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

| 小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题记

拂去历史的粒粒尘埃,走进那漫漫历史长河。拾取这历史沙滩中的粒粒贝壳。诶,这一颗竟是如此的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原来这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楚人的珍珠,亦是世人的珍珠,这就是为世人所敬仰的屈子,灵均。

曾几何时,你也是性格之奇特,品性之高雅。你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曾几何时,你也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几何时,你也是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无奈地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声声哀叹。曾几何时,你也是忠君爱国,视君为美人。

你博闻强志,娴于辞令,也曾声明显赫,贵为左徒。你推崇改革,实施美政。可终究还是触及到封建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置百姓民族的利益于身后。他们嫉贤妒能,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把你粉身碎骨。这就是你所说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吧!而此时你所朝思暮想的"美人"确还不明白你的良苦用心,不分善恶,不辨忠奸,察纳雅言。对你是避之唯恐不及。

面对如此打击你并没有气馁,因为你还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壮志未酬,又怎能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在秦国正准备打击楚国之时,你便力求合纵抗秦,然而,怒张仪之狡诈,哀楚王之愚笨。便为张仪的商於六百地所欺骗,从而使齐楚两国从此断交。致使楚国遭受偷袭,而无一国援救,楚国亦是屡战屡败,合纵抗秦之术也早已名存实亡了。最后楚王也死于秦国,你也被不知觉醒的顷襄王所放逐。

面对山河的支离破碎,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虽然你已清楚的明白楚国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但是这泱泱楚国的命运岂是以你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于是你沉沦了,你绝望了。那天,你面容憔悴,形容枯槁,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走在这汩罗江畔,你深深地感慨道:"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但你任然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漫蠖乎?"来维护自己的高洁志向。

你如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在我心田里;亦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盛开在世人的思想里。你就是楚国的泪,亦是楚国的魂,你的诗也随汩汩江水流入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部名篇。司马迁以简约的笔法,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太史公的笔下,窥见屈原对楚国的一片热忱之心。

屈原的个人能力极强,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委以“造为宪令”的重任,在国内是参与谋政定略的肱骨之臣,对外俨然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优秀外交官。能力强的人固然引人瞩目,然而也容易成为被诋毁,被攻击的目标。于是,屈原被谗臣上官大夫(上官靳尚)锁定了,上官大夫成为楚国的“倒屈急先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响亮口号,可事实上呢?人言岂敢不足畏?这把杀人不眨眼的软刀子到了上官大夫的手里,便成了构陷屈原的锋利锐器!而且,屈原和楚怀王的君臣之谊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这样才给了上官大夫进谗言的机会。君王知道臣下比自己能力强,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上官大夫的谗言只是一个借口,屈原则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天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读《离骚》节选的一段“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从诗句中可以窥见屈原对楚国朝政被奸佞小人把持时的愤懑心情。但屈原只所以伟大,他心下念念不忘的不仅仅只有怀王,还有楚国。他打心底希望,楚国可以富强,楚国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楚国的国运长祚,延绵流长,在残酷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

接下来,就轮到秦王和张仪的登场了。如果怀王是昏君的代言人,那么秦王则是一位知人善任,有着雄心壮志,有目标有头脑有手段的雄主形象代言人,而张仪是一位洞悉人性弱点,身负“使楚绝齐”外交任务而来的外交官形象。我很希望张仪可以和屈原做一番这样的对话:

张仪专门拜访屈原:三闾大夫,左徒屈原先生,张仪求见!屈原:你便是秦王派来的细作,张仪?哼!来我楚国,定不安好心!张仪:错!张仪此来,不是为秦,亦不是为楚,是为二字“天下”而来!屈原:呵!秦乃虎狼之国,蛮荒之地,戎狄杂居,怎敢妄谈天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张仪:先生此言差矣!我秦国,虽地处西鄙,但进取之心尤胜当今诸国,先王招贤纳士,便是要积累下一统天下的基础!如今看诸国,有几个君王如我王一般思贤若渴?我诚心希望先生可以去楚就秦,共助秦成大业。如今怀王昏聩无能,谗臣佞子立于左右,先生的才华如何能得到施展?我恳请先生来秦国,不为秦、不为楚,为了了结这纷争的乱世,共谋一大同寰宇!屈原:咄!住口!秦人残忍嗜杀,每过一地,尽是白骨累累,我岂能去楚就秦,助纣为虐?你快走,来人送客!

其实,屈原心下知道,秦国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果的,眼下只有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才能还天下以太平,不过他希望,笑到最后的是他最爱的楚国。现实却让他非常痛苦。楚怀王在执政前期,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为何到后来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郑袖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都说红颜祸水,怀王也栽在了女人的身上,老婆的枕头风吹走了怀王的雄心壮志,也吹走了楚国的大好河山。而屈原呢?竟然被贬斥到了齐国,收拾齐楚断交的烂摊子。屈原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怨言,他回国的时候,还是惦记楚国的大事,忠心耿耿的进言怀王,建议杀掉张仪。怀王在郑袖和上官大夫的孜孜不倦的忽悠下,还是放走了张仪,张仪走远了,后悔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张仪在这里,扮演了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角色。他能够准确把握楚国上至怀王,下至臣子(上官大夫)的弱点,使自己在楚国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外交任务,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全身而退。他比屈原更幸运,他有一位真正赏识他的老板,在老板手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我们的屈原为什么就是这么的死脑筋呢?为什么不能稍稍变通一下呢?

再到后来,等到怀王被秦王软禁,身客死在秦国,顷襄王上台,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之流彻底把持朝政的时候,屈原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于是,我们的屈原,被流放也是自我流放到汨罗江边。他对世界已经失望,他对楚国的未来也是深深的绝望,他的理想、他的信仰在污浊的现实里崩塌。“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他看到了楚国亡国灭家的残酷未来,而楚国的贵族们还没有预见这样的场景,依旧歌舞升平。渔夫向屈原传授了另一种价值观:“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夫肯定了屈原的才华,也告诫屈原,不能拘泥于世事,顺应潮流更符合生存的观念。屈原没有接受渔夫的看法,他心里装的还是楚国,他心里只剩下对楚国的绝望,带着无穷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屈原的世界观是简单的,二元的。但究其投江而去的`深层次原因,是屈原看到了楚国被征服的凄惨结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现实,个人的努力阻挡不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他的国家,他的人民,都将会沉沦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的沉默下去。这种绝望,非一位爱国主义者,是很难体会到的。时至今日,对于屈原这位诗人,我们要感谢地不仅仅是三天的小长假,而是那澎湃在心中的热忱的爱国之心。

但是,我们要看到屈原的盲目与不足。自戕的方法唤不醒装睡的人。我更希望屈原是一位不拘于时世的智者。始终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既然楚国实现不了他让楚国人民幸福生活、楚国重新强大的理想,那么就去魏国、赵国、秦国!屈原这时的使命,也就不仅仅是让楚国人民脱离乱世的苦海,而是让天下的百姓脱离乱世的苦海。以屈原的能力和才华,在加上秦王的知人善任,那么,就有可能缩短天下统一的时间。

不过那样的话,屈原便不是我们太史公笔下的屈原了。

相关推荐

34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