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价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繁杂计算,并且把它和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的计算学习活动要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计算数学的课堂中,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情感,他们对感兴趣的就爱学,否则就不想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从丰富的教育经验中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学中,我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演示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计算机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三年级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我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我只进行简单的演示,而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部分学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诀窍。我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学生,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以,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改革也必须要以此为目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应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益智教学游戏为重点。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根据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要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学生,这几方面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对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对早期的养成教育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指法练习中准确性的要求,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一丝不苟、刻苦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展自我、展现自我,那么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不再是空谈。
三、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老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竞争观念薄弱,更缺乏团体意识,不善于协作。为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阶段性的作业,例如:在完成了《制作小板报》的练习后,可将任务的难度相应增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磨合”,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此外,对于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采取同学们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习者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四、注重巧练,以“练”促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练习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许多电脑知识是在反复、大量的使用中才能熟悉、体会、掌握的,因此,会用之后,还要多加练习。但这里讲的“练”,并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而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应是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电脑积极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领悟一些深刻的道理。“练”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扶”、“放”结合,独立操作。布鲁纳提出:我们教某人学习一门学科,决不是要将结果记在心中,而是帮助他参加到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去。电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各个学科都有联系,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教学生学电脑,培养的是其驾驭电脑的能力,而不应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操作,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电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教师在“练”的过程中应充当一种“牧羊人”的角色,即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己独立使用电脑的氛围,让他们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如此,可让学生摆脱依赖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关键的是可让他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实在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疑惑,教师再给予必要的、关键性的指点。
小学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小学计算机教学就是通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因此,小学计算机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将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读法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想象法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表演法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4、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6、故事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
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7、音乐法
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小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些教师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朗读,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获得情感的熏陶。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如果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以前,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
1、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
2、能够引导小学生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如果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3、可以小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小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4、能够锻炼小学生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从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自然上升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多层次、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益立竿见影!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及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作文教学中的评议、修改)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在口语交际课上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二阶段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年级(3----4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正常的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同时,侧重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第三阶段培养高年级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和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标准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标准5--6年级)。”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所以,教学中,教师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应侧重对5----6年级学生培养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秉承理念与指导原则
(一)秉承理念
1.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以思维为主线;(语文课堂就是思维的课堂)
3.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根本动力)
4.以互动为形式;(合作探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
5.以提升为目的。(提升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指导原则
在知识教学中,讲求“基础性”,紧扣一个“实”字;
在能力训练中,讲求“实用性”,突出一个“活”字;
在课堂教学中,讲求“文化性”,强调一个“厚”字;
在授课方法上,讲求“探索性”,力求一个“新”字。
(三)开展好“三化五步”教学模式(重点学习)
我们结合校本实际,不断完善“三化五步”教学模式,即:“三化”(教学活动化、学生主体化、能力层次化)为主要理念,以“五步”教学流程(导、学、探、练、结。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为具体操作手段,探索打造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1.三化”:教学活动化、学生主体化、能力层次化
(1)教学活动化:从活动入手激起孩子学习欲望,要以歌谣、游戏、故事、动画、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但是活动不是简单为了热闹而组织的,而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的情景,预设有趣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学习,达到课堂即游玩,游玩及学习的境界。
(2)学生主体化:让学生的全面参与课堂,让学生全面发展,让老师在不断重复的课堂灌输中解脱出来,把老师一湘情愿的主动变为被动,把学生的不情愿变为主动,需要课堂教学主体化。
(3)能力层次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培养目标上,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起步就规划和制定不同层次的能力达成目标。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培养具有层次化,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具有可达性,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都能够收获成功的自信。
2.“五步”:导、学、探、练、结
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时间控制在11分钟左右;
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
(注:时间安排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环节具体解读:
(1)导:激发兴趣、目标导学(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一定要从学生兴趣入手,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创设相应情境,使文本问题化,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将新授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及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一节课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材的知识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特征,为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导学研讨问题和学法指导,引导、激发学生进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生疑激思情境之中。
“导”主要有三导:一是目标引导。教师在深钻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教师引导。教学目标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课时主要任务,明确学习要求。三是学习方法指导。告诉学生本学科及本课时主要学习方法。
(2)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11分钟左右)
学生依据前面导的环节中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看注释、看例题,做实验,做到基本理解教材内容。找出疑难问题,标记后作为下段合作探究内容。以学生个人自学或小组互助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前精心选择与创设与导学研讨问题相关联的素材(实物、实验、模型、图示、表格、文字材料等),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判断、推理分析、概括归纳等形式先自学感知,获得初步知识。学生自学时,老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关注每位学生,边巡查边进行“第二次备课”,为下面的环节“析”和“练”设计新的“问题”。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进入课堂后,要在教师自学提示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自学氛围,带着问题,围绕目标,充分接触文本,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吸收。遇到疑惑、疑难问题个人难以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形成学习成果。
“学”主要是三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学习兴趣自愿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便于相互帮助。“学”的核心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同桌互学、组内帮学。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强调学习效果。80%的基础知识要通过“学”得以解决。在“学”这一环节,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事可做,要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3)探: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0分钟左右)
教师组织剖析当堂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网络。学生在自学感知后获得了初步知识,先在小组(一般为前后四人小组)内进行无序的发散性讨论,此时学生一般会知道某个知识“是什么”,然后是全班交流、讨论辨析,以小组为单位选发言人向全班作有序的汇报,引导学生论证说理,整理编排获得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信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使之形成条理网络结构清晰的理性知识,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树”。此时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知道了“为什么”,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
“讲”主要是两析:对学生学习情况,一是组内学生评析:逐人评析,逐题评析,对每种答题表现进行评析。二是教师评析:主要是讲共性的问题、知识缺陷、易犯错误、方法引导等。“悟”的核心是悟出规律,悟出方法,悟成习惯。
(4)练:训练反馈、当堂检测(8分钟左右)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用课前准备好的训练题进行练习,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练习暴露学生在自学环节中还未搞清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教师还要用事先已根据教学目标定好的检测题进行课堂即时形成性检测与评价,反馈当堂教学效果,了解当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达标的程度,并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对应的矫正措施,调控后续教学。对未达标的学生和未达到的知识点,及时采取对应的矫正方法进行补偿矫正,减少学习中的“负积累”和“负迁移”的效应。保证大面积学生达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于又一个新的情境中进行开拓创新,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铺垫。
“练”主要有两项任务:在“导、学、析”的基础上,一是学生做练习题。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注重能力的提升,注重变式训练。二是做课堂测试题。试题要抓重点、抓关键、抓热点,不强调面广,要强调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要独立完成、要书写工整。
(5)结:拓展延伸、师生小结(6分钟左右)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巩固练习和当堂检测后,对所学知识整理、理解、内化,并以此知识点为核心,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相关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知识和能力要点,谈谈学习的收获,最后教师进行全面的小结。
3.把握操作方向
目标导学:“三全”,“三化”:“三全”: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三化”: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自主学习:“五个解放”,“五个放手”:“五个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课堂,解放学生的天性。“五个放手”: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索,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解答,课堂放手让学生评价。
合作探究:“三个小组”:“三个组”:学习小组、管理小组、研究小组。
精讲点拨:“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五体现五不准”:教师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重复
20__年8月16日,德宏州委、州政府启动了德宏州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州民中、芒市中学、梁河一中、__一中等学校作为改革试点学校。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白涛教授的指导下,__县教育局在__一中高中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现已全面启动实施。并将于20__年9月在全县部分中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为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德政发【20__】199号《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宏州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县教育局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请各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通过3-5年的实践和努力,全县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课堂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教学和学习状况发生变化,学校工作效益和教学明显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缓解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变我县教育落后局面,形成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
三、改革内容
本次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育主管部门
要变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要将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下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把政府的宏观政策具体地落实在学校的管理上。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对学校的服务意识。让每一个职能部门对口承担一个乡(镇)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将干部的考核与学校的工作绩效挂钩。要让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参与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行管理措施的时候,邀请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领导或专家参与,或建立一支常态的业务专家队伍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出谋划策。
(二)教研部门
要建立以教科研部门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要加强教科研部门建设。以在职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相结合的形式,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建立一支能够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学科专家队伍。要以教科研部门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各乡(镇)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教科研部门要成立不同学段的学科专家组,指导、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研究和教师培训,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在统一部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又为不同学校提供个性发展空间,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研员要认真做好“送教下乡”、挂钩乡(镇)或学校等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校的改革
一是校长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教学和教研任务,以及将班级考核、学科考核与学校领导的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效能,校长对学科和班级工作进行统筹。要每周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一到两次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要建立常态的学科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学科为单位,统一进行学校的学科教学及科研的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学科,以班级管理来协调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的分配。突出管理重专业性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上,使得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能够将集体的力量体现在学科教学与教研上,有效地避免师生重复机械劳动的过重负担,增强校长、学科长对教学的监督,使得那种各行其是的课堂教学无生存之地,不同班级的教学出现一个整体发展的态势。
三是要每门学科任命一名学科长,学科长组织各学科科任教师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然后各学科长一起根据学科教学任务来核定各学科的权重,合理调配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根据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进行班级管理。形成一个学科联动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是教师要变统一的教学模式为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在继续保持大班额教学形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学科管理的模式,协调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合理系统地制定统一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以及有选择性的分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是要打破单一的终结评价,注重形成性和过程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力求使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反思,促成其自我成长的能力,以此充分发挥好评价功能的诊断、调控、激励的导向作用。
六是各学校要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教学改革。
四、加强领导
为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县教育局成立__县教育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全面领导和指导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局长董保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教育局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教育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县教科中心主任、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县直各学校校长组成,主要负责本次改革工作的领导、协调,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
专家指导组组长由教育局副局长韩永信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县教科中心主任担任,成员为教研室中小学教研员、__一中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__县高中学段兼职教研员,主要负责改革工作的调研、改革工作的总结、推进、推广,改革的评价、反馈等,负责对各学校实施改革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五、方法与步骤
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专家引领、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布推进的原则,首先在高中先行,逐步向初中、小学推进。
1、20__年9月,根据全州部署、安排,在__一中高中部进行试点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经验,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改革总结经验、奠定基础。其他学校积极做好学习、宣传、动员工作,为下一步的改革造足声势。
2、20__年9月,__一中要在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典型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以“配餐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他初中阶段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学段特点的改革模式,稳步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在__一中(初中部)、__二中、__三中、清平中学进行试行改革;小学阶段少数民族聚居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双语双文”教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20__年9月,全县中学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并在部分小学试行教育教学改革。
4、20__年9月,全县中小学正式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小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新的课程理念为改进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笔者认为,教师要把学生活动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变被动写作为有创意地写作,使作文富有生命意义;要让学生有发展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作文变成学生快乐的事情。
一、尊重学生,让作文尽显生命原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给予明确、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老师讲得多,等老师作文指导结束,学生已经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向,这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注重积累和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作文需要积累和发现。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养成用心灵去发现感悟的习惯,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和积累知识素材呢?我们给同学们打了个比方——找米下锅,就像我们平时要做饭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达到目标,我们科学利用两条途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吃透文本,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吸收、借鉴的能力;在课堂外,我们充分利用课外这个“大市场”,帮助学生向生活要素材。例如我们利用循环日记的方式,促进学生们讨论、借鉴,共同提高。作为教师,点拨引导的同时应对学生加以适时鼓励,为同学们的积累学习不断增添动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
三、先放后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应该怕学生奇思怪想、异想天开,而是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等特点出发,调动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因素,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欲望,调动写作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目标驱动、任务驱动、兴趣驱动、情感驱动等方面注意“先放后收”。(语文教学论文)“放”,即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放胆为文。“收”,即对文字的考究,对文面的讲求,对文体的留意,对主题的牵引等。“先放后收”使思维在文章形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把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很好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新,就要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关注差异,在凸显个性中以人为本,在感悟体验中互动提高,体现出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作文指导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作文各个环节的过程中重获主观体验,建构语言知识,形成表达技能。
四、作文修改的多样化
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的重要标准,同时我们也力求帮扶效益最大化。例如最近的一次征文活动,丁茹同学选的素材有一定的代表性:父母不舍得吃鸡蛋,自己不愿意吃鸡蛋。我们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找出亮点,讨论出最佳的角度,最后确定了从争论到引出“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开启人生”的作文主线。在帮扶研究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子,真正实现从我想写、我要写到我会写、我要写出精彩的转变。学生心中蕴含的智慧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只要把它们引导出来,提高作文水平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五、联系生活,让写作成为快乐的事情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而应该是快乐的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出来,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出来,心情恢复平静。怎样才能让作文成为快乐的事情呢?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让学生体会作文之乐的情感源泉。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笔端。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才可能写出多姿多彩的好文章来,也才能感受到作文的快乐。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让学生从鼓励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需要厚积而薄发,更需要切中肯綮。学生要从写作中不断地收获快乐,走可持续发展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