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张爱玲散文吗?它是由爱玲引领着融入妩媚的、灯红酒绿的上海之中。她是个时髦的女士,如果她还健在,谁也难有她的时尚与敏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新张爱玲散文读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上周五下午,上课回来,正百无聊赖地收拾桌子,一低头,突然看到了邻桌老师桌子上赫然放着一本《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我的情绪立刻兴奋起来,伸手拿过来,翻看起来。
第一篇《迟暮》,第二篇《秋雨》,看着看着,近几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状态中的我竟渐渐浸入了张爱玲细腻、柔婉、深刻、独特的文字中。
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种感触真是细腻又与众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写这些文章时竟然只有十多岁。
在《迟暮》中,她写道“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簾栊。”喜欢这句话里她对桃花的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娇柔,一支桃枝上缀着那么多开得茂盛分外娇艳的桃花,此刻静倚在封姨的臂弯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再看她笔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着风儿,骚乱行人的发,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脚下的祥云,正模仿着春雪,飞入帘栊中。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笔下流淌出来,真是让人惊叹啊。
在《秋雨》中,她写道“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丝般闪闪烁烁、牵牵连连、绵绵不断地笼罩于天地间,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梦如幻,这是十六岁的张爱玲眼中的秋,从她细腻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温婉含蓄、眉宇间蹙着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墙外种的娇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轻愁,此刻正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原来它们在叹息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她怎样细腻的女儿心啊,再往下看“那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轻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样一个如花的年龄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最喜欢文中这样一段话“灰色的癞虾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的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这几句话里对癞虾蟆的颜色、动作的描写如此传神,我的眼前又浮出了小时侯我在南京住时的那一溜平房,房后那片秋雨里一团泥泞的烂泥地,和那只偶然间跳上我的脚面吓我个半死的丑陋的癞蛤蟆……
张爱玲是我国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从事《红楼梦》研究,写出了《张看》、《流言》等作品。张爱玲的散文内容比较博杂,情感流露自然,给读者以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笔法细腻,内容琐碎,读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别是要心平气和,不求快,求情调和意韵,不这么做,怕是参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谈跳舞》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阅读《谈跳舞》时,起初总想看到张爱玲对跳舞的观点,结果文章读完,也没有找到什么具体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回过头来想,张爱玲的观点显然就在文字里面,那些优美细腻的描述,已经明显地说出了她对跳舞的看法和认识。其实阅读这篇散文,我感觉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很随意,也很从容,洋洋洒洒,枝枝蔓蔓,文章内容很丰富厚重。《谈跳舞》中,张爱玲开篇从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谈起,先说了唐诗里“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泼辣姿态,接着又叙述了明清歌舞形态,感叹浩浩荡荡的国土,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可怕的。并且张爱玲进一步戏言: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这恐怕也与不善跳舞不无关系。
正当读者的思绪随着张爱玲的描绘走到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张爱玲笔锋一转,又写起了当下中国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说,社交中除了麻将、扑克式的“手谈”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脚谈”,这虽然比麻将、扑克好优雅些,高贵些,但是这“脚谈”毕竟还是出于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还是缺乏“写意相”,缺乏情调,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张爱玲感叹中华的文明很淡薄。
感叹之余,张爱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忆引到了国外。在她看来,跳舞的真正情调是浪漫。在张爱玲的心里,写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诃夫那里,她不惜笔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关于跳舞的描写文字,读后确实让我们心动和佩服。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跳舞是深艳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双方心目中国王和王后角色的转换,是心情与性情的和谐乐意。走出契诃夫深艳的舞美,张爱玲又谈起了来源于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国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这三种舞的介绍中,张爱玲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细腻的笔法,在描写中分析,在分析中点评,非看文字才理解体会到三种舞的特点。
一本书,一个梦。一段旅程,一次邂逅。
很喜欢你的散文和小说,近期又重读了你的《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精选集》,读后总想再读,你的书,适合一个人独处时,在暗夜橘黄的灯光下阅读,这时手捧一本你的文集,我心会冰凉如水,泪分然而下,时间的箭,如水般飞逝而去……想着,第一次看你的文字是什么时候,是花季少女,心怀爱情与美好的年纪?看什么都是美的,如今一转身年华已经如流水般逝去,真的像你书中那句台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你的书重新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生命的意义,在你略带忧伤的文字中探寻人性的根本和自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事情,使你不禁感叹:“生活既是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有时不免被你的字句所震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哀伤中隐约带着点矜持。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你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你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你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回应似的笑了笑,也许是吧。你无数次谈起你的童年,它承载着你儿时美丽的幻想,同样也有被赶出家的委屈与辛酸。我聆听着你的童年,你多愁善感的母亲,体弱多病却又天真无暇的弟弟。还有你对后母的憎恶,对父亲的抵触。
你是这么的爱憎分明,让我不由得时而叹息,时而激动,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我不喜欢你在战争是对病人的冷漠,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又不得不同情你当时的无助与无奈。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我会更加懦弱,也许……;当你看见街边一个小男孩被警察欺负而打抱不平时,我既敬佩又不由得为你担心,毕竟那世道,还是做个太平人来得太平。
你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文字的习作者,可我认为你是人生的引导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会一直影响下去……
我惭愧自己经验太少,资历太浅,不能和你聊的更多,你说对于我足够了。
有个哲人曾说过:“一本真正的巨着,在青年时期读,在成熟时期再读,还不够,该在年老时重读一遍,如一座美好的建筑物,须分别在晨曦,日午和月光下加以欣赏一般。”我想我也会永远停留于她的精神城堡,直到走完我人生的旅程。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
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对于张爱玲的《中国的日夜》可以说是《传奇》小说集中唯一一篇采用第一人称来自述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通过主人公“我”的视角向读者叙述了街上人物的片段,散文虽短,但却出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并且把人物的群像刻画的栩栩如生,可以说这篇散文的风格颇有鲁迅小说的神韵。
张爱玲除了在这篇散文中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注重主人公内心的剖析,这种剖析被张爱玲写的细腻且富有情感,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分别有一首诗,而这两首诗则是我们了解主人公内心的线索,两首诗一首叫《落叶的爱》另一首叫《中国的日夜》,这两首诗所反应主人公“我”的思绪在前后的巨大转变,张爱玲写的第一首诗《落叶的爱》表达出了一种历经磨难而得到的爱,而这种磨难被张爱玲表现的极具残酷性,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刀光”“尘梦”等词语。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对于爱的渴望与乞求。诗的前半部分残酷,后半部转向抒情与柔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内心对于爱的挣扎与向往。
当主人公“我”的视角转向一个个中国人时,看到了他们,主人公“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因此把前先写的诗涂改变成了另一首《中国的日夜》,而这首诗的风格我们完全看不到了主人公“我为爱情而神伤挣扎,主人公“我”这时的心理是振奋而激昂且富有斗志,而这种精神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乱纷纷都是自己人: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强烈的国家意识,对民族,对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在诗句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国土”“自己人”等语言看出,这种思想和精神张爱玲运用诗句表现的非常的强烈。后三句是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沉到底。……中国,到底。在感情的抒情上后三句表现的更加的直露,没有增添更多的修饰,表现主人公“我”对于祖国以及生长在这里人们由衷的赞美和热爱。诗后三句是全诗的高潮,极富感染力,在感情上得到了巨大的升华。
主人公“我”的思想其实就是张爱玲当时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在这篇散文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张爱玲,一个极富激情与热情的张爱玲。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描写各种角色的贫民百姓,被没有像其它文章那样去采用“暗讽与批判”,更加的去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乐趣,淳朴的性格。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一篇结构巧妙,意象丰富的自述体散文,展现了她自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