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苦儿流浪记》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1
“一次我买了一套三册《苦儿流浪记》。圆圆才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我说这是故事,到结尾苦儿便不流浪了。我怎么说也没用。她看到那三本书就痛哭,一大滴热泪掉在凳上足有五分钱的镍币那么大。”
“多年后,她已是大学教授,却来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的浪浪如何结束等等,她大概一直关怀着这个苦儿。”
--摘自杨绛《我们仨》
一年前重读《我们仨》,无意中发现杨绛先生提到钱媛看此书流泪,想来自己已经二十多,却还没看过,实在羞赧。
作者埃克多.马洛的文笔朴实无华,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却在他身上生长出爱,这是一个讽刺又充满希望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提到那个时代的欧罗巴,你会想起什么?
是纸醉金迷的舞会?身着晚礼服的贵妇人?还是白马上的PrinceCharming?
是冒着浓烟的工厂?肮脏混乱的贫民窟?还是贫民饥饿又无助的眼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每个制度都有它的原罪,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由于发展工业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许多农民离开土地涌向城市,法律甚至默许对童工的使用和剥削。
而我们的小主人公,路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似乎从他被遗弃的那一刻开始,悲惨的命运似乎已经是由上帝决定的不可改变。果然,在他九岁那年,养父因一次意外落下残疾,穷急无奈,准备将路美送去孤儿院。那双本该天真无邪的眼眸里,第一次有了无奈和悲伤。
一切的转折,开始于一场肮脏的交易。养父以二十法郎的价格,将路美卖给了一个潦倒的波西米亚街头艺人:李士老人。但作者终究待路美不薄,将他抛弃在那样一个黑暗,罪恶的社会,给他一个可怜的身世。却也让他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就像电影《美丽人生》中的那位犹太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心里留下战争的阴影,他用父爱构筑了一场温馨的战争。在李士老人身上,你看不到那些痛苦,挣扎,隐忍和艰难。在旅途中,听老人讲人生经历,学习写字和算数,对路美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成长。
路美最可贵的便是有一副永不绝望的好心肠,有的人,上天给了他一切,唯独没有给他梦想;有的人,上天什么都没有给他,唯独给了他信心,命运可以夺去你的父母,金钱,朋友......唯独不能夺去你的信心,信心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这个在浊世间的荒波里漂流,受了薄情的命运翻弄的苦儿,最终才有了真心相爱的母亲和弟弟,虽然有些美好得不真实。但又有什么所谓呢?爱本应当是这个世界的主题,多一些童话没什么不好。
倏忽间,想起《夏目友人帐》中的一幕:夏目的朋友西村问他:“你童年经历了那么多不幸,为什么没有变坏?”夏目听罢,平静地回答:“这个啊,那个时候,我担心,如果连性格都扭曲了,就更没人愿意收养我了。”
他们都是最勇敢也是最善良的人,没有因被世界残忍对待,而被一时的困难蒙上了双眼,依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爱与希望去承受世间的苦难。
正如普希金曾经在诗歌里热忱地写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气馁,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快乐的日子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2
(一)回望初见
最初封面那鲜亮而温暖的嫩黄与《苦儿流浪记》这一酸楚的书名之间强烈的反差,让我瞬间发出最为濡湿的感叹。瑞宝却很兴奋说别那么难受,我想苦儿会和三毛一样的坚强,看看他的名字“路美”就知道,他的流浪之路一定很美!催促我赶紧申请,还提醒我一路读过的历险类的书籍。如今暖书幸运收获很是感谢!
(二)开启暖书
封面那蓝色圈点内标注的民国大师的精心翻译(完整全译本)这特定时期的文笔情怀很是温润而令人期待!那右下角的黑色剪影很是神秘而耐人寻味,那漫长而悠远的白色曲径让我们浮想联翩……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3
如果说要给孩子选择一本儿童读物,《苦儿流浪记》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本由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创作的作品满足了优秀儿童读物的所有要件。
首先,《苦儿流浪记》是一部“历险记”。这本小说写得是一个弃儿历险的故事,主人公路美在流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事情,被农户收养、和流浪艺人流浪、和贵妇人一起生活、被花农收养……这一切都满足了孩子的“冒险”心理,读来高潮迭起,悬念百出。
《苦儿流浪记》是一部“励志书”。路美在流浪过程中虽然吃了不少苦,有时候还很惊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他善良、勇敢、坚定、感恩等美德。正好印证了那一句话,苦难是一所学校。正是有这样的励志作用,本书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动画片和电视剧,受到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成为永恒的经典。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4
在法国十九世界文学遗产中,法国著名小说家埃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我小时候是有看过电视的,故事的细节所记不多,但是一个小孩子带着狗和猴子在街头卖艺,那单薄凄苦的样子,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这次重读名著,在字里行间更是重新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凑而流畅,读起来便欲罢不能中断。将近500页的小说,一口气读完,多少次被感动,被激励。正如封面所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爱的教育,力的文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路美的弃儿。当年尚在襁褓里就被丢弃在废兵院前,被耶路姆夫妻捡回来,一直住在法国中部一个叫做斜巴陇的穷僻的山村,直到他9岁。那一年,耶路姆在巴黎做工时受了伤,不能做工挣钱,就把路美以二十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卖艺为生的李士老人。
李士老人是路美记忆里的第一位心目中的父亲,他照顾路美,教他学艺,教他做高贵的人。李士老人有一只叫乔利的猴子,还有三只狗,是戏班里的名角,而路美在这个卖艺集体里充当了笨货的角色。他们这个集体一起流浪迁移,白天卖艺求生,晚上餐风露宿,尝尽辛苦。在一次被警察驱赶,看到警察打了路美时,李士老人帮忙推挡,被袭警罪判罚入狱两个月和罚金四十元。陆美只好一个人带着一只猴子三只狗,踏上了流浪卖艺的孤独人生。
陆美在途中遇到了一艘“白鸟号”游船,认识了病重的小孩亚沙和他高贵的母亲美丽甘夫人。亚沙的爸爸去世了,留给母子俩巨大的财产。亚沙从前有一个哥哥,不过也去世了。如果亚沙的病情不能好转而无法成人,巨额家产和爵位就会转移给亚沙的叔父。所以美丽甘夫人带着亚沙根据气候变化,乘船游走,住在能让亚沙恢复健康的地方。陆美的马戏表演给亚沙带来很多欢乐,被挽留在上船陪伴亚沙。这段时间里,陆美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有母爱的关怀,有亚沙兄弟般的陪伴,还学了念书。这段不寻常的幸福邂逅,给全文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两个月后李士老人出狱,陆美没有贪恋富美的生活,拒绝了继续留在船上的建议,凭着道义回到李士老人的身边,继续流浪卖艺的生活。。。。如果说小小年纪的路美第一次尝到离别的悲伤是被卖给李士老人而离开养母,几多无奈,纯属被迫,让人怜惜。而这次从船上离开他生命中第二位母亲和他有了深厚感情的兄弟,却是在对方多次挽留后做出的决定。他眼睛哭肿,却毅然决然离开,他的瘦小的身躯里有着对李士老人的大大的道义和责任感,令人佩服。
“人生就像鸟住笼里一样,不能够什么事都从新所欲的。”小说开始的这句话定下了整部小说的苦情基调,就是这样,人生充满不测和离别,远没有尽头。
雪夜里两只狗被狼吃掉,猴子病亡。马戏团支撑不下去了。“最可悲伤的,就是人们在可以离开的时候不离开,等到不愿意离开时,又偏偏非离开不可。”李士老人要送路美到另外一个戏班里,更容易受到照顾。并再次教导陆美“不屈不挠,老老实实做功夫,总有一天会交好运气”。
在这个马戏班里,因为亲眼目睹了马戏班主对孩子们极致苛刻残暴,每天在街上挣不够钱就要脱掉衣服用鞭子抽,还不给吃的。李士老人最终没有舍得把路美留在那里。但是路美在那里认识了马撤,他成为后来成就路美美好结局的一个核心朋友。
李士老人带着路美,在雪夜里饥寒交迫,倒地去世。而路美被花匠亚根一家人救了。在这里不仅有了新爸爸亚根的照顾,还结识了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从此也多了四个兄弟姐妹。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冰雹摧毁了花匠的全部家当,因负债入狱,孩子们被迫分送到各地亲戚处,但生活窘迫都无法多收留路美,路美又踏上了独自流浪的道路。
“前进吧!竖琴挂在肩上,背囊背在背上。。。“故事里每次遇到措手不及的打击后,李士老人的激励的话就在陆美耳边响起。那个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男孩形象也是深入读者人心。
后来陆美在街上遇到被赶出来的马撤,两个孩子一只狗组成了新的马戏团。他们去探望花匠儿子亚历的时候,因为亚历受伤,陆美顶替亚历下矿做工遇到河水崩漏,遭遇到矿底遇难十四天的大灾难。遇到教会路美“不止用手生活,也要用脑子生活”的“教馆先生”,用知识帮助受难的6名旷工度过了危难。而陆美作为年龄最小的人,在黑漆的矿井水里,勇于承担主动请缨的无畏精神,在那段描写里极度出彩。
这里不一一赘述路美遇到的全部苦难,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苦儿,他经受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他的人道大义不屈不挠,以及他所遭受的苦难,最后也成就了他。“走的每一步路,吃的每一次苦,都算数”,最终“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磨难的陆美找到了亲生母亲,那位美丽甘夫人。
故事的结局,从贫苦流浪儿到富家王子,圆满了。一路看的心惊肉跳波折跌宕的心,也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处。合上书页的时候,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勇敢气概和抗挫能力的培养,也在剧中几位人物的身上有了教例。拿到这本书不到两天,我忍不住一气呵成先睹为快。接下来,期待儿子好好读完这本书,从中体会大大的震撼和满满的收获。这是本值得每位青少年都认真读一读的好书。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5
法国作家埃克多马洛的《苦儿流浪记》描写了主人公路美如何运用头脑智慧和双手开创了属于自已的幸福生活。
人生的成功从来不是轻易可得,没有谁不经过奋斗便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踏实生活。虽然生活成长于人世间的最底层,可正是这最底层的如李土老人一样的劳苦大众教会路美许多朴素的人生道理,比如李土老人说,“对于自己所应当做的一中,应该用全力去做。这就是处世的秘诀。”
虽然是诞生于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文学作品,可这些朴实的语言却仍焕发着生命力,永不过时。只有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生活于其中的普通人,才能如苦儿路美一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生活。
人之为人,没有谁能一帆风顺平安顺利,苦难坎坷降临时,想想路美的遭遇,本出生富贵衣食无忧,却因所谓亲人的利让还是婴儿的路美差点死于非命。多亏了抚养路美长大的善良贫穷的妇人,路美才没变成一个害他的亲人般卑鄙无耻的人。
心怀善念与希望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人。而只有社会中的人人均心怀善念,这个社会才是幸福美好的。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6
一、前言
1、开篇各位名家的推荐让我很是欢喜与暖书的遇见!
2、序言让我很受感动!陶知行先生的手脑相长歌读来很是亲切,瑞讲我们幼儿园就读过……是呀,如此浅显而平凡的人生哲理伴随我们的成长。从中还得知章衣萍先生和林雪清女士合译这部《苦儿流浪记》,不辞辛劳地花费了六个多月。张一渠先生也为此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亲眼校阅,只为想让暖书早一天的出版,让孩子们阅读,教孩子们也学学苦儿路美,拼命的用脑用手,拼命的用手用脑,做一个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3、曾泽先生题写的代序和章衣萍先生为书作的序都极为的唯美而详实!前者诗歌温润而充满希望,后者带我们整体梳理流浪的开启和延展及线索的回望,给予我们整体的点醒及温暖而颇具好奇的引领!
二、温存的流浪
《苦儿流浪记》是法国文学名著,作者埃克多·马洛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弃儿的历险故事。主人公路美是一个弃儿,小说讲述了他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快乐的历程。小说情节紧凑,描写动人,读后不仅令人为其悲惨遭遇而流泪,更会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小主人公在流浪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许多人生品质。他的身上闪耀着爱心、孝顺、坚强、勇敢、毅力、感恩、真诚等许多优良美德,令人感动。整本书有吸引读者爱不释手的力量。
通读全篇正如瑞所说苦儿路美一路吃了好多的苦,经历了太多相聚的美与离别的苦,一直坚强的行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最终圆满的与家人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回望这一路走来,相比圆满的结局,我们更加怀恋苦儿路美那一次次与不是至亲却甚是至亲的相聚和离别。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7
今时今日和平安康下的中国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可以远离战火,他们可以畅游书海,他们可以追求梦想-----但是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很有必要学会吃苦,懂得珍惜幸福的必要。
法国文学名著《苦儿流浪记》无疑是一本不错的儿童文学读物。本书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小读者们关于苦难并不可怕,培养优良美德极其重要的道理。作为经典传诵的名著,故事的情节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此次老名著新版本的推出无疑再一次将这样的一份生动的精神厚礼诠释给今日的孩子们。市面上关于《苦儿流浪记》的格式版本很多,但是我觉得手头这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极具阅读价值。作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图书指定书目,这本书册出自于民国才子章衣萍精心翻译。其中情感的传递,文笔的优美,信息的分享,人物的展现都着实到位。引领着家中小儿透过译本感知着原本作品之中的精华。爱心、孝顺、坚强、勇敢、毅力、感恩、真诚等于苦儿的历险经历中得以不断地培养和升华。
阅读着这样的一本书,小读者们无疑可以触类旁通地明白“无苦不来甜”的道理。除了感动,小读者更可以藉由此书领悟成长的真谛。这真是一本比较不错的儿童文学读物!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8
可叹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和书籍太少了,以致要到如今才有机会补课。但是觉得自己也是幸运的,可以不断地读书,丰富自己。虽然人未老,但以年纪来说,中年读书的滋味终归和少年时读书是不一样的。少年读书是用书籍来当成阅历,中年读书却是以阅历来对照书籍。不过读书这种事,只要一直在读,就是好的,世上的好书永远也读不完,我们以有生之涯来读无穷之书,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扩展。故此,对自己的孩子总愿意为他创造更好的读书条件以积淀自己,愿他在书籍中汲取智慧、勇气、善良、热爱等等。刚刚读完的这本《苦儿流浪记》1878年,法国埃克多·马洛的作品。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书籍本身以及延伸都做了个大概的了解,我觉得这才算是我们真正理解一部作品的必要条件。这本儿童小说写于十九世纪,如今已过去了一百多年,那时的法国正面临着资产阶级工业化的进程,这时的社会农村破产,工人阶段劳动条件恶劣,童工数量剧增,简言之,就是社会在动荡中进步,而一切法律法规却并未完善,这是社会必然面临的阵痛,而承受这一切的便是人。故此,在故事中看到的一幕幕,其实都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产物。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弃儿路美的奇特的成长。这个故事其实是有两条线索的,从故事本身的角度看,路美是被养父卖给了街头流浪艺人李士老人。从踏上流浪的那一天开始,路美就开始经历了各种奇特的经历。但当我们看到故事后面部分时,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从电影里去看,路美其实是一个富人家族争夺财产的牺牲品。路美的这段流浪经历可以说是很悲惨的,尤其是疼他爱他的李士老人被冻死后,他要孤身一人面对这个世界。不过,凭借着老人对他的培养,他坚强地成长起来,最终也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本身传递出来的勇气、爱、善良、坚强、友情等等观念,都是这本书所想带给孩子们的,在当今社会,这个孩子的经历可能已经非常令人难以想像,我们温室中的花朵们,也只有在故事中可以看到这样传奇的孩子。
但正是这样一部百年前的伟大作品,一直以它所蕴含的美好意义而成为永远感动人心的优秀作品,令我们在今天读来仍然为之动容。此次长江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的版本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章衣萍的译本,里面所翻译的人名都和我们惯常所见的英译名有所不同,有点儿稍稍不习惯,不过译者对此做出了解释,那就是考虑到儿童的阅读能力,用这样简化的名字更方便阅读。我想,如果我们小时候读到的是这样的译本,那么阅读外国作品的愿望有可能会更强烈一些。而且章依萍的版本在语言风格上很民国化,用到人物的语言方面就显得人物本身很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像李士老人这样其实很有来头的人物。
说到作品本身,里面不时闪烁的思想光辉,令人吃惊,就仿佛百年前的作者还栩栩如生地站在你面前,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些思想一点儿也不过时,这是不是又证明了经典其实就是最好的阅读呢?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9
【一】九年的养育与无奈的告别
1、九岁那年的一个夜晚,路美从养父口里得知自己原本是个弃儿,并打算把他送到孤儿院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更加的感激,这九年来一直对他慈爱有佳的妈妈:曾拥抱我冰冷的双足给我取暖,为我唱歌;从外面哭着回来时,她会很温柔地劝慰我;总之无论何时她总是满含温柔的对我,带给我满满的温存!
2、然而如此的温暖确实是要走到了尽头。养父瞒着妈妈将我当给了一个走江湖耍把戏的老人。这无奈的离别让人难过,然而最凄凉的是这样的离别竟然没能给予告别的机会。瑞对那一步三回头的移步甚是揪心,期待妈妈能早点回来……然而留给路美的只是那眷恋的眺望,和妈妈门前院外寻找的身影。
【二】加入李士班又最终面对了老人的生死别离
1、路美加入李士班后,跟着老人到处流浪献艺。老人待我很好,让我应当感恩于原先家庭的养育,并安心的与他走天涯。他让我平生第一次穿上了踏踏作响的皮靴,还有青天鹅绒的上衣、毛织的裤子,还戴上了崭新地帽子。
最初的表演给予我许多的鼓励,并点醒我:凡事都应该留意,而且应该顺从。对于自己所应当做的事,就该尽全力去做的处世秘诀。
一路的漂泊,老人用特有的方式教会我阅读和识谱,我的身体也强壮坚实许多,为我注入多重强有力的不畏困难苦病的刚强的耐力。老人总给予我内心最温润的鼓舞:虽然你做着贱鄙的工作,然而只要把心抱得定,那你也一定有一天会成功的。要记住,三分运气,要七分努力。
2、两个月的别离与最终直面老人冻死在巴黎郊外
(1)老人为保护我被警察抓进了监狱。我不得不面对第一次与老人两个月的别离。独自过活的我,困境中坚强的讨生活。期间老天意外的给予我一次温暖的遇见:一次弹琴迎来了“白鸟船”上一声喝彩,让我认识了美丽的甘夫人和她的儿子亚沙。在这里我平生第一次享受着王子般的待遇,睡在柔软的床上,体味着那柔滑的绸被的清香。我和亚沙一同读书背诵,好似兄弟般之间的相处,让我们的友情一天天地浓郁起来。夫人温柔的目光,亲切的话语让我倍感亲近,不由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了她。最后她还挽留我与他们同行到各处看风景。这样温暖的相处,让我很是依恋,这段船上的生活当属我少年时代中最快乐的时期!
(2)然而懂得感恩的路美,等到李士老人出狱时,最终还是决定跟着老人再度漂泊。离开后,师父叮嘱我夫人是大善人,切不要忘记!然而讨生活越发的艰辛起来,师父有些后悔,想着当初应该答应甘夫人的要求,让我留在她那里来!在我期盼再相遇和师父次次后悔的心境下,我们最终来到了巴黎,然而一页冰冷的入眠醒来时,我的爸爸李士老人,却一去不复返了!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篇10
常听老一辈儿人说老电影,有几部很悲情,让人每看必哭。印象中有两部,一部是《苦菜花》,一部就是《苦儿流浪记》。但这个《苦儿流浪记》并不是埃克多·马洛的原版,而是1960年上映的港版,它的主演是萧芳芳。如果这还不能勾起你的回忆,我就再提示你一下,有一首唱红大江南北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你还记得吗?这首歌就是这部《苦儿流浪记》的主题曲,而且最初演唱的便是萧芳芳本人。(当你看到方世玉的妈妈苗翠花的时候,恐怕再也不能不肃然了吧?)其实,《苦儿流浪记》在中国受重视程度还要早,1933年有个叫邵醉翁的也导演过这部内地版的改编电影,埃克多·马洛1878年写成的这部小说,能够在刚刚兴起的白话小说和拍摄电影的中国来说,受到如此重视,可见它的影响力。
《苦儿流浪记》并不是那种描述批判讽刺的大家之作,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更接“地气”,抛弃了漪丽的文字和长篇大论的这部小说,更靠近平民的生活。
弃儿雷米和“耍猴人”维泰利斯横穿法国南北,他们经历了法国在资本主义成型时的苦难历程,当时资本主义的兴起,让农村衰落,工人受到压迫,法律甚至暗许对童工的使用和剥削,这些让贫富分化显得泾渭分明。而他二人的流浪路程一直在泥泞难行的底层行走,在那些富人中套取生存。就像被看押的马西亚最开始说的,有钱人给你钱或吃的,就是凭心情和他们偶尔的摆阔。所以在雷米的遭遇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更贴合了当时法国底层的生活状态。
“苦儿”雷米,一个八岁,善良纯真的小男孩,从被卖给“耍猴人”开始的人生之旅,就成为一个悬念,仿佛他处于悲苦之中无法自拔。事实也确实如此,跋山涉水,当街表演,餐风露宿,踯躅风雪,他们的生活的确很苦。但是在每一段辛苦当中,并不是让人感到沮丧,而是从中感受到某一种精神上的感动和充实。这种充实,让雷米在不幸中,健康乐观的成长——这就像《美丽人生》中,在纳粹集中营里,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单纯心理,在战争的残酷中留下阴影,就不断的假装在演戏,好让孩子不去记忆世界的丑陋。《苦儿流浪记》也是一样,雷米应该很幸运,他遇到的是落魄成“杂耍人”的演唱家维泰利斯,维泰利斯经历了人生从高处跌落低谷的大起大落,这让他的人生变得成熟豁达,有这样一位老人教导的启蒙教育,更多的是完善了聪明善良的雷米心灵世界。
很多人认为维泰利斯从一开始“买”雷米就是一场肮脏的交易。我觉得不是,从书中介绍的情况看,雷米的困境是不可解的,这对人生经验丰富,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不难看出这些来。也许是因为孤独失落,也许是出于雷米的天真可爱,或者说出于一时怜惜,不忍雷米落入一心要摆脱雷米的巴伯兰之手,如果不这样做,无论是去孤儿院,或者被卖到其他人手中,雷米的人生定会像后来被迫当小偷或者进入“黑煤窑”那样,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坠落地狱般悲惨。所以,一时之善,把雷米带在身边才是最可靠、最现实的,也是最不得已的办法。而维泰利斯存在的大半部小说里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引导了雷米在恶劣社会环境下的成长,这是必须要思考的地方。其实,我在读这一段时,原本也有一点点疑惑,为什么维泰利斯在得知巴伯兰大婶十分钟爱雷米时,还是带走了雷米?甚至都不给他们告别的时间?看到后来就释然了,综合现实情况,巴伯兰大婶的善良是不会允许他带走雷米的,但是留下雷米,却依然挡不住贫穷带给巴伯兰的恶意,她是阻止不了丈夫何时再动恶念的。所以,有必要斩断这种不牢靠的联系。
维泰利斯和雷米,以及小猴“心里美”,领头狗”卡比””泽比诺””道勒斯”,在流浪的旅途中,相互扶持,感受世间百态,感受社会变动,在路途中不断学习生字和数学,听老人无数的人生经历,这对雷米来说是最好的成长。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场横穿法国的流浪之旅,雷米经受了生活的困苦,经受了离别的心痛,经受世事无常的体验,经受善意和恶意,让雷米迅速地成长起来。所以在维泰利斯受冻挨饿而死后,雷米还能够独自经历更加恶劣环境,有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始终保持其豁达乐观,善良努力的性格和心胸。用真诚打动每一个他接触的家庭和朋友,甚至是他并不认识的亲生母亲米利根夫人。这都是雷米的天性加上维泰利斯的教导和影响。当雷米有了主导生活的能力,交到最好的朋友,渡过最危险的灾难,他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第一笔法郎,也靠自己努力千里迢迢将奶牛送给巴伯兰大婶。他一边接受着周围善良贫民的帮助,一边用自己的快乐回报着帮助他的人,最终战胜邪恶的,造成这一切的,谋夺家产的小叔詹姆斯·米利根。
当然,童话一般发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美好的大团圆结局,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真实。但这正是当时法国经历的一个缩影。无数个和雷米、马西亚一样流离失所的儿童,无数处于贫穷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街头艺人,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他们用一种美好的愿望,来看待这个世界。记得秀兰.邓波主演的《海蒂》,其实也是宣扬一种纯真的善意。这样的故事和电影,在当时底层的社会群体中,成为一种最美好的希冀,让人们在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里,在失业、贫穷和苦难中找到一丝安慰而已。《苦儿流浪记》迎合了大部分的民众,但他的结局却是奔向了另一个天堂,雷米终究是富人的后代,他的人生之旅很可能会融合两个阶层的粘合剂。不过,这与当时社会只是一种理想和道德的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