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写读后感三国演义1000

| 宏淼

《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我却和它之间却有一段从陌生、排斥到熟悉、手不释卷的经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读后感三国演义550精选篇1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

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

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

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

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

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

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

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

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

“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

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写读后感三国演义550精选篇2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爱、惜才如命的刘备,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勇猛善战、性情暴躁的张飞,有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吕布……其中,我最喜欢关羽,他的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

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

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

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他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先古今贤所推崇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的粉丝偶像。

“千里走单骑”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占有较多的篇幅,由此我们更多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诚信。

当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照顾刘备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时,张飞误以为关羽变节投敌,而关羽并没有性急,斩杀了前来追赶的蔡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

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以重金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

虽然曹操屡送他财物金帛,还给他“汉寿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终在刘备处,当张辽来试探他时,关羽对张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

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

果然,此后他一打听到了刘备的消息,就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上演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好戏。

我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像关羽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义和操守,不为金钱财帛、高官厚禄、美女佳肴所动摇,做一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汉子。

这也许就是关羽和很多其他武将相比,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时,关羽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

比如在“水淹七军”一节,由于关羽长期征战在荆襄地区,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他看到曹军秋季错误地驻扎在低洼地区,于是就命令荆州军造大船,并调水军集结待命。

关平对此纳闷不解,问关羽为什么陆战还要使用舟筏,关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

后来斩庞德、降于禁的结果直接印证了关羽的深谋远虑。

由是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单单是靠着蛮力冲锋陷阵,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纵观关羽的人生,他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也不至于使得孙刘联盟的破裂,更不至于“败走麦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整个三国的历史甚至都可能重写。

但是,关羽的缺点也许正是他从出道以来就百战百胜、功高至伟所造成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吧,所以我们无论在多大的成绩面前,都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当然,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缺点毕竟是少数,所谓瑕不掩瑜,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深深为他的英明神武、忠肝义胆、有胆有识所深深折服了,诸位看官,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写读后感三国演义550精选篇3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资料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修改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三国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可是都总是没有连贯性,可是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所以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景大抵只会出此刻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可是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我读了这本书多少遍,可是每次重看也有不一样的趣味,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可是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相关推荐

4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