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

| 小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1)

《雍正皇帝》一书共分三卷150回。三卷内容从九子夺嫡入笔,到雍正皇帝被情杀结束,演绎了一代明君传奇的一生。其中:第一卷《九子夺嫡》,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酣畅淋漓地描写了阿哥逐鹿、明争暗斗的一段故事,其情节铺设,起伏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布局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第二卷《雕弓天狼》中,雍正虽然险胜,继承大宝,但树欲静而风未止,八爷党死而未僵,年羹尧倨功自傲,就连托孤重臣隆科多也脚踏两只船,擅派兵丁闯入禁苑。面对风急浪险、浮云蔽日的政治环境,雍正依靠方苞等股肱重臣,整肃吏治,擢用新人田文镜、刘墨林等维护地方,借青海大捷之利,雕弓轻舒,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政变阴谋。第三卷《恨水东逝》,承续上述两卷,虽然年羹尧赐死,隆科多圈禁,但八爷党余威未尽。王府密议,欲借铁帽子王逼雍正逊位;乾清宫内,唇枪舌战,风浪迭起。一边是赫赫天威,雍正严惩骨肉众兄弟;一边是缠绵缝绻,强留酷似旧情人的弟媳。是上天报应,抑或世事偶然,承欢玉阙却是天家骨血。情感之煎熬,丹药之蚀毁,亡灵之作祟,刚刚还抖擞精神,指点江山,转瞬却白虎玉兔同赴大真。鼎丹烛影千古迷案,掩卷深思云遮雾隐。

作家二月河以红学研究起家,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日久,不仅对三教九流,佛道儒谙熟于心,尤对帝王生涯,清宫史实颇有研究。所以这部恢弘的历史画卷谋篇出神入化,不仅描写了雍正后期紫禁城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且展示了各地官吏之间的倾轧和无情争斗,以及文人命运的莫测和不幸。宫闱秘闻,市井风情,科举应试,秦楼酒肆,在作者的笔下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展卷品读,无疑是对雍、乾交替时期历史的一次艺术巡礼。

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身为康熙帝第四子的雍正帝,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1678年12月13日)寅时,母亲系德妃乌雅氏。少年雍正曾被康熙皇帝定以“喜怒不定”的考语,二月河针对这一考语描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真实抑或虚构,无从考究。但“戒急用忍”一直是康熙对雍正的谆谆教诲。而“喜怒不定”的个人性格,也成就了雍正一朝独特的施政特色。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还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其次是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横征暴敛;紧接着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有效整顿了吏治环境;随后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致死,维护了宫廷稳定。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军机房,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驾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关于雍正死亡的原因,稗官野史里传说纷纭,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累死说,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批奏折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还多,据说仅批示就百万余字。他批阅过的奏折部分被辑成了《朱批谕旨》,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二是吃丹药而死,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因为乾隆在登基的第一天便将圆明园中的道士驱逐,欲盖弥章,使人纷纷猜测;第三种说法便是情杀。这些说法给雍正的一生增添了不少神秘、浪漫的色彩,也使得后人在描写这段历史时有了更多素材,更多想象的空间。

统揽雍正的一生可知,他为政时间虽然短暂,但面对的政治环境并不和谐,一方面兄弟阋墙,时时怀有觊觎之心;一方面康熙晚年怠政,留下了一个漏洞百出的超级大国;一方面吏治腐败,与他承平清明的梦想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身为一国之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而已。也正因如此,使得他短暂执政的十三年成为了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也可以说,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值得肯定的明君。简要言之,其执政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人取其耿直忠心。比如,《清史》记载雍正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点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明,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二是察人看其言行细节。三是待人刚柔并济。易中天评价雍正有一个较为经典的句子,即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可以说比较中肯。比如,二月河《雍正皇帝》中描写大学士俞鸿图主持官员考试,泄露考题被腰斩,在刑场之上蘸血连写七个“惨”字的故事,这是说明雍正的铁面;描写尹继善是尹泰庶出,母亲无身份,经常受气,雍正便下令封尹继善母为一品诰命,并随尹继善在官邸颐养天年,这是说明他的柔肠体贴。因了这些原因,也就难怪后世学者如文学大师伏尔泰等对雍正总是给予极高的评价了。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是翻故纸堆,不能仅仅满足于看热闹。读书的目的在于有所感悟,尤其作为公职人员,读书更需要从中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找到修养身心、勤政为民的借鉴意义、指导价值。读罢《雍正皇帝》,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其一,为政不易,时刻心系百姓,方能修齐治平。古人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雍正皇帝生在清朝立国之处,康熙万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处理政事,致使国家财货亏空,官员耽于嬉玩。当此之时,如果没有一个魄力超群之辈治理,清朝可能很难维持此后数百年的基业。而雍正的性格、魄力恰恰符合此时的形势,他心系百姓,大力整顿吏治,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其二,为官不易,需要慎独慎微慎初。治国理政,无明君不可;有明君无名臣亦不可。雍正一朝,亦是一个名臣辈出的时代。简单来说,大约有爱新觉罗·胤祥、西林觉罗·鄂尔泰、张廷玉、李卫、年羹尧等人。历览这些名臣名将,每一个人都曾经干出一番事业。但并非所有人善始善终。骄傲自大的年羹尧赐死,误上贼船的隆科多抄家,才华横溢的俞鸿图腰斩,等等。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昭示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善始者夥,而克终者盖寡”。作为干部,不可不慎。

其三,治国理政,非制度无以见长效。作为一代封建帝王,雍正最大的政绩,一是从严治吏,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另一个则是创设了很多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治思维,比如设立军机处提高了处事效率、火耗归公降低了官员对民众的克剥、继承制度防止了国家动荡等,为大清王朝的顺利延续铺砌了一条好路。比之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法治国”,更是一项约束官员从政行为、规范国家治理行为的重要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加以落实、鼎力予以支持,必将创造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

其四,推动发展,非改革无以成未来。雍正的各项改革对于清王朝的影响力之大,是后世皇帝无法比拟的。比较著名的有改土归流稳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压力、废除贱籍破除了身份限制,等等。为提高当时百姓生活质量,拓宽选贤任能路径、维护国家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无破则无立,破旧才能生新。与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全面深化改革相对照,我们的改革也旨在破除一些固化利益的藩篱,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改革的过程会有阵痛,会有羁绊,甚至会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和肆意的阻挠。但我们应该增强信心,相信改革之后,中国会更好。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2)

2012年初最流行什么?这还用说,肯定是宫廷剧!电视剧屏幕上可少不了四爷雍正的身影:一换台正上映《甄环传》,再一换台又到了《步步惊心》,再一换又到了《宫》四爷可真忙。出于对雍正的好奇,我找来了一本《雍正皇帝》来读。

雍正并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和蔼,他可以算得上是暴君,但他却不是暴君。《雍正皇帝》主要写关于雍正的平生,由康熙时的皇四子胤禛继位成为雍正皇帝的历史。很多人说雍正是篡位而当上皇帝的,他就皇帝的圣旨把十四阿哥改为了于四阿哥,但这个并没有得到证实。

四阿哥胤禛号称铁石心肠冷面王,一心为百姓,一心为朝廷,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根本,同时,还应要审时度势,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并冷静清醒的洞察世间的一切变化,千万不能放纵自己,之所以四阿哥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的勤勉和公正,康熙也希望雍正能整顿局面。

我想,这好像和电视剧里的说的不一样。雍正皇帝即位是在九王夺嫡这一深宫动乱中获得的,在康熙朝二十四位皇子中,雍正并不比他们强,只是凭借他自己的执着、正直才登上宝座。

雍正曾说过:坐皇位如坐针毡。一点也不假,在他当皇上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睡好过,他耗尽心血,无一日不在关怀朝廷、关心民苦。

历时毕竟是历史,不是几部电视剧就可以描绘出来的,历史也是严肃的。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3)

“喜怒不定”是康熙帝对胤禛的评价:“四阿哥幼年时朕看有点喜怒不定,近十几年来读书有成,养性修德,做事稳健干练,知体循礼。可见天下事,事在人为。”

不是为说这四字,而是感于此事。一个人幼年或者早期的不合规范处,一旦给下了评语,需要很多年的“读书有成,养性修德”,才能够改变过来。给别人一种不好的印象,需要几倍的好的表现才可以覆盖,虽说“天下事,事在人为”,但这成本偏高。

四阿哥反应也快,奏道:“这全是父皇训诲之功!儿臣幼年确有喜怒不定之病,今已知过而改”。一是认过,强调幼年;二是托“训诲之功”,功归“上级”;三是知过“已”改,善莫大焉。同时又奏请“从起居档中撤出这一考语”,这属修改档案、撤换“底稿”的行为,代价是情愿自免“双亲王俸”,认罚不认罪,康熙允之。

如果我们要去评价雍正帝的功过是非,不应该着眼于他的性情品格,更不应纠结于其皇位来得正与否,应该看他对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做了些什么。总体来说,这是上承熙朝威武而下启乾隆盛世的一代改革之君,包括吏制整顿、清政勤政、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等。有人说“过苛”,可知熙朝末年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腐败已然成风,不矫枉过正必定难有作为。正所谓“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严以宽济,仁以猛纠,“中庸”也,或也叫“和谐”。

其实与其花大力气去改变已经形成的印象,不如在行为中多些严谨,按规范做事,多审视细节,看重成绩的同时多关注下过程,或许就可以形成新的习惯。至于别人终于怎么看你,于吾等俗人来说,本来就不需放在心上。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4)

一直都蛮喜欢看历史小说,从大秦帝国到明朝那些事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看看历史上的大人物小人物,大家、小家,其实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这个月没怎么看书,家里摆着的《雍正皇帝》还没开封,正巧微信读书里也有这套书,便一边看书一边看手机,马马虎虎看完了第一本《九王夺嫡》。这本从康熙的九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互相拉帮结对组成太子党、八爷党,又各怀鬼胎、人人想当王的故事。二月河真是写史小说高手,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描述,对心理的阐释,无不让读者身临其境,大快朵颐。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乾隆皇帝,而乾隆为什么能长寿,除了自身的保养外,与当时的太平盛世是很有关系的。康熙皇帝打天下,雍正皇帝守天下,基础强大,而雍正对儿时的乾隆也是要求甚高,故能盛三代吧!

《雍正皇帝》的第一部有很大的篇幅在讲康熙。联系上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康熙从8岁登基到智擒鳌拜、平定吴三桂、收复台湾、打败葛尔丹,演绎的是康熙帝一生的累累战果。而《雍正皇帝》里的康熙已近老年,在位六十一年,两度废太子,恨铁不成钢;英明神武的康熙老皇帝虽老头脑却一点也不含糊,为大清江山,先废太子,众臣举荐,结果八爷党很猖獗,又爱太子而复太子位,再废太子又恐民心动荡和八爷党过于强大,就慢慢考察各个儿子,暗立遗诏,巧妙地废黜了太子,遏制了八爷党,保护了十三爷,远征了十四爷,选定了雍正,罢黜了身边的忠臣,为子孙留下了贤臣。这一生可谓遭遇内忧外患,但思维敏捷,见招拆招,再现一代皇帝的风采!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弑兄杀母,逼子自尽,篡改诏书;励精图治,经年勤政,积劳成疾二月河在第一部里呈现的是很接近吴奇隆演的那个四爷,做事一丝不苟,沉默寡言,冷面王爷,疾恶如仇。当上皇帝后,从康熙手中接过了表面鲜亮,但实质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烂滩子,作为一个孤皇,要斡旋于兄弟站稳脚跟,又要勤于政务,接受各类挑战,比如山西亏空案、科举漏题案等。雍正得罪了很多人,也尽一生将库银从康熙末年的不足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万两,为大清的乾隆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里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十三爷,这个从小被雍正照顾着的王爷,这个生性爱自由,敢说敢做,爱憎分明的王爷,这个处处为雍正排忧解难,死死拥护着四爷的王爷,慢慢成长着。二月河刻画的十三爷活灵活现,被康熙囚禁时的落寞,被雍正解救时的神态,身边插满奸细扔能谈笑风生都让人十分喜爱。

皇家子孙,无论是储君还是王爷,虽立于千人之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相残杀甚至弑父杀兄,天天似在走钢丝,如屡薄冰。雍正能在诸多阿哥中成为一匹黑马,军师邬思道、叫化子出身的李安、年羹尧都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雍正皇帝的后半生容我看完再补充。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5)

看到书名就明白这本书一定过分正面夸奖雍正皇帝。作为清朝的皇帝、九子夺嫡的胜利者,已经在历史记载上有过多的自我包装;然而毕竟是王婆卖瓜式的自我吆喝,不如这种外人揣测来的美化更加好接受。所以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雍正的胸怀广博能屈能伸、心地善良才能收服一众稀奇古怪的人才。

一、站对位置很重要

康熙的皇太子很早就定下了,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太过于长寿,九子夺嫡很可能无法上演。然而康熙是皇帝中极为长寿的一位,在权力顶峰的时间太久,被极权喂养得冲昏了头脑,于是即便是自己最喜欢女人生下的自己认可的皇太子,也是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眼中钉、肉中刺。偏偏皇太子本身也并非一深谋远虑善于察言观色的主,没有感觉到康熙对自己的敌意,没有经常性的站在儿子的立场去关心父亲,偏偏喜欢站在皇太子的立场去关注朝堂关心皇帝,所以两立两废。

雍正能在波兰诡谲的权力场站稳脚跟,和站对位置有莫大关系。雍正一门心思为皇帝办事,作为普通皇子,把康熙交代的工作任何兢兢业业完成,便是对皇帝、太子、朝堂最好的示好,即便在做事的过程中招惹多人怨恨,然而谁叫皇帝给的任务是不惹一身骚无法完成的呢?同时,雍正皇帝站对普通皇子的位置,在皇太子被废立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夺嫡面露,这让康熙很满意。一个带着大臣怨恨、衷心为国家办事、不夺权的有能力的儿子,怎么可能不惹皇帝喜欢呢,更何况还是亲儿子。

二、做事不做人是把双刃剑

雍正做事很决绝,不管是自我美化的历史记载,还是他人揣测的小说描述,这股子杀伐决断的劲头都跃然纸上。查江南灾荒时不怕得罪地头蛇,查户部亏空时不怕得罪满朝文武,这股子血勇,典型的双刃剑。不这么做,事情无法收场,不痛不痒的过家家检查,对家国天下没作用,只会是温水煮青蛙逐渐满朝不能蹦跶各地开始起义;一旦这么做,牵扯的人或者事太多太广,局面无法掌控,就好像开动了原子弹,最终杀伤力多强无法估量,万一玩大发了极有可能一下就爆掉。

事情不盯着做,不绝对的做,很难有实质性的推动;然而做的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的考虑整个局面的可控性和身处其中的人的可接受性,否则做一下伤筋动骨,也很难恢复元气。最难的便是掌控这种度,如果既把事情做美了做成了同时又让人心悦诚服,从来都是考验从政智慧的加分题,历史上答对这道题的人极为罕有。

三、心存善意吸引人

在封建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出生阶级会决定很多东西。小说中最反常的便是雍正皇帝的初恋,突然落单的皇子、没有任何能力就是善念一起救人的普通老百姓,这种白月光的人物塑造离不开凄惨的死去,自然,初恋如果活着并且让雍正接回去了,那边是剩饭,不会心心念念了。

另一个反常的便是收服的三个小孩,因为自然灾害流离失所的两男一女三个小孩,能通过小聪明存活到雍正到来,着实很意外。更意外的是雍正对他们的怜悯之心,即便小孩最开始不知好歹,三番五次有点七擒孟获的感觉,换来了真心顺服。这三个小孩最终出了雍正当皇帝后的心腹,明明没有学过三纲五常,但用聪明的头脑帮着雍正搞定了年羹尧。

小说整体的情节还是曲折离奇扑朔迷离的,有夺嫡小说的味道,有政治小说的味道,部分情节也算是中规中规的吸引人,还是可以看看的。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日,一堆文人聚而论道,或叹曰,清史传奇众多,却少历史巨作,甚为可惜,席间有人拍案而起:我来写!人皆哂之。

其人凌姓,生于1945年,故起名“解放”。以红学会员身份赴沪研讨,时年37岁。此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部横空出世,“二月河”之名“一不小心”就红了。

接触此书时已是年末,初见便一并收入囊中,当时《乾》作只有前四部可售,余二部什么时候补齐的倒忘了。一遍读完后感觉《康》篇如演义,情节平淡,没有读第二遍的兴趣;《乾》篇细致琐碎,过犹不及,反乏味道;惟《雍》篇恰到好处,为君为政为民为生意味深长,可为历史可为小说可为处世哲学,可作人生教科书,不忍释卷,这一阅有十数年。

当然也有不足处,比如与历史细节的不合,文本中前后有不连贯甚而相悖处。小处随意,无妨大局,不必计较,更不必去研究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取向了,书卷文章娱我心胸,不做学问。

又有电视连续剧。人大多喜陈道明的康熙,我独钟《雍》剧中焦晃的康熙,或雷霆斥太子,或温情对弘历,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之气,又不落不食人间烟火的俗,实实到位,真真经典。一查方知,焦老爷子乃早年间的“莎剧王子”,难怪根底这么深厚。

雍正的扮演者是唐国强,冷面刻薄、喜怒不定又坚刚不可夺志一意刷新政治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以至于多年后看《建国大业》时总觉得这个伟人怎么演得那么阴郁啊。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7)

帝王行止、宫闱秘闻,字里行间充斥着一股股古老而淳朴的气息,宫廷,仿佛一场简单、美好的梦。但谁能想到,那背后,又是有着多少明争暗斗?皇子争党,杀鸡隐隐,兄弟相残,龙庭易主,又断送了多少人的锦绣前程?在那通往龙椅的路上,又有了多少人成了任人摆布的棋子?《雍正皇帝》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雍正,也就是四阿哥胤禛,在这等乱世中,凭着凌厉的手段生存下来了,在那铁一般的面容下,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雍正皇帝》讲述的是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是怎样在众阿哥里用自己的能力博得康熙大帝的信任,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的故事。他自幼立下远大志向,决定用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要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部小说字字权谋机诈,句句荡气回肠,把宫廷里的一切都写得具体形象,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小说佳作。

康熙四十三年,胤禛奉命坐镇淮南,不巧碰上水灾。胤禛在皇宫里长大,生性胆小仁慈。地上的蚂蚁他舍不得踩死,蛐蟮也把他吓得往后缩,在皇宫里捉到了耗子也不愿意弄死,怕老耗子死了小耗子没法活。那天,云厚极了,天黑的像锅底,上面吊着一条龙尾般的细缝,云缝里掣这闪电,有紫色的,有金色的,还有像火球一样跳上跳下炸开的……那雷一阵接着一阵,震得城楼都打颤了。寻常的昆虫就能将胤禛惊吓到,更别说这等可怕地天象。那一条龙尾不停地摆动着,所过之处雷声滚滚,胤禛的脸色一阵又一阵地苍白,他的随从大多逃得一干二净,仅剩下一些自由在身边长大的长随。胤禛一边指挥着民众逃离,一边暗暗祈祷上天,但愿能免去这一城之劫。但人这么多,又岂是一时半会儿能散开的?眼见天上的云越来越低,“轰——”地一声巨响,针管粗的雨珠倾洒而下。积蓄已久的河水突然暴涨,哗地一声决堤了!三丈高地大浪席卷而来,那随从也不问胤禛愿不愿意,惊叫一声“主子快逃!”便拉着胤禛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胤禛唯一的意识就是他和长随被洪水冲到了一座庙里,那个长随把他放进了一口大缸,接着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时,就在一个好心的老伯家里了。雍正虽胆小,但在百姓面前是那样奋不顾身。在平常看来,雍正是一个处处容忍、退避的人。但实际上,这正是他“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坚定意志。如果不能有一点忍耐力,怎能完成心中的雄才大略?怎能完成幼时就有的远大志向?这种意志与志向,也成了他走向皇位的台阶。在他统治的天下,虽没有乾隆盛世那样的繁华,但也是一段宁静、祥和,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美好时光。

雍正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号:我们心中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真学习,并完成我们的理想?有的人认为,是父母逼着我们在学习,所以,我们是在为父母学习;有的人认为,是老师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在为老师学习;还有人认为,现在的学习,根本毫无意义……学习是为自己学的,有了知识,才能完成心中的理想。周恩来总理说:“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我们呢?我们为什么而学习?至少,也要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而读书。但是,如果没有像雍正那样的坚强意志,成功则会变得艰难。

《雍正皇帝》教给了我很多,让我懂得了要自小立下远大志向,以及“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坚强意志,让我受益匪浅。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篇8)

书中人物名称不停在错,不知是否是校对问题,除开这个不谈,一直以来我倾向于八爷党,胤禩温文尔雅,处事圆润,待人亲和,才思敏捷,善于巩固人际关系团结朝臣亲王贵胄,但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假如他登基,助他登上皇位的势力将成为他整顿吏治的挚肘,也许康乾盛世不复存在。

他败就败在聪明反被聪明误,锋芒毕露,太在乎笼络人心而忽略了办实事,对于雍正始终喜欢不来,阴险毒辣,猜忌心重,残杀手足,脾气阴晴不定,这本书有为雍正洗白的感觉,书中一直表现出他没有夺嫡之心,是邬思道推波助澜和外界给的压力,怎么可能呢,他一直在韬光养晦,暗中构建自己的势力,至于他的夺位是否正统最后也成了迷,但确实是干实事的皇帝,为乾隆后来的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位十三年从未出北京城南巡,不像他爹更不像他儿子,康熙宽仁的政策到晚期变成了宽纵,吏治腐败,朝臣皇子相互勾结,党羽之争触目惊心,这时需要一个强硬冷面冷心的继承人改变朝局现状,所以雍正上台抓吏治,惩腐败,将夺嫡未遂的其他阿哥圈禁,老八老九最惨,死于监狱,被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老八最后还被开除皇籍,更是对八爷党痛下杀手,种种行为令人不齿,但站在他的位置上,却又能理解,不铲除这些势力,儿子乾隆能否顺利即位,难保半路不会杀出个朱棣来,安保子孙万代顺利继承皇位必须铲除威胁皇权的一切势力,其中最以八爷势力最强,党羽遍布朝野,做皇帝的雍正能安心?其实站在他们每个人的角度来看,谁都没有错。怪之怪皇权太诱人。

相关推荐

34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