任意的残害,这让聂赫留朵夫在流放的途中看到了几十俱尸体,真是惨不忍睹,同时也让他的心灵为之震骇。
这些“上层社会”的人们其精神生活并未能与之物质生活成正比,相反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肮脏的,无法想象的不同。
复活读后感600字(篇6)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幺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幺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
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因此,我们读文章时,特别是小说,不要随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们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
《复活》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值得我们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