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1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爱而来。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2
近日细读了《傅雷家书》,在阅读前、阅读时、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感受,颇为难忘。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傅聪往来信件的汇编,其中两则书信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为什么一父一子间的普通家信里存在那么深的教育意义?我在翻开书页之前心存疑惑。
家书的传递开始于傅聪去波兰学习之后,儿子刚离开家,离开祖国,父亲的信中感情深挚,不舍之情令人动容。既期望孩子能在外学成,又时时想着孩子,不得不忍受钻心的思子折磨。每每去信央求儿子多来信,收到来信后便视如珍宝,欣喜若狂。而在等待孩子的来信时,又是那么的坐卧难安,忧心忡忡,幻想着收不到信的种种可能,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累了病了。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傅雷对傅聪的关爱细致入微,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处理、艺术修养、德行品性等各个方面都千叮万嘱,苦口婆心。他说过:“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他不希望儿子只成为一个钢琴技艺超群的钢琴家,而是期盼他成长为一个艺德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时时告诫儿子不忘祖国,为国自强。
这对父子的家信,其实不是普通的家信。正如傅雷所说,这些家信至少有四个作用:“其一,我的确把你当成一个讨论音乐和艺术的对手;其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其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仅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其四,我想时时刻刻做你的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其用心之良苦,感人至深。
有些信中,也有傅雷批评别人的话语,我乍看之下有些觉得他不近人情。比如,他跟儿子说他对刘海粟画作的看法,说刘的油画“笔触谈不到,色彩也俗不可耐,而且俗到出乎意外。”除此之外,竟然还说刘一生就缺少真实、忠诚这两点,从无虚怀若谷的谦德。更说刘去黄山住了两个多月,一切都有公家招待,而画回来的几十件东西,内容如此,大大辜负了政府的好意。这些话是多么的直接,多么的刺耳,一点不留情面。想那刘海粟也非泛泛之辈,何至被贬得一无是处了?读到后来,我才明白,这即是傅雷对待艺术的认真了,在艺术面前,他不讲人情,只忠诚于艺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傅聪才会成为一个拥有惊人才具和谦卑品德的真正的艺术家!
在这些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还深深地忏悔以前对孩子的教育太过苛刻,我们能理解这颗父亲的矛盾的心。就像儿子想回国一趟,父亲又开心又激动,终于可以和儿子见上一面了,可是理智地一想,他去信劝儿子先不要回国,因为联系到当时某些实际情况,回国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他决定作出牺牲,继续忍受思子之苦。还有儿子取得一些了不起的成绩时,他既高兴又忐忑,他说“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孩子迷茫的时候,父亲恨不得飞到他身边替他解惑;孩子得意的时候,父亲又不留情地泼冷水,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孩子有信来,他担心孩子为写信耗费休息的时间;孩子没信来,他担心孩子是否生病了;孩子作出人生的一些选择和改变时,他担忧,他操心,他列出多条比较让孩子参考;孩子对别的钢琴家、艺术家的优劣理智地点评时,他引以为豪、放下整颗心来……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犊情,一切尽在家信中。
其中一件事值得一提,傅聪获得世界第三名好成绩后,写给父母的长信被邮局遗失,而傅雷夫妇在漫长的等待中,受尽了苦楚。傅雷甚至以为儿子当他是老朽了,不再与他谈一些自己的事,他向儿子诉苦,向儿子“请教”,向儿子恳求:“对别人同情之前,对父母先同情一下吧。”真是读来不忍,掩面心酸。
学无止境,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存着谦卑,知道不存在完美却执著地追寻,对国家的热爱,对艺术的尊重,使得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教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而父亲却说,这是孩子自己的努力,并非是自己教育的作用。我们虽不是艺术家,不是某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普通人,作为父母的角色,同时也作为子女的角色,在这本书中能学到的还是很多,很多。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最近我拜读了《傅雷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坚强"是贯穿这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a不怕挫折,b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还有,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同时,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现在的我,正是努力奋斗的时候,绝对不能有半分骄傲或是软弱,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拼搏!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
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的生活因为有了书的陪伴,而变得充实。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书中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读书的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我的学艺之路。
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心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让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同时,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触到了音乐,从小就会弹钢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坚持,我始终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很全面了。特别是钢琴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考完十级,更让我觉得自豪和骄傲。但是自从看了《傅雷家书》就自愧不如。记得书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
是啊,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并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弹得很流利,更何况,我还不是什么音乐家呢?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继续往下读“有些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钢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样能写的很宽绰……”傅雷用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儿子,更是在向艺术方面引导着他。我不也是弹钢琴的吗?可是我的音色并不是很动听,至少,在弹一些世界名曲的时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钢琴老师这么说我,我还有些不服气呢,“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说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试着去改变一下。
看到这里,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甚至觉得这书里的内容就是我的真实写照。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经历,关于音乐的感想,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傅雷从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这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语重心长。
一本好书,就像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波动人心;一本好书,犹如雨后划过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书,仿佛一台盛况空前的联欢晚会,绚丽多彩······
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虽然很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绝对不足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课外书,去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自己走进书本吧,主动去探索知识,让未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5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叶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其实我们需要的正是像傅雷先生这样用原始朴实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家人,朋友的爱与关怀。我们需要诚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感受,更加深刻地思考我们对父母的感情。父亲,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称呼,我们似乎从没认真地思考过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父爱如山,威严而耸立,不可亵渎,不容忽视。我们却常常对此习以为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它,并且用我们的努力来回报父亲的坚定的支持和爱。
这本书确实带给我很多深刻的感受,也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渐渐懂得要诚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6
历时一个月,终于将《傅雷家书》看完。每晚睡前阅读两三封家信,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幸福萦绕在之后的梦境之中,怕是最让人惬意的事情吧。
初识该书,应该是在初中时语文课本每册推荐的三本课外读物名单上吧。可惜那时年少浮躁,未能准确认识到这本书巨大的教育意义,竟将其忽略。今时看完,才识其感情之至真至纯。全书主要表现出了傅雷先生的赤子真诚之心和傅雷夫妇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的舐犊情深,这两点,也是全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傅雷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也是一名很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身上不仅有知识分子那种兢兢业业追求真理,一刻不曾松懈的治学精神,也有真挚坦诚、宁折不弯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个看似矛盾的人,用文中傅敏的话来说,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实则这些矛盾正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正常表现,热烈在内心对于真理的追求,恬静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上;深刻在对知识人世的认识,朴素在对自己物质生活的要求上;温柔在对于弱小力量的对待,高傲在对于权力和财富的态度上;微妙在对于他人感情的体会,率直在于对一切丑恶现象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上。
傅雷先生是一个真正能够称得上"赤子“的人。在我看来,“赤子”是一个评价很高的词,当然也是一种很难做到的境界。因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往往聪明的人较多,而聪明很多时候又是精明的代名词,精明者往往流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人在研究学问的同时,往往汲汲于富贵或者权力,他们和权贵们能够合作得很好,在历史的潮流中往往能够顺势而为,从而保全自己。但是“赤子”心里,只有真善美。他们在外人看来似乎非常木讷,研究起学问来又近乎痴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中能称得上“赤子”的人,在我看来或许只有三位,即闻一多先生,梁漱溟先生和傅雷先生。他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
傅雷夫妇对于儿子傅聪的舐犊情深,在我看来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封信中对于远游之子无微不至、有些地方近乎聒噪的叮咛和嘱托,二是在几次长时间未收到儿子家书时的那种焦灼和忧虑之情,这种感情又从傅雷那杆擅于表达情感的笔下流淌出来,着实令人又心疼又感动!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担心在外漂泊的自己的样子!阅读过程中,“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古语,或许是我心中默默喟叹次数最多的话了!感情对于一个人的重要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对于子女本身来说,或许也是安全感最终极的来源了!
读完全书令人深思的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父辈教育对于子女人生的重要性和深刻性!这也是自从上大学以来我一直所思考的问题。傅聪有傅雷这样一个不管在学术高度文化修养上,还是人格品德上都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父亲,真是三生有幸!因为文化程度低,父母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所给予的教育和引导微乎其微!尤其是从小就过上了寄宿生活,来自于学校老师、同龄人和课本知识的输入要远远多于家庭的影响!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家乡那些缺少父母教育的孩子的现状,自己能走到现在这样的地步,不知又是几生有幸啊!
当然,这种经历也产生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价值观在某方面具有重大的缺陷!对于我个人来说,或许价值观最严重的缺陷在于个人感情归属感的迷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无法倾注很深厚的感情,进一步,也无法找到让人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上大学以来,有时候非常羡慕那些家庭教育非常好的同学,他们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第一时刻向父母求助,甚至很多人在父母的引导下,已经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了足够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他们的人生走得从容又坚定!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但对于我来说,则需要不停地经历迷茫,焦虑和痛苦!虽然人们常说没经历过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可是谁又愿意在深夜痛哭呢?!
好在读研究生之后,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随着经历的增多,现在的自己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坚定!有一个词我很喜欢,沉毅。因为沉毅的人往往自信而坚毅!我希望自己也慢慢能够成长为一个自信而坚毅的人!
傅雷家书高中长篇读后感精选篇7
我们总会在不同的地方吸取到不同的知识。在书本中,我们吸取到的是博大高深的古典文化与科技发达的现代技术;在报纸上,我们吸取到的是来自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在电视机上,我们会看到创意无限的广告与凝聚编剧心血的影视作品。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傅雷家书》吧,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傅雷先生吧!
傅雷,字怒安、怒庵,我国著名的文化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一九二七年赴法国留学。一九三一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美专,后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译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嘉尔曼》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另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译文集》(十五卷)等。傅雷有着音乐家、绘画家的创作天赋,对美术和音乐有很深的理解,在欣赏鉴别上更是造诣精湛。他不但能够从整个音乐史的高度,准确地把握和区别每位作曲家的特色及其流变,而且真正领略到每位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经典妙处。同时在美术绘画上更是独具特色,显示了一位美术批评家的超凡才气和品格。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真正通晓艺术,深刻领会艺术规律的人所具备的本领。一九三零年写出的第一篇美术评论文章《塞尚》就是代表作。《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部能比较全面了解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自一九八一年问世以来,《傅雷家书》就以其独具的思想内涵、这里电蕴和纯真之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时至今日仍畅销不衰。《傅雷家书》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它超越了一般性亲眷之间传递消息和问候的局限,它给予全社会的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被推崇为“艺术学徒的入门向导”,也是艺术学徒最好的修养读物。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傅聪,更是造就了许许多多向傅聪一样的中国青年。
在《傅雷家书》这部书中,我感受到了许多,绝大多数都是以前从没接触过的,傅雷先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他在美术方面的造诣都令我佩服,但,更令我佩服的是,是他对傅聪的关心,他每隔几天就会向身在国外的儿子写一封家书,几乎每个月就有三封长信,平均每封长达三千多字。在信中,他会与儿子讨论音乐,他会用自己一路走来积攒的经验来教导儿子怎样做人,他会询问儿子的生活状况与最近的心情……在傅雷先生写给即将比赛的儿子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时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千万千万!”从这话中,我体会到了傅雷先生对儿子的鼓励,儿子即将要面临的是国际性的比赛,因紧张而没能在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不是不可能的,傅雷先生没有紧逼儿子拼命练习,而是劝儿子将成败置之度外,不看结果,只看过程,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傅雷先生这么做,不但不会让儿子更紧张,反倒是让儿子静下心来,专心练习。
《傅雷家书》这部书里,我最喜欢的话便是:“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我觉得,在这段话中,傅雷先生用较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人生。当你处于人生的高潮时,不必过分紧张;当你处于人生的低潮时,也不必过分颓废。人总是要经历挫折的,载了筋斗也应该爬起来继续走,而不是让意志沉浮下去。过分紧张,过分颓废,都会造成我们人生路上的阻碍;我们不该学习那些生活如死水的人,不该做那些庸碌的人。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让心里平衡,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奋发向前,继续努力,为我们美好的未来而拼搏!
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不少,也领会了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以及他“先做人,次为做艺术,再为做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思想。有机会,你也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超赞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