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

| 小龙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也是一部世界众生的形象。余华以其细腻的意境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中国近十年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集中在这部小说中,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第七天读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助您!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

余华的作品,主人公死后游荡7天所发生的故事,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日常所见,关于拆迁,爱情,抉择,卖肾,开餐馆,家教,人民矛盾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阐述,篇幅不长,但每一个节点都有深思的余地,尤其是最后那句“死无葬身之地”。

一场大火,一场交通事故让很多人丧失了生命,主人公从小被养父养大,虽然有跟亲生父母相认,但那个家里的矛盾深不可解,他选择了陪伴养父,那个为了他一辈子未婚的人,他死后只想见自己的养父一面,一路找寻,一路遇见尸骨未寒,骨肉未脱离的故人,了解了每个鬼的故事,活着的时候聊的不畅快,死后却可以无所顾忌,不被束缚,不被规则牵绊,游荡的这些鬼魂只因没有自己的墓地,便成为野鬼,但他们活的开心,没有任何歧视,公平又像一家人一样,唯一担心的是怕世界上没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死后他与前妻和解了,他理解了餐馆老板的不易,同情被强拆而压死的夫妇,为贫穷的爱情而感动,每个故事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的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他们讨论的是墓地的位置,自己身上的穿戴,哪怕是没有肉体的骨架都像有血有肉的人类一样摆谱,谈道理。

可以看下作者是如何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日常生活,活着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了念头,在失去生命那一刻才能明白何为珍贵,何为真爱。我会为那些贫穷的爱情而可惜,为主人公养父的执着而感动,为父母担心孩子而心疼,为那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活着还是死了都踏实而心动。

喜欢结尾的那句话“死无葬生之地”每个人活着的时候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就连死后都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死了,依旧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真的非常佩服余华的才华,用七天的故事叙写了一本书。语言也是像往常的风格一样,平素但又有力量。读余华的书真的能够了解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在于讲一个死者因为没有墓地等问题重游故地,回忆起很多的以前的时光。因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灾中没有逃出来。回忆起她的前妻,父亲,邻居,亲生父母亲等等一切与他相关的人事。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切都太有缘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够相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杨飞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死后通过种种人的介绍,寻找,最终找到自己的父亲;杨飞死前没有见到李青,死后在寻找回忆的路上,来到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见到了李青等等有缘分的事情。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运安排那样的随其自然。

我想我能够明白余华写这本书的寓意,从这些死的人看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金钱和权力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还是在死后的生活。有钱死后可以有更好的归宿,不怕尸体被腐烂,不怕灵魂没有归宿。虽然没有钱死后生活的条件也没有很差,但是随时间的流逝,尸体日月腐烂,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缘分,希望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边的爱,但同时不要怕给予别人你的爱。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小说《第七天》开篇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在死之后,去被火化之前会遇到什么?让读者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本书以“我”死后在被火化之前所看所听所感为视角,叙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

第一天作者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收到一个到殡仪馆去火化的通知。那里是留给有墓地的人。但是有的人死后没有墓地,就会齐聚在一个地方“死无葬身之地”。作者给这片净土起了个冰冷的名字,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人们向往的暖巢。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贵无贱,无悲无痛,无愁无恨。这片净土宛如乌托邦安详平和。在他们的眼中,得墓地者,得安息;死无葬身之地者,得永生。

余华以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全书,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梅也就是“鼠妹”和她的男朋友伍超的悲惨故事。伍超起初因为想讨鼠妹开心,却因为不够钱而买了高仿的iPhone4s给鼠妹,一经对比却被发现是高仿机。被骗的她一气之下,却寻找不到男友伍超。只好用在QQ空间发布自己要自杀的详细内容来引出男友。起初看到这一段时,以为网友的评论是劝阻她别想不开。殊不知,一翻过来看到内容却让我心中如坠入冰窟。网友纷纷推荐她自杀的方法和地点,大家都觉得这样才是帮助刘梅的最好办法。这里余华一笔带过冷漠自私的社会,引人深思。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生活。故事后来遇到了肖庆,得知了伍超在她死后为她奔波买墓地,伍超自己也怀着深深的悔意,却没钱买墓地给鼠妹,甘愿找不安全且不合法的黑心商人卖肾换钱买墓地。读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在他们眼中,不论什么金银珠宝,亦或是美味佳肴,却远不及他们彼此的长相厮守。

曾经有鲁迅《狂人日记》以精神病人的视角,有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以儿童为视角,有蒲松龄的《促织》以上帝为视角,而余华是以鬼魂为视角描绘的荒诞故事来直击现实的残酷。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负能量——欲望,金钱,权利逐渐绑架着一个又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浑浊的环境让人学会世俗,学会不择手段。这种种变化放到当今,我们也许也在潜移默化的向这个方向改变着。“死无葬身之地”这片净土中,不会有被虚伪的油布包裹的新闻媒体,不会有勾心斗角的争权夺利,不会有非法器官买卖而犯下的悲剧……。权力,金钱主宰着生前,温情,平等在来世永生。公共事件的受害者从生前带了多少的真相。让人有种生人听死人讲生前的感觉,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无助。

“死无葬身之地”就像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人平等,那不仅是余华所向往的,是所有人心中向往的。这本书号称比《活着》更绝望,但是我在这种感受到的绝望中,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让我看到了无尽绝望里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死的、有卖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盖上书,回想里面的故事,百感交集,那原本平静的心湖,却被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本书取材于当今一些荒诞的社会新闻,以鬼魂的角度、死后的世界来讲述杨飞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遇到不同却相识的人,发生不同的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给人残酷和温暖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中最让我“心动”是这件事:刘梅因男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并非真正的iPone4S,觉得被欺骗了伤心欲绝,计划跳楼自杀。“自杀也得善待自己”“买两瓶安眠药”的声音出现了;在居民区楼顶跳下去吧,拒绝的声音出现了,“别死在我们家门口”“会带来晦气”;那只能在鹏飞大厦了,称赞的声音出现了,“地方还不错”“死之前可以高瞻远瞩一下”于是她死在了5天后的下午。

一开始她只是接受不了被欺骗,有了自杀计划,但计划并不代表结果。各种声音络绎不绝,唯独没有劝告的话语。看客一大堆,在刘梅提问自杀方法时,又有谁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若那时劝一句“别跳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不会消失于世了。这个世界,残酷得过分。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贪婪和欲望造就了社会的残酷,但人心的冷酷比社会残酷更可怕。城市霓虹灯照不到的地方,颓废在隐藏,无人理会的黑暗中,需要温暖的人在哭泣。希望与美梦泡之与酒,善良和热情埋藏于心。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坏人,也有生活在灰色地带的人。那些人,丢掉了身为人最根本的,那就是人性。心的漏洞越来越大,就像潘多拉的宝盒一样,可怕的东西呼之欲出,继而,人心毁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世俗情向时暖,处变不惊心已凉”可哪怕再冷的心,终究会有一丝暖意。每个人都是渴望温暖的,因为与我们相遇的人,还有好人。

愿度世间浮华,直至奈何桥头,你的心再无漏洞。

相关推荐

33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