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距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线上教学工作计划,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班级基本情况和班主任工作重点
我班目前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这些学生思想纯朴,有一定的进取心,时间观念有待加强。具体看:男生相对胆小、谨慎,而大多女生则相对外向、直接。本学期我作为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有两个是:1.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2.通过班级特色活动增进男女生的了解和良性竞争,同时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二、日常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好新上任的纪律部长,杜绝迟到、旷课现象,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2、每天抽学号轮流做班级的“特派观察员”,以“日记”形式记录情况并协助班干部解决突发事件,人人参与,让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关注集体的观念。
3、鼓励学生做有责任感的创新,适当放权给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每星期的班会课一定要留够20分钟的时间给班干部用他们的ppt(或他们的创意方式)给全班同学上班会,主题可以结合德育处安排、班级突发事件或同学们的兴趣。
4、针对班级学生,年龄小、时间观念不强的特点,特制定“班级量化考核标准”,开学初多以“扣分”的强制方式让孩子逐步养成“不能不守时”的习惯,后期再以奖励加分的方式巩固“守时”的良好品质。
三、特色活动增进友谊、培养习惯 (初步构想的活动见文后附录)
1、学习活动:利用月考、期中考开展学习总结和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孩子有梯度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和强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品质活动:利用军训进行自信心和意志品质教育,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向心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3、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播操、体艺节的相关训练,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努力取得好成绩。抓好入学的第一次“红歌会”、元旦文艺演出,宣传并大力奖励积极申报项目、上场和获奖的同学,营造一种“为班级争光,奋力拼博”的精神,这也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精神。
4、班级文化宣传活动:提高板报质量,多给新组建的班级宣传部提供物质和行动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5、社团、义工活动:组织学生适当加入学校的各类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由德育处牵头的新特色“亲子义工”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团体中慢慢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设班级的特色
我班将以“活力无限”作为特色班级建设的中心,开展班级活动及工作。由于初一第一学期是创建班级特色的起始阶段,所以有以下初步安排:
1、利用班会课确定特色班级名称、口号以及创建特色班级的方案初稿。
2、利用学校、年级举办的几个大型活动(合唱比赛、军训、体艺节、广播操、班级课外活动等),展示孩子风采和活力,增进孩子间的了解,锻炼孩子的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
3、做好相关图片、影相材料和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整理,为下个学期做准备。
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在本学期,要尽快构建与家长相互理解、信任的互助式家校合作关系。利用好德育处成立“亲子义工队”、邀请家长“送课”的活动契机, 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学期,力争把所有同学的家庭走访一次。要不厌其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形成一盘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就像当初一样,我相信“如果孩子记住了你对他的好的影响,那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我决心让每个“世界”愉悦积极的前行!期待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学生德智体现状分析
德育方面: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上学期操行评定为不及格,表现为无心向学,纪律散漫,缺乏集体荣誉感,多数学生德育表现良好。
智育方面:上学期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需要补考,各科目补考达到95人次。普遍文化基础差,存在较严重的偏科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无心听讲,欠交、抄袭作业现象严重,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体育方面:缺乏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朝气,不够活跃,对体育考核不重视,平时缺乏锻炼,体育成绩普遍不理想。
二、本学期主要任务和要求
根据学生科的工作布署,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德育工作继续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线,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主题鲜明的专题系列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以“争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为具体目标,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班级管理,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班委会、团支部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进一步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建设。
三、工作内容及安排
认真组织好主题班会活动,切实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
(一)三月份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学生,建文明班级,创文明校园“为主题,重点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写乱画、不文明用语、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进行专项整治,规范学生的发式与服饰,规范文明用语和行为,帮助学生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组织一次“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2.组织一次学雷锋公益活动。
3.配合教务科做补考动员。
4.在班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班级舆论,促进班风的好转。
5.进行二十一届艺术节的动员和布置。
(二)四月份以“继承革命传统,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主题,重点开展诚信教育。
1.组织一次“继承革命传统,做四有新人”的主题班会。
2.组织扫墓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
3.进行期中考试的动员。
(三)五月份以“弘扬时代精神,展示青春风采”为主题,组织班内学生参与第二十一届艺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展示艺术才华、青春风采,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1.组织学生参加艺术节活动。
2.继续抓好后进生特别是受处分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四)六月份以“扬起理想的风帆”为主题,重点对学生进行“争先创优”的成功教育,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找回自我,找回自信,通过“放大学生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成长优势,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找到成功的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1.组织“爱我中华,发奋读书”的主题班会。
2.结合分析总结期中考试情况,推广学习经验和方法,制定个人期末考试目标。
3.配合教务科做好期末考试动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做好新一届班干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2.进一步完善班级操行考核制度,特别是课间操和宿舍课室卫生考核。
3.抓好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出勤情况,彻底扭转上学期旷课迟到多的情况,尽量减少或杜绝个别学生迟到旷课现象。
4.做好与学生的谈心工作,促进后进生及受处分学生(刘X、肖__、邱文X、莫嘉X、黄X钊等)的转化。
5.与家长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及时将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
今年我接任初一四班的班主任工作,刚刚送走了初四毕业班,应对这些对将来满怀憧憬、满怀期望、渴望知识、追求新奇的初一学生,我的想法和四年前一样,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中学三年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本领,发展自我的个性,提高个人的素质,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教导这批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虽然,去年我所在的初四四班已经毕业,这个班级是我从初一教起直到初四毕业。
在四年中,我能够重新认识自我的不足,吸取经验教训,并期望能在此刻这批学生中,把自我在教育教学上的理论更好的应用在实践上。我特拟定了以下工作计划:
(1)预备周带领学生大扫除。经过一个暑假,教室里已经是灰蒙蒙的了。我将把学生分成两批,一批是男生,一批是女生,分两次大扫除,一次是做不干净的。不要让他们一齐来,一齐来人太多,窝工。二是人太多不便于观察他们。并且我要和学生一齐大扫除,一边指挥,一边观察各个学生的劳动态度,物色班干部。布置一个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对于班级的管理,十分重要。
(2)一学期视班上的情景,调整座位两、三次。一开始,师生之间都不了解,只能按高矮次序,适当照顾视力不好的学生,让他们各就各位。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进行座位调整。能够遵循下头基本原则:好带差,自我约束本事强的与自我约束本事差的同座,性别的研究是次要的事。对异常调皮的学生,前后左右都要安排班干部。调整座位之前,先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同时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但尊重不等于是迁就,要反复教育学生以全班的纪律为重。对好学生要作解释,听从班主任安排,并作为加入团组织考验。对后进生,要他们订保证书,保证不影响好学生学习,保证向好学生学习。然后把学生姓名逐个写在小纸片上,在桌子上摆过来,调过去,最终订下调整座位的方案。新座次坐了一段时间之后,新的矛盾和磨擦出现了,班上的纪律出现了“回生”的现象。还是采取上头所提到的原则,在探索中调整,确立新的好差生搭配坐法。一向到同桌的相处很好,不再困扰课堂纪律,不再给班主任添麻烦为止。在带班的各种方法中,调座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班主任要带出一个好班,这个方法很主要,并且很简单,谁都会用。
(3)组建班委会,任命班干部。真正的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用毛遂自荐的话来说:是锥子总会有一天钻出口袋。基于这个观点,对于班干部是:先使用,后培养,在使用中培养。班主任的工作就是教班干部怎样干,怎样干好。在班干部的使用过程中,主要观察他们是否负责,要求也不要太高。负责的班干部必须要大张旗鼓地支持他们的工作,不负责的及时调整,以利班主任的工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班干部的培养方向上,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什么人才,而是把班干部培养成班上的一股势力,一股正义的势力。这股势力一旦构成,班团体的核心初步确立。正气就得到弘扬,歪风邪气就没有市场,以后的工作就好办多了。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当作为原则确立。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抓课前预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课前预备十分重要,预备铃一响,必须到教室去,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教室里巡视一圈,检查学生的书和笔记本是否放在桌子角上。初中新生,大多数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便会要求学生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回忆上节课的资料,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体育课,也要站在队伍前面,督促学生站好队。
2、抓发练习本:好学生的本子、书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后进生的书差封面,掉底子,本子就是几页破纸。我们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小小的现象,上课时把本子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下课后转身就走。接下来的镜头是:学生们蜂拥而上,把讲台围个结结实实,各人抢各人的本子。于是有的本子被撕破,有的掉在地上被踩脏。抢完了,一片狼籍的讲台上留下了许多碎纸片。好学生拿着破本子在哭泣,他们埋怨教师怎样不管一管,这是一个班变乱的前兆。我决不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教师在场时,本子发给各个组,由前往后传;如果是下课,练习本由科代表分给各组长,由组长发下去。学生在发本子时有个坏习惯:就是一边唱姓名一边把本甩过去,此刻的本子质量差,往往在空中就散了架。这种情景也不允许,规定本子必须送到桌子上。这一要求讲几次是不够的,要经常讲,反复讲,直到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止。
3、抓坚持清洁:教室的清洁往往做得很干净,就是坚持得不够。学生们瞎甩,要号召他们不乱扔废弃物,带头捡班上的垃圾,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学生们丢垃圾还的一个坏习惯,象投篮球一样地甩,命中率又低,卫生角一带就脏兮兮的。要教育学生,做示范,把垃圾放进撮箕里,这种小事也要反复教。
(5)从期中考试开始,反复强调不能作弊。随着期中考试的临近,要召开一次迎接期中考试的班会。这次班会的效果不会很大,教师不是神仙,两个月能教好学生是天方夜谭。有一件事必须重视,就是杜绝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容忍作弊,就是容忍学生弄虚作假,品质变坏。作弊出来的成绩使得考试不公平,学生如果作弊成功,他将对考试抱有侥幸的心理,使他不想学习,造成恶性循环。应当深恶痛绝作弊行为,这件事必须要向学生着重强调。
(6)召开一次家长会。
(7)对学生家访。
(8)重点抓外语、数学两科。初一的主课,一共有五门,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外语上。因为这两门功课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一旦出现两极分化,成绩滑坡的学生就会厌学,厌学情绪一出现便是闹堂,使教育增加困难。所以初中三年,始终盯住这两门课。一旦出现问题的苗头,要鼓励学生咬住跟上,使今后的教育顺利一点。
(9)动员学生迎接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之前一个月,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对不一样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写期末复习计划,计划包括总体目标,分科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措施,并要求能保证措施的实施。选那些有代表性的、写得认真的学生,在班会的时间,让他们在全班读。这一做法,将作为教育常规,固定下来。以后的每次考试之前订计划,考试之后做总结。这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使学生构成良好的习惯,构成一个健康成长的班团体。
1、力争所有班科完成县教研室下达的教学目标。
2、各科成绩的三项数据(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要保持在全县八个老乡十所中学的前列。
为此,在教学工作计划中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帮助全校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和学生观。防止教师出现下列现象:
1、师生不平等,不能教学相长;
2、只管成绩好的学生,讨厌成绩差的学生,更有甚者把差生推向社会,严重出现两极分化;
3、教师的思想工作过于简单,粗暴,师生矛盾激化,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或辍学。
第二、建立建全的教学工作制度,按制度办事,形成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增加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第三、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1、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齐课程,保证课时。科学地编排课程表和时间,保证开学正常上课。
2、期初(第二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课程进度和学科教学可形性计划,并交组长审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严格按计划授课。
3、规范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落实教学工作检查。本年度采用自查、互查、领导检查方式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第一轮的大检查为第七周自查,第八周互查,第九周领导检查。第二轮的大检查为第十六周自查,第十七周互查,第十八周领导检查。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
4、提高课堂活动的效果和节省时间,优化教学。教学的根本问题,乃是人的发展问题。
(1)优化教师教学观念,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改实验在二年级106班进行。
(2)优化教学过程,要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训练思维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对备课、上课等重要环节进行优化。
备课。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备课指导思想,即树立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备课新观念,明确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育好人,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能力过程“三转化”。要求教师做好“两了解”,即了解学生和了解教材。了解学生要求清楚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清楚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态度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教材要求吃透教材内容,根据知识点,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教学内容深广度。
上课。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依据“大纲”要求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智能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会自觉主动地、尝试性的学习;训练技能与基本操作和实践能力;发展智力;塑造和谐人格,尤其重视学生创新品质和个性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间上下功夫,向45分钟要教学质量,严格课内不够课外补。
(3)改进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根据大纲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注重选择最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形式,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的原则,改进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独立人格的空间,独立思维的空间,独立活动的空间。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业成果。第三,自主创新学习的多种活动方式,如在游戏中学,在操作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尝试中学。
(4)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参与状态;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参与的品质;学生参与的效果。
一、基本原则
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
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5、课程编排应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爱好、兴趣和需要所选择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与发现,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社区服务:
1、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时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2、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感受到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3、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自觉地为他人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三)社会实践:
1、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与社会机构进行交往的技能,学会社会活动的规则,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树立劳动观念,形成相关的劳动技能。
三、课程管理
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整体上布置、协调、管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专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设立家长委员会,本着家校联系的思路,拟聘请学生家长、社区中知名度较高的人为校外辅导员。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师辅助管理人员同时参加。
1.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校长
成员:教导处正副主任、团支部书记
职责如下: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成员:组长:学年组长
组员:各班班主任、课程教师、课题指导教师职责如下: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程。
(2)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3)协助教导处建立“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档案管理”。
(4)审定课题或活动计划。
(5)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6)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四、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安排
按照学校的要求,三年内学生须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完成1个课题。
2.组织形式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组5—10人组成每班组成5—6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实情小组确定课题,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3、实施步骤(1)理论指导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刚开始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研究,而给他们提供一些当前学科知识的背景和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研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初始阶段先上理论课(研究性学习基础):研究性学习意义和如何选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开题报告、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课题的结题与展示。
(2)发动全校教师为“研究性学习”出课题,以学科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根据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教师提出的课题,也可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指导教师及时指出研究方案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展板,实物投影,多媒体展示软件,录像,实物,照片)来阐述自己研究设想和方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思维方向引导,鼓励学生多突破,多创新。
(4)学生实施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对于研究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从事研究,教师角色必须转变,不再是学生研究的指挥者,而是学生研究的督促者、服务者,指引者。学生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每次活动都必须认真填写《记录表》,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见面,指导老师通过学生介绍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并相应提出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外出调查,指导教师还要做好道德品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5)成果展示,综合评价
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对过程性的材料要及时存档,将学生的成果在班内或校内进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荣誉成就感,也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二)社区服务1.课程安排
社区服务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进行,每个学年分别完成5个工作日活动时间,社区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2.组织形式
(1)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2)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上报政教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3)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政教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3.成果评定
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不少于5个工作日,学校根据学生提交的有关参加社区服务的方案、活动记录、社区管理机构评价、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评价、小组成员或同学评价等材料,进行评定。
(三)社会实践1.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或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组织,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不少于4人,同时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交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
小结或体会文章。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3.成果评定
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果报告和个人的活动小结,进行评定,然后由学校进行评定,教导处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