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3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观后感作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0年初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边境小城绥芬河市暴发疫情,武桂珍率队驰援。这个季节的绥芬河银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实验室也没有暖气,冻得浑身疼的武桂珍贴上膏药,为队员们寻来几把椅子,争分夺秒做核酸检测。“早出检测结果就能早发现病例,帮助当地溯清传染源,尽早消除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都顾不上身体的不适,昼夜不停、六班轮转、满负荷运行。”武桂珍回忆。
这只是武桂珍近40载默默投身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从抗击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现场,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组织开展未知病原攻关和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实验室检测速度屡破纪录……曾有人问武桂珍为什么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发生后,作为现场监督组负责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劳损病倒在岗位上,被送往急诊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来就忘了吃饭的武桂珍在指挥现场突发腹痛,强忍到工作结束后就诊,检查出多发胃溃疡,被医生重重责备。2020年,战新冠最吃劲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种药才能入睡。对此,武桂珍不以为意:“我们的工作就是争分夺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与传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临许多未知风险。“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说,新冠疫情初期形势严峻,为迅速研发疫苗,需要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活动,确保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武桂珍拍板决定迅速组织团队开展风险评估和模拟演练,将生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最终,其团队研发的疫苗率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首获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和欧盟GMP认证。
多年来,武桂珍潜心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她组建我国第一支生物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研发团队,解决微环境污染检测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创建全球最大P3实验室设施群运行管理模式和标准体系。
谈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热情,她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仪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大学生。从工厂回到大学校园,源于父亲的劝说。“爸爸说,要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学知识、长好本事。”她回忆,那时的父亲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区门口的路灯下等着,“有时看到他疲惫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乐在其中”。
大学毕业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报国的道路,继承了父亲执着的拼劲儿,也体会到了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心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做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说。
宋晓玲于1970年3月出生,女,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出生,甘肃武山县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火炬计划、兵团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30余项,攻克30余个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难题。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工作经历
宋晓玲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长期致力于氯碱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多项技术列入国家清洁生产标准和重点鼓励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
变废为宝 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改革开放后,PVC生产企业在全国不断涌现。然而,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却是重大的污染源,如何处理电石渣成为世界级难题。在天业集团,数万吨电石渣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头。
时任生产副厂长的宋晓玲想:如果将电石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又可以消除重大的污染源。这在当时的氯碱行业还没有先例。宋晓玲敢想敢干,主动承担起电石渣制水泥的小试试验,率领团队走向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战场。
宋晓玲走访多家水泥厂,最终决定在石河子南山水泥厂进行试验。来回70多公里的路,她转乘四趟班车天天跑一个来回。在原有石灰石制水泥传统工艺中,从添加5%电石渣试验起,再到10%,最后到20%的电石渣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水泥。这证明她的想法可行,但她并不满足。当得知江西有家水泥厂用50%的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水泥生产线将试车投产,她立即坐了三天火车,又搭乘四五个小时蹦蹦车赶到厂家。下车后她不顾双脚肿胀,就直奔生产现场。通过7天的现场技术交流,她又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回来后,通过查阅水泥工艺等资料和不断的现场试验,最终完成了电石渣制水泥小试实验。随后,在充分吸收国内湿磨湿烧电石渣水泥技术的基础上,她带领团队采用干法乙炔和干磨干烧电石渣水泥工艺,不让一粒废渣“走”出天业厂房半步,创造了国内外以电石渣为原料生产水泥的奇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5年,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在天业投产,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的难题,颠覆了传统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格局。天业的经验与工艺迅速在全国推广,天业集团成为中国氯碱行业的领军企业。
初次认识您,您是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您所在的仙林街道工委曾荣获“全国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您_,您回当地后那“一往情深”的宣讲活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再次熟知您,是今年7月,您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您治理基层的优秀事迹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您是我们基层党务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您教会我们,要把初心使命牢记心里。您说,“党组织把您放到那个岗位,干的是基层党务,打的是党的根基。您们扎根越深,党的事业就越兴旺。您一定会牢记初心使命,深耕细作责任田,努力当好常青树。”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自觉扛起仙林街道的基层治理,面对大是大非、面对矛盾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以铁一般担当的自觉谋事创业做人,时刻铭记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不忘入党初心,坚定矢志不渝的信念,永葆公仆本色,让信仰成为自己永远的“精神钙质”。
您启迪我们,要将党的声音真情传递。孙金娣同志,您曾经担_表,您对记者说过:“一往情深”是您宣讲活动的宗旨,您还阐释了“一往情深”的深刻含义:“党的声音一传到底,党的领导一呼百应,党的工作一网揽尽,党群干群关系一往情深。”您带领大家,利用多种形式,比如把党的政策和方针编成快板、诗歌,做成短视频、微动漫等,放到广场上演、大屏里滚动播放,组织党员群众都来学习,把一些好的举措都浸润到千家万户,对老百姓都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大家在仙林街道党工委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众们由“拍手点赞”变成了“动手一起干”,从而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您激励我们,要以拼搏劲头攻坚克难。您知道,要想做好仙林街道的管理,党工委肯定得出“大招”。您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您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群众的满意作为目标,做到从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因为您知道,在城市基层工作中,街道社区工作是比较艰难的,只有敢啃“硬骨头”,敢“滚钉板”,才能在打硬仗中鼓足精神,把千斤重担扛起来。仙林街道一直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等思路,坚持“六化融合”治理创新,实行网格化管理后,深受群众的欢迎。您对基层各种难解问题都进行地毯式、拉网式的排查和整治,从根子上抓起,做到查找问题“底朝天”,整改问题“见到底”。就连一个拆迁安置小区,1056个地下室被老百姓私自占用18年,安全隐患大、乱搭乱建等,在您连轴干10个月后,终于拔掉了这颗“硬钉子”,许多居民从上访户变成了为群众服务的志愿者。
孙金娣表示,仙林街道将尽最大努力更好地服务好驻街高校、服务好驻街单位、服务好每家每户、服务好每个党员居民群众。街道网格人员必须继续发扬“硬着头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的精神,常态化开展“进万家门、访万家情、送万家暖、结万家亲”走访活动,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倾情用心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我们在中央、省市区委和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驻街高校、驻街单位和广大党员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一定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一定坚定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一定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栖霞新仙林努力奋斗!”孙金娣说。
孙金娣同志,您作为仙林街道的党工委书记,一直誓做群众的贴心人。无数的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多换位思考问题,把群众的诸多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生根,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2016年陈雨佳辞去宁安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务,回到家乡扎根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凭着一份专注农业发展的执着,一片热爱家乡的赤诚,她扎根乡村深耕黑土地,以让国人吃上一碗营养健康的好米饭为初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代“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官地村农民,陈雨佳一直觉得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石板米产业一样也能做成一番事业,龙江农人这个选择和使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猫,我们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它。”陈雨佳从研究水稻种植的第一课开始补起,几年的时间成为当地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领头雁。
为了打出品牌,陈雨佳拿着质检报告到处给人讲,甚至背着电饭锅参加展会现场煮饭请专家品鉴。如今,她们的合作社远近闻名,已经吸引本村及周边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50亩扩大到1800亩,吸纳附近村屯6000多亩石板田加入绿色水稻订单种植,亩产由原来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亩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
近年来,陈雨佳带领合作社大力推动当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依托东北农业大学水稻有机肥科研中心和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以建设国家级水稻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整村推进石板大米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引进优质晚熟品种,实施两段式育秧,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严控污染。
“我的逐梦路恰是乡村振兴路,在我热爱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间,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风破浪,一路欢歌,一路精彩。”陈雨佳说。
据韩建回忆,王霜从北京回来后,显得非常沮丧,对足球和比赛也显得无所适从。“她当时的状态只能打个替补。”韩建为给王霜设立一个新目标,让她从竞争主力左前卫开始。“这个目标让王霜重新燃起斗志,也激发了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
从那以后,王霜开始发狠,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练。“我记得有一次在南宁冬训,她每天吃完中饭就缠着你,让你陪他下去练。王霜一个,吕悦云一个,大中午的球场里就我们三个人,练传中,练射门……”那次集训,王霜生生瘦了十几斤。
2009年,韩建带着吴家山中学女足球队代表武汉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那时的王霜已经成为球队主力。那次比赛,王霜连续罚丢点球。回来后,她开始发狠练习。
“她那个年龄,我给她的规定是加练时最多练6个。”结果有天晚上,韩建在球队四处没有找到王霜,跑到黑乎乎的球场一看,果然在那儿练点球,“这么黑你还练什么?你看得见球门吗?”王霜说,“只要看得见球就行了!”
那天,王霜把教练的话忘得干干净净,前前后后踢了20多个,结果腹股沟拉伤,休息了一个星期。
正因为见过王霜最受挫折、最脆弱的样子,韩建才知道她不是为足球而生的天才,只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到达今天的高度。
就像王霜所说:我7岁选择踢球,没想到一踢就是20年。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有天赋”的球员,其实,我只是带着一份坚持的勇气。
2021年3月13日,中韩女足奥运门票争夺战第二回合在苏州奥体中心打响。然而,中国女足在上半场时的表现却让所有球迷“玩了一把心跳”。韩国队连进2球,将总比分逆转为3:2,东京奥运会的大门在那一刻似乎要向中国队关闭了。
集体陷入危机,人心惶惶。这时,王霜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第63分钟,王霜发出高质量任意球,足球在韩国队禁区内快速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撞入球门后角。3:3了!凭借这粒神奇进球,中国队将悬空的一条腿重新踏在了悬崖边上。
90分钟结束,比分未再改写,进入加时赛。第103分钟,又是王霜在禁区前灵巧地接到足球后快速半转身射门,韩国后卫来不及上前封堵,韩国门将扑救不及……足球入网,王霜帮中国队奇迹般地将总比分反超为4:3,拿到了进入东京奥运会女足决赛圈的最后一场入场券。
王霜打进“绝杀”进球的那一刻,全场沸腾,所有人都跳了起来,疯狂庆祝。那一晚,“姑苏城外韩3:4,月落乌啼‘霜’满天”红遍网络。
赛后接受央视采访,王霜喘着粗气说道:“我们130多天集训,每天都是1万多米的跑动距离,就是冲,也能把韩国队冲垮!”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她则笑着说道:“我们武汉人就是这种个性,搞不搞得赢,谁知道呢?但首先心里一定不能怕,要敢搞。”
王霜曾对记者说:“球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很幸运不用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为国出征,只要上场,我们依然能豁出命去!”相比伤痛,王霜更怕的是失去为国征战的机会,“其实上了场,所有的专注力都在球上,就忘了痛。”
20年足球生涯,王霜身上大伤小伤不断,但在场上的每一分钟,王霜都是毫无保留地拼尽最后一分力。
2023年,对于王霜和中国女足来说又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7月的澳、新女足世界杯,10月的杭州亚运会,11月的巴黎奥运会预选赛。但正如王霜在亚洲杯夺冠后写下的那句名言——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而如果您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那个真实的王霜,也会永远相信王霜。虽然比赛总会有输有赢,但王霜就是那个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永远都会拼搏到最后一秒的那个倔强的武汉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