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阅读摘录 > 读书笔记 >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

| 宏淼

《野火集》是由1985年作者在《中国时报》上的专栏“野火集”结集成书,由台湾圆神首次出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野火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1)

1、我是个浪迹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凉鞋的脚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别人问“客从哪里来”时,我只有一个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纽约,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怀,但家,永远还是那么一个。

四十年后的中国台湾,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种,只要他把这里当“家”,——心甘情愿的也罢,迫不得已也罢——只要他把这里当家,这个地方就会受到关爱、耕耘、培养。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2)

我认为《野火集》之所以能烧出一方天地,与其说是作者犀利的语言与强硬的态度,不如说是因为她本质中的勇气与客观。

她的勇气与客观体现在,那个年代的台湾言论、出版还很严格,社会问题频发,她竟然能站出来发声,并用简而有力的文字将问题讲清,没有一点保留,将毒瘤展现在公众面前。她不添油加醋更不会可以保留,就这样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人们从早已习惯的“安逸”中醒来。

她的勇气与客观还体现在,她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问题却也没有忘记世界的美好。她敢于将台湾的优点与美好都展现出来,不做一个片面的批评家更不会害怕被反对者找出反驳的观点。

作者的“野火”烧明了台湾的一片天,那中国大陆是否也会出现这样一把“野火”呢?有时我会想,也许不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只是因为我们早已适应了现状,或许你与我皆是井底之蛙,或许这个社会还需要一把火来照亮前进的路。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3)

现在的我原本是不愿意去读这种负能量书籍的,只因在微博中读到一句很认真的话,才有兴趣翻开它。看书的时候,总是有种说得很对,但哪里又不对,貌似很愤慨,但哪里又别扭的感觉,好几次让我差点中断阅读。看完有种混乱、无助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我曾几度因为别人负能量的传递差点奔溃,显然这样的玻璃心是无法消化这种负能量的,心中无阳光,如何面对黑暗,更如何推开黑暗,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自责自己的软弱、无能,告诉自己以后要有勇气、要正义。可真正到现实中时,仍不能事事如自己所想、所愿。

而我意识到以后以我之力,唯一可以做好的就是完善自己,让自己充满阳光,让自己的阳光足以影响到身边的人和事。这便是我拥有的微不足道的力量。 我仍没有勇气,通过吵、闹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只能表述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想法,却没有能力要求别人必须赞同以及认同我的想法,毕竟人人并不是我。 此刻,我似乎理解到了《野火集》描述的真正重点,并不是让我们用生气、吵、闹去解决事情,而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好与坏,用事实去表达对与错,不论结果怎样,但要表明观点,不说的话别人永远都不知道。

我看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无力,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想了想长久以来没有去做点什么的自己,理解到作者的存在这种愤慨也是应该的。 是的,作者说的有一点我很有感应,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站出来去说些什么,不管对方是不是愿意接受愿意改变。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4)

《野火集》是作者20多年前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专栏发的文章的总汇,一个月之内再版十几次,创造了史无前有的记录。

我认为,《野火集》和《丑陋的中国人》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用文章来唤醒人们。《丑陋的中国人》唤醒中国人进行自我反省、取长补短,而《野火集》唤醒的是中国人的良知(好难解释啊)。

《野火集》告诉我们要敢于揭发真相。

《野火集》告诉我们大学生应该拥有理智。

《野火集》告诉我们女性一样可以写出犀利明锐的文章。

这本20多年前的书放到现在一点也不过时,她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的台湾。现在的台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改变还不够。但是这二十年间的改变则是对《丑陋的中国人》的一个答复,对那些曾经、现在担心过中华民族未来的人一个答复——我们可以改变。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5)

当我读到《幼稚园大学》的一段时,觉得很有必要立马跟我的同伴分享,于是我大声的将那一段读出来,当我读完时,大家表现出令人惊诧的冷静,于是我又挑了《不会闹事的一代》,在我读的过程中,有人哼起了歌,有人点开了娱乐新闻……朗读完后,我有好深好深的失落感,不是因为没人夸奖我的朗读水平,而是伙伴们令人不可理喻的麻木。这两篇都是有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缺点。文章的每句话都像是在抽我们的耳光,想抽得我们心疼,想抽得我们清醒,可是大家连挠痒痒的感觉都没有。究竟是这耳光的力度不够,还是我们脸皮太厚?

面对权威的畏缩,缺失独立处事能力,被迫塑成的价值观等等,这些明明都是我们所面对,所忍受,所苦恼的事情呀,可是读到这些赤裸裸的文字时大家连一个泡的共鸣都没有?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伤口,还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伤口,要做到如此麻木需要有多薄弱的自我意识呀?教育者喊出“创新,大胆,独立”的口号,可是其实际操作不过为了培养“平庸,怯弱,顺从”的学生,面对我和我的伙伴,现在只能说,他们成功了!

说到教育,那就再多说点废话,前段时间大家都在忙着考教师资格证,和很多人一样,我并不清楚以后是不是要当老师,只是觉得这个证该考,大家都在考,所以我也得考!

可是现在突然感觉压力山大。当我们看到从“颜色小学”(红绿领巾)到“机器人中学”再到“幼稚园大学”。教育是如何“千方百计”将我们的创造性扼杀,如何粗暴的向我们灌输意识形态,如何残忍的讽刺我们的梦想时,我们非但没有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为此感到悲伤,没有想要怎样弥补和拯救自己,现在竟准备亲自将毒手伸向下一代。教育,教师这个责任我是否真的承担的起,难道我真的会为了几口饭去做“杀人犯”。我要做教师的朋友们,请你们真的承担起教育的担子,实现你们的教育理想,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像我这样的“脑残”,还无处伸冤……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6)

作者这个名字,让人觉得的她就是一个呆板的秃顶男人,看野火集更觉得她像是个男人了。可是,实际上她是一个有女侠风范的女人。

作者留过学,所以我觉得她的思想应该是不会有偏见的。她爱台湾,所以想要台湾好起来。她的文章是明亮的,是有号召性和鼓舞性的。她揭露了台湾的丑陋,把丑陋拉到阳光底下。她又拼命的想要丑陋变成美丽。台湾就像作者生了梅毒的母亲,她不能放弃她,她必须治好她。

作者文笔是犀利的,比喻是鲜明的,容易让人看得懂,揭露的道理也是深刻的。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7)

也许《野火集》描述的一切现象和批判的一切内容都是台湾的,似乎在内陆的我们不需要太多关注,读它仅供消遣罢了;先不说台湾是我们的,我们应该关注,且说文中八十年代的台湾的所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内陆久没有吗?即使没有,那么我又能从书中发现什么,体悟到什么呢?

作者作者在这本书中写了许多台湾的不良现象。中国人的忍耐,环境的恶劣,青年人的那一句“到美国去”,绝望的无力感,幼稚园大学,愚蠢的政府,崇洋问题我佩服作者的勇气。我想谈谈与我们相近的内容——关于学生。

相比于作者在书中写到的《机器人中学》,那些奇形怪状的规矩(头发、裙子、书包带、套头毛衣)在我们这儿并不存在,也让我读着觉得不可思议,一模一样的学生,举手投足间像一个个机器人,合于框框式的教育让学生没有了思考,没有了创新能力,甚至对于自己将来的规划:想做什么,怎么做,也没有了。

相比较而言,我们所处的环境要好很多。在我们这里,虽说应试教育扼杀了无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应试也许是唯一一个合于国情的方法。但那太多的规矩,不如说是那把抹杀了学生内心想法的刀,真的需要吗?那真的只是“校规”?也许只是对机器人设定的程序吧

《不会闹事的“一代”》是作者作者送给大学生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我读到它也产生了许多想法。当然,我感叹那一次次花对那时的他们来说不菲的五元钱买票,只为了劝大家别看电影,却又一次一次被踢出来的学生。他们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吗?回答一定是“不会”。

也许在高中的我们会说这些太早了,太远了,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学习,为了将来的应试。但这真的很远吗?身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难道就没有义务为世界,为国家做些什么吗?至少要为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现在我们只会在书桌前不停地挥动笔杆,攻克下一个个那所谓的“重要”的难题,有多少人会关注到世界上的事,或者说是国家大事,社会上的事。那么,如果你关注到了,你仅仅是关注吗?有行动吗?

你会怎么做,也许要说行动你会说你一个人会有多少力量?那每个人这样想会怎样?(我承认我也没做到)。同时,这一代的人只会学习,学习那些被弄出结论的东西,有多少东西可以由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我们现在在学习的已有的知识,是否也要开始逐渐学会发现,学习和探索?这是教育者和我们自己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对于作者,我颇有一番感触。因为发现作者是女性,大多数人在表示惊讶的同时改了称呼,换了问题,转变了看法。我想问:女性就一定只有感性?女性不该拥有理性?女性不会用语言文字批判?硬的东西一定都叫给男性?我不同意。并不因为我也是女的。也许一开始,“作者”这个男性化的名字让我以为作者是男性(在读本书之前就早知她是女性)但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女性之手不可以吗?我只有感叹和赞扬。

《野火集》——记录台湾的一本书,更值得我们去细细读,慢慢品,比较我们自己的'环境 。

野火集300字读书笔记(篇8)

有要读这本书的想法源自在读过了作者女士所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当然也包括听闻于她的名气以后,我相信每读一本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比如我在之前的两本书中学到了许多,要不然也不会继续阅读她的书。

说实话,当拿到这本书时我不知所措,原因有两个:第一应该说是对自己的打击,因为以往在我拿到书以后才会真正地去思考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猜,猜一下这本书的大概方向,会向哪方面去发展!

但是这次我想这么做但是未成功,所以有些打击。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我知道它的大部分内容是社会问题时我竟有些该不该放下的犹豫倒不是因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或者不自信而是怕自己真的无法驾驭。

相关推荐

40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