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

| 宏淼

很多事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更深的体验及感触。作者与父亲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于我犹如感同身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背影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篇1

“我心中,有一座山,千峰万岭他最巍然……”读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掩卷之刻,《我心中的山》这首歌又萦绕在我的耳畔,歌声虽低沉,但声声却撞击着我的`心房。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虽不像歌曲那样直白,但其看似__淡的白描手法,却把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刻画得那么鲜明,令我读后,深深感悟父亲给予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背影》塑造了一位家境突变,贫寒了的父亲,虽年事已高、行动不变,父亲却执意要将儿子送到火车站,“嘱咐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作者当时还笑话父亲有些迂,唠唠叨叨的,就像对小孩子一样。可读到这情节,我深深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爱,无论儿子多大,在父亲眼中都是永远不放心的孩子;无论儿子走多远,父亲的心都永远牵挂着儿子,这,就是父爱。

父亲趁着等车的时间,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带着。“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的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年迈的父亲虽然家道中落,却凭着顽强的信念,支撑着支离破碎的家庭,支持儿子为了理想而奋斗。橘子虽然不值钱,但却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这种爱看似__淡无奇,却胜似千言万语……

翻越铁道,对于年迈的父亲来说,是困难的、费力的。但当他把橘子放在儿子面前的时候,他却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来。一次,我到朋友家去玩,天黑的时候下起雨来。父亲打来电话,说要带着雨衣到朋友家来接我。而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再让父亲来接多丢人,于是要执意自己回家。当我冒雨赶回家时,才知道父亲还是出去迎我了。路口多,他和我走岔路了。过了好久,我透过玻璃窗,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朝着家的方向赶过来。“爸爸”!我在心中喊道。我看见他在风雨中艰难地骑着车子……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我看见他的裤脚和鞋子都湿了,雨水顺着他已有些发白的头发流淌了下来。看见我,他笑了,笑得那么开心,他没有因为我私自跑回来而发火,而是关心地说“安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那一刻,他说的每一个字,都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房;那一刻,我觉得好幸福!

父亲已不再是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了,常年辛劳的工作,令他早早有了些许的白发,而在我的眼中,他拥有的是另一种令我仰慕的风采:坚毅!他拥抱着我的双臂永远是那么温暖,那么有力……

目光在朱自清先生隽永的文字里徜徉,静静地品味一位年迈的父亲博大的爱,我相信,那一刻,朱自清先生是无比幸福的,无论他走到哪里,父亲都是他奋斗的支撑,父亲永远是他心中无比巍然的山!

火车轰鸣着驶向远方,但父亲站立在站台上的身影,却永远印在了朱自清先生的心中,而我也是一遍又一遍回味着父亲给我的爱,他在风雨中的身影,永远那么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我爱你!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篇2

29岁再读朱自清的《背影》,我的眼角湿润了,再听筷子兄弟的《父亲》,悲伤的情绪难以自拔,对父亲这个名词我仿佛多了一层理解。父亲寥寥数语,却牵动了我心中那根弦。尤其是那三个感叹号,就像是一根锋利的钉子一样钉入了我的心头。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第一次出现的话,面对丧母之痛、事业之痛,父亲简短的话掩盖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尤其最后那个感叹号,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力量,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因为纳了几房小妾,被徐州的姨太太知道了,来大闹一场,导致父亲丢失了官职,祖母也不堪承受如此变故而逝世。此时的父亲早已悲痛难以自已,但是面对“我”,他依然轻描淡写地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对朱自清说的,仿佛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一个感叹号,四两拨千斤,痛不欲生却还要宽慰儿子,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男人!这是一个如山一般的父亲,男儿有泪不轻弹,纵使再多的苦难,也要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这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感叹号,萦绕在我心头,久久难以散去。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父亲对“我”说的第二句话,依然以感叹号收尾。当时的朱自清已经是二十岁的青年了,但是在父亲的眼中,他依然是个需要人照顾得小孩子。我们经常说:“在父母眼中,我们可以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确如此。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但是依然不放心,非要亲自去送,而年轻的“我”总觉得父亲的“迂”,“我”觉得父亲唠叨,殊不知那是父亲对儿子一生的牵挂。这是一个充满父爱的感叹号,仿佛是命令式的语气,却又有一份温情在里面。

在《背影》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望父买橘”的画面了,面对高1.8米的月台,只有1.6米高的父亲,拖着他肥胖的身体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除了父爱,我想没有什么能解释的。在父子惜别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又一次出现了感叹号,我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不舍。但是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的絮絮叨叨,男人的爱大多是婉约而深沉的,这个感叹号是沉甸甸的,它仿佛在说:你到了北京后赶紧告诉我平安的消息;你到了北京后我们要常联系;你到了北京后要照顾好自己……万千的关怀,都蕴含在这个感叹号里。一句嘱托,一个感叹号,父子情深跃然纸上。

叶圣陶曾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并说道:“篇中的人物语言,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感情。”确实如此,哪怕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号,都值得我细细品味,语言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父亲何尝不像这个感叹号一样,笔直地挺立在大地之上,荫庇着家人的幸福。父爱无言,一字一句沉甸甸。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篇3

中国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曾写的《背影》一文中,那真挚、深沉的父爱在作者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缜密细腻。而在我的心中,父爱,如山。

我的家并不富裕,但在父母二人低微的收入下家里还算温饱,母亲的工作不太稳定,是父亲一人顶着家。父亲很少说话,只是自己在一股脑的在做一件又一件事。我曾经在父亲睡梦中时,端详了父亲那布满了皱纹和老茧的手,虽然父亲的手显得十分粗糙,但却让我感觉到了温暖和有力。

回忆父亲曾做的每一件事,仍颇有敬意。

我清晰的记得,我11岁那年夏天下午,我独自呆在家里,困倦始终缠绕着我,我想睡一会但又怕坏人入室,于是把门反锁上,逐渐睡着了。“咣!咣!咣!”我被震耳欲聋的声音击醒,有人在砸我家门!睡意朦胧的我现是一懵,还没等我报警时,门已经被砸开了,我吓得已经不能动弹,结果从门外进来的竟然是父亲!还未等我向父亲询问发生了什么父亲已经瘫倒在床上,全身都在发抖,口里还不断说着:“吓死我了,可吓死我了……。”原来,我一直睡到父亲下班回家,因为门反锁着,父亲进不来,由于我睡的沉父亲敲门压根没听见,于是父亲请来开锁师傅把锁砸开。知道这件事之后我非常愧疚,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幕:父亲抱着头坐在走廊里,听着开锁师傅砸锁,父亲的眼神中透露出悲伤与焦急,一遍又一遍的催促着开锁师傅,无力的腿在发抖,父亲的心在滴血!从那件事发生起,我从未再反锁过门,也是从那件事起,让我深深的沉浸在浓厚的父爱父爱中。

父亲很要强,更叫我要强。初中时期的我并不怎么要强,成绩逐渐下降,9年级上竟走到了面临考不上高中的地步。父亲从家长会回来的一举一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沮丧的父亲真的很伤心,伤心的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而且饭几乎是一粒不动,我似乎懂了些什么,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父亲仍是惋惜没有上最好的重点高中,因为进步是无止境的!

父亲疼我。父亲很节约地花钱,但在买肉这一方面父亲从不含糊,因为我有些瘦小,父亲总是大块大块的给我夹肉,我叫父亲吃肉,可父亲总是说吃过了或不爱吃,我实在看不下去,硬是给父亲夹肉,不爱吃肉的父亲却滋滋有味的吃了起来,憨笑地说“给我干啥,你得长身体。”

英国的华兹华斯曾说过:“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的确,父爱是无影无踪的,是使你捉摸不透的,是使你抓不到看不见的,它时而清淡,时而浓厚,时而微弱,时而强烈。但无论如何它总是默默的使励你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父爱是一座山,是一座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的山!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篇4

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散文一贯带有着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他踏入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的一些联想。他从清朝初入中原汉族读书人的反抗开始谈起,着重谈了一下他对康熙皇帝卓越的一生的看法。

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中原大地上沿袭农耕文明,崇尚四书五经的汉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汉族人担心清朝统治者会沿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进行统治,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灭绝性的打击。于是,对清廷恐惧和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而改变这种情况的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学识的渊博和人格的健全足以让我们现代人敬佩地五体投地。他竟然比历届明朝皇帝更加精通汉族的文化,“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亲自与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在位的时候,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都在发挥着作用。

他对西学的重视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天文等学科,他都兴致勃勃地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刻苦钻研。他还下令翻译西方的许多自然科学着作,对动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播。

……

在康熙年间,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逐渐软化。看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他们对清廷的态度由坚决抵抗逐渐转变为接受、合作。满汉的文化认同逐渐在加强,民族趋向融合。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打量康熙帝时,大多数都是正面的评价。我想,究其原因是,康熙皇帝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认同。作为国君,他认真吸收汉族文化,至少作出了一种很高的姿态,表明他尊重汉族文化。同时,他也赢得了汉族人的尊重和认可。这种互相之间的尊重、包容为紧接而来的盛世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处理今天的民族的问题时,我们也应当多借鉴康熙帝的做法,避免“增进民族团结”成为一句空话,把它变成实实际际的行动。改善民族关系,互相尊重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800字篇5

《背影》的故事背景是1925年,讲述了朱自清准备前往北京赴任教授,在车站与其父于车站分别的故事。即便是时隔了90多年的我们,也能从朱先生的语句中感受到那离别时的心酸与悲哀。

想是经历如此之多磨难,朱自清的父亲已能够平息心境了罢。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刻,朱父想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来慰勉朱自清。这份乐观可谓一丝萤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虚无缥缈。

记得在文中的第五段,朱先生曾两次提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并不是说朱先生在两年中大脑萎缩,智力下滑了,而是反语自嘲。毕竟朱父已在人世间奋斗多年,怎会不知道这“世间常理”呢?朱先生似乎想以此来告诫后人:无论亲人在你眼中有多“迂”,这也不应成为你看低他们的理由。可惜后世似乎并未领悟,90年来比比皆是,甚至还被当做热门题材,活跃在网络,书本上。也不知朱先生的在天之灵看到后会作何感想。

有许多人把朱自清与《背影》紧紧的扣在一起,仿佛朱先生是以《背影》一文而出名的,有些人还曾久朱父的背影探讨了许久。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是双亲家庭,我只知道,你就算从建筑工地随便挑一个搬砖的,他也知道。这背影乃是朱先生对父爱的诠释。

父爱乃是世上所有人都有权利去拥有,去给予的。电影《老炮儿》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范列。父爱就是那个以特殊方式给予你鼓励和关怀的东西。而朱先生以“背影”为题,可能是背影相比较与谈话,更能让人触目生情,意味更为深长罢。而这也与父爱不尽相同。

在我看来,朱父怀里那朱红的橘子,才是父爱最为集中的表现,即便“老境如此颓唐”,仍不辞辛苦的给将行的朱自清买橘子。试想一下,离别多年,那个脾气暴躁的父亲竟表达出如此温柔的一面。在离别时分,哪个人(六亲不认的除外)不会落泪?

最后一段提到了朱父的家信,离乡多年,得到家信本应喜出望外,可这轮不到朱先生。他所能回忆起的,便是父亲离别时那胖胖的背影,而他唯一能期盼的,怕只有下次不是在坟头叙旧!

相关推荐

4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