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

| 小龙

思佳丽,这一在美国动荡年代所诞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优秀个性散发出无穷的光芒。她勇敢坚强,乐观向上,对生活顽强抗争,从不屈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著飘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篇1)

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因为它们之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而由“畅销书”逐渐成长为经典的《飘》,是这三种元素都具备了的,且由本书拍摄成的电影《乱世佳人》,曾经荣获奥斯卡数项大奖,一九四零年夏初本片在上海上映四十余日,便开了外国影片映演以来未有的记录,由此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关于这本书的主人公郝思嘉,则体现了一个女孩的蜕变过程,她是多变的,她有着父亲的爱尔兰血统,也有母亲的贵族气息。可到底是父亲的狂野、不服输的性格占了上风,郝思嘉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处处显现了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品性,在这一点上,她的成功是无人能比的。但她究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到底是要学一套礼节规范的,于是在种种宴会上,她便极力做出有教养的样子来,可性格上的安静是永远也学不来的。她不像别的上流社会的小姐,心里明明想这样做却不敢表达出来,她敢做敢当,知道卫希里要和韩媚兰订婚了,就找了个机会向卫希里倾诉了自己的衷肠。她要让他明白自己是爱慕他的。可在当时,她这样的举动就要被别人给唾骂了。她却有胆量这样做。

郝思嘉虽说是小说中一个虚构的人物,可我感觉她似乎就存在于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是那样逼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矛盾体,放纵、优雅,都在一个人物身上体现,使她那样具有野性的魅力,也难怪小说中无数的男性都被她迷得神魂颠倒了。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也算是作者密西尔女士的一大成功了。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篇2)

又看过一遍《飘》,对这部作品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南北战争’这个特殊题材,是《飘》有过人的魅力。在《飘》中,令我感慨良多的不是梅兰尼的善良与坚忍,不是瑞特的忍让与奉献。而是斯嘉丽,这个悸动我心灵的角色,她在困境面前,勇于放弃自己沿袭已久的道德和勇气。或许很多人都会轻蔑与斯嘉丽的自私和卑鄙,但我想那是在动乱年代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做出的最坚忍的决定。她坚强,独立,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她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让自己成为塔拉庄园和爸爸的保护神。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当从颠峰跌落时,也许会跌的头破血流,会跌的绝望,会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气。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要爬起来,迎合这巨大的改变。

斯嘉丽是矛盾的,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同时她也是勇敢的,从不用虚伪的面具掩饰自己,敢于把自己暴露于众人因她事业的成功而引发的非议之中。

她永远充满斗志,我永远把她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铭记在心,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篇3)

《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实践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小说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背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以“乱世佳人”斯佳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初读《飘》时。对小说的女主人公的感觉是矛盾的—既有些讨厌,但又不得不敬佩她。讨厌的是为了功利,为了钱等不择手段,而选择婚姻,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妹妹,抢走了她的未婚夫;讨厌她面对白瑞特的爱时,那愚蠢的固执,但她的勇敢与坚强和那份艰苦创业的精神又不得不让我敬佩。

再读时,突然间感觉:斯佳丽那种对金钱和土地的狂热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在那种战争爆发的动乱的社会,她一个女子却要独自承担起养活包括自己情人和情敌在内的一大家人的重担,那是多么繁重的担子啊!况且,在亚特兰大,作为一个妇女,平时出门就也许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可她,为了担负起此重担,不得不与黑人做生意。

斯佳丽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斯佳丽认为自己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爱她,就像白瑞特说的那样,阿希礼是一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是撞得一鼻子灰。可是斯佳丽却不明白,越是得不到,难以实现的,就越追求不舍,可是,到最后才发现,她最爱的人—--一直就在自己身边却不曾意识到,等到明白时却为时已晚。但斯佳丽就是斯佳丽,她没有绝望,她只是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斯佳丽,始终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

读《飘》时,对斯佳丽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佩服;对她有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而反感;对她对阿希礼迟迟不肯防手的愚蠢固执而气氛;对白瑞特对斯佳丽的默默付出而倍感愉悦;对白瑞特最后的离开表示惋惜。

很容易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就像斯佳丽每次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有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也会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Tmorrow is another day !”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篇4)

《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它出自书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说那场战争飓风一般卷走了她的“整个世界”,她家的农场也“随风飘逝”了,思嘉以这一短语抒发了南方农场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来作为书名,也表明了她对南北战争的观点,这与本书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这部小说与一九三六年问世,并且立即风靡世界,六个月内共售出一百万册,日销额最高达到五万。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时,本书已在世界上四十个国家共销售八百万册,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万册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万册。小说于一九三七年获普利策奖,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乱世佳人》一九四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获奥斯卡奖,曾创造连续二十多年获巨额利润的记录,至今犹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由于这部作品长期广泛流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

这部小说为什么能在美国和世界各国赢得那么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部作品中尽管也有世乱兵燹、悲欢离合的动人情景和爱恶交错、情词误会的曲折因缘,但与那些以奇险取胜、以妖冶媚人的所谓通俗之作比较起来,毋宁说它的故事结构是简单的,情节是常见的,作家的艺术手法也是朴实的。再加上题材的严肃性和倾向的明确性,作品的格调便远远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一是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农场主阶段的生活和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的一个重要侧面,二是创造了几个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尤为突出。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作出的重要贡献,它已为历史所证明。

作者在人物描写上着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两人。思嘉那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而作为精神支柱的则是爱情、土地和金钱,即对于这三者的占有欲。其中对爱的占有欲更带有掠夺性、猎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难以实现愈追求不舍,因此长期专注在艾希礼身上,直到媚兰死后即将获得满足时,才发觉他并不值得爱,才决定移情别恋,但为时已晚。她对土地和金钱的追求也是狂热的和不择手段的,但跟爱情的主观直觉和梦幻色彩比较起来,则主要是现实变革的结果,是战后家业衰败、生活贫困和重建时期金钱至上主义的产物。尽管为了金钱可以委屈自己的肉体,损害自己的妹妹,不惜与弗兰克结婚,但决不牺牲对艾希礼的爱情。因此爱情一旦幻灭,金钱便黯然失色了。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颇值得读者同情,正如她那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时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这是与她的投机性分不开的,都来源于彻底的自私自利和无止境的占有欲。

瑞德·巴特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农奴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变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门望族的一个不肖子。他为人狡诈、冷酷、倔强、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与思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与思嘉一样,只从个人利害出发看待战争,但远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隶和傲慢”,胜利非北方莫属。他对思嘉的爱是真诚而热烈的,这不仅是情欲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择,因为他认识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类,两人婚配无异于壁合珠联。但是他的现实主义与思嘉的幻想几经较量,终于失败了,于是他将爱全部转到女儿邦妮身上,并决心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风乃至政治倾向上来一个转变,争取上流社会的同情。结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随之破灭,生活乐趣也茫然无存。瑞德是性格最复杂、眼光最锐利的一个人物。他最了解思嘉的强处和弱点,既爱她又轻侮她,既恋恋不舍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采取冷嘲热讽、若即若离的态度,以致在明争暗斗中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不过,正是通过他对思嘉的无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这个女主人公的艰巨任务。

瑞德走了,思嘉准备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办法把他弄回来。后来究竟怎样呢?里普莉说,如果时间允许,她可以写出一百种续集来。的确,本书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这正是作家艺术魅力的产物。

高中名著飘的读后感(篇5)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外表小巧柔弱,却散发坚定力量的女人,她并不是主角,因为她快完美到不真实了,她就是一直在斯嘉丽身后给予支持与帮助的玫兰妮。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外表玩世不恭,却清醒冷静认真的男人,他虽然会很久很深地爱一个人,但也会在那个人爱上他时失去了耐心,他就是一直在为斯嘉丽付出而什么都不计较的巴特勒。想先谈谈斯嘉丽,真实到可以活脱脱从书中走出来的女主角。因为斯嘉丽她虽然美丽迷人,但许多缺点暴露无遗,所以她是真实的,人都有缺点,且斯嘉丽并不特意隐藏她的缺点。

如果没有南北战争,那么斯嘉丽会一直是个是单纯自私的大小姐,每天在华美的服饰与精致的糕点间流连,与心仪的男子调情,她的故事不会成为一本书。有了南北战争,可以看到她的勇敢、率真、机智,也可看到她的爱慕虚荣,巴特勒可以满足她的虚荣心,可以使她过上最奢华的日子,她却傻傻地以为自己深爱着阿希礼——玫兰妮的丈夫。阿希礼在和平时期或许的确会是个令人心动的男子,英俊而富有教养,不似巴特勒有些粗鲁与特立独行,我却着实地敬佩巴特勒,读到尾声才发现原来至始至终都清醒的是巴特勒和玫兰妮两个人,斯嘉丽那些小心思他们全都知道又全都包容。男主角应该是巴特勒而不是阿希礼吧,虽然前半部书中许多描写都是对巴特勒在读者心中形象不利的,可后半部书就对阿希礼不客气起来。

就像觉得玫兰妮是最高贵的女性的人只有巴特勒一样,能够理解巴特勒的只有玫兰妮,因为书中的语言是站在斯嘉丽的角度描写的,除了玫兰妮快死之前斯嘉丽一直都讨厌着这个没有主见的柔弱女子,所以险些把我误导,也以为玫兰妮是糊涂也缺乏力量的。真相还是能把我深深感动,其实也没有什么被掩盖的真相,只是心灵上一种突然的醒悟:原来什么都是玫兰妮在支撑,原来玫兰妮给了他们太多离不开的力量。可是为什么要醒悟得那么迟啊,为什么要等玫兰妮真的要永远离开了你们才发现啊。斯嘉丽你后悔吧,你是该后悔的,你不用后悔你想抢夺玫兰妮的丈夫,你只需后悔你对这样一个宽容的朋友那么尖刻。“我从来都不了解那两个男人,如果我了解阿希礼,我决不会爱上他;如果我了解瑞德,我决不会失去他。

我真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了解过谁。”——斯嘉丽。因为阿希礼的存在让斯嘉丽失去了巴特勒是着实可惜的,但谁又知道如果斯嘉丽不爱上阿希礼会不会又昏头昏脑且坚定不移地爱上其他人呢。阿希礼并没有错,斯嘉丽也没错,其实斯嘉丽爱的阿希礼只是斯嘉丽头脑中的记忆掺上想象不断膨胀,只看到美好忽略了现实。巴特勒的爱很热烈很坚持,但也自由如他。不是说他愿意等他爱过的人到永远,他也会疲倦的。巴特勒已经给斯嘉丽够多了,明知道用金钱来炫耀不好但他还是满足斯嘉丽的欲望,想接近他们的人众多但他不允许那些可能伤害到斯嘉丽的人进入他们家,他容忍了很久他和斯嘉丽两个人的时候斯嘉丽把他想象成阿希礼,容忍得太多太久了,我想所有读者都在心中允许他离开。虽然结局的时候玫兰妮和巴特勒都离开了,但我仍觉得他们在斯嘉丽身后给她力量。因为斯嘉丽相信: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为什么玫兰妮与巴特勒愿意在斯嘉丽的身后帮助她?因为斯嘉丽本性善良,而且坚强。在你身后的人只是给你力量,你可以借助这力量但必须靠自己前进。

相关推荐

37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