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国王的演讲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1
《国王的演讲》:影帝的力量是无穷的
安静稳重的《国王的演讲》最后成功地阻击了人气更高的《社交网络》,问鼎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当真可喜可贺,除此之外我还有一点“落井下石”般的私心——它最后干掉了我不喜欢的《社交网络》——请原谅,这完全是出于一个普通影迷的情感好恶,与其它无关。去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授予了《拆弹部队》,而这部电影恰恰是那十部提名电影中最令我生厌的一部电影,我很欣赏它的摄影和剪辑,但却永远无法认同该片的思想资料。可见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电影颁奖机构,奥斯卡永远不会代表所有人的意愿,而这也恰恰是它好玩的地方,去年我对奥斯卡呲之以鼻,今年我忽然觉得奥斯卡“善解人意”了。在必须程度上,奥斯卡已经成为全世界影迷共同聚首的一次无边界盛会,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撇开奥斯卡评委会里那帮老学究的口味不管,作为一个影迷,对于《国王的演讲》所获得的四个奖项中,我最无异议就是最佳男主角,这是当之无愧的,在本届奥斯卡所有的提名电影中哪一个男人的表演能货真价实地超越科林。费斯?但是论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两个奖项,就未免难以取舍了。《斗士》和《黑天鹅》的精彩程度就比《国王的演讲》差吗?那里面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导演奖,其实从对影片的驾驭潜力和拍摄手法的创造性上,大卫。芬奇更有资格获得最佳导演,尽管我不喜欢《社交网络》的资料,但无法自欺欺人地忽视大卫。芬奇的价值。可这就是奥斯卡,不以影迷的意志为转移的奥斯卡。我为大卫。芬奇的再度失意而遗憾,为《社交网络》的高开低走而偷笑,同时也为《国王的演讲》的“全面胜利”而保留意见,更重要的是为科林。费斯的“加冕登基”而洋洋得意,因为在我看来《国王的演讲》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科林。费斯的个人表演奖,也是他的表演让我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了最大的感动。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潜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明白。《国王的演讲》开头科林。费斯那不停颤抖的嘴唇和紧绷的面部肌肉都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想要表白却无法痛快说出的痛苦,也许不仅仅仅是痛苦,还有愤怒,这种愤怒源于对自身缺陷的痛恨和无奈。这种情真意切的表演瞬间打动了我,情感的天平立刻倒向了这部平实而又生动的传记片。
其实《国王的演讲》讲的算是一个励志故事,它虽然四平八稳雍容大气,但和我们看惯了的《洛奇》等情节激烈的励志奋斗电影在本质上并无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如片中的英国人一样对他们的国王谦逊恭敬彬彬有礼,甚至在他们的国王演讲卡壳时,表现出不忍目睹的情绪。这不是我们的国王,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范畴,所以英联邦的“王室情节”是不可能感动我们的,无论是让英国迅速崛起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都但是是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名字,充其量在某个时候成为我们阅读文史时的一种娱乐。只有这些人物被活生生地塑造到银幕上,并且其中的精神气质在某一时刻和我们的情感发生交集时,我们才有可能为之情绪波动,产生共鸣。科林。费斯就让乔治六世这个并不出名的英国国王生动而搞笑地站立到了世界面前,并且,他的精神和性格,他的感情和家庭,如平民百姓一样,充满了生活感,于是即使不属于同一文化环境之中,影片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这正是《国王的演讲》有别于其他宫廷历史片的重点所在,它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在情感上却是充满现实感和人性化的。一部饱含情感的作品,赢得了奥斯卡“耆宿”们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而让很多人感到委屈的《社交网络》恰恰暴露的是人性和社会的反面,在“名门正派”的“国王”面前,纵然“极客”的武功再精妙绝伦,也很容易被视为“旁门左道”,这就是江湖,这个规矩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一段不熟悉的历史和一群不熟悉的人物,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和一种遥远的文化体系,无论怎样看《国王的演讲》都极有可能成为一部“大闷片”,但是科林。费斯的个人潜力把本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都有赖于他把一位有缺陷的主角刻画得栩栩如生。很多励志电影中的主角都是有缺陷的,如《阿甘正传》、《雨人》,但正是这种有缺陷的主角能够迅速引起观者的注意,同情、感动、振奋等情绪随之而来,这也是这类电影的共同特征。能够说一个有缺陷但又不屈服的主角就是这类电影的全部,前提是要有一个优秀的演员来完成这个主角,科林。费斯无疑令人信服地做到了。
关于真实的乔治六世是否真如《国王的演讲》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品德高尚性格坚毅的明君,在史学界似乎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电影本身充满了动人的情感色彩。或许正是因为编剧赛德勒本身患有口吃,才能如此生动地编写这个“同病相怜”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感情,关于职责,当然更重要的它让人们意识到是纵然贵为王室之胄也会有缺陷,所以,人身之不完美几乎是无法更改的,但是让人生完美却总是能够成为一种动力。
关于《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2
Geoffery Rush演得挺好,却也是不过不失稳健保守的那种好;Colin Firth还不错,人高马子大,适合制服Look,走路样子非常有气势,整部戏里他一直保持着小兔子眼睛红红的“下一秒钟就会掉泪”表情,挺惹人怜爱的,这么多基片没有白演啊!
Helenna Boham Carter的角色则很一般,无论是作为公爵夫人时和妯娌的对垒,抑或成为国母后的微妙变化——她在戏里缺乏一种淡然不动声色的精彩,因为这个故事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没有怪异的女王、没有神经病角色,所有人——即便是王室成员——都必须首先是个具有日常行为逻辑的普通人。而且她和CF之间没有火花,即便抱在一起缠绵都感觉国王夫妻两个没有爱啊没有爱,以至于她在医生家吃茶时表情微妙地对医生太太说:“你丈夫叫我丈夫Bertie,我丈夫叫你丈夫Logue……”,我总是会忍不住觉得她是不是也以同样的表情对某位名叫Paradis的女士说:“我老公叫你老公小亲亲,你老公叫我老公小南瓜……我跟你们不共戴天!不共戴天!”然后就突然把头发抓乱跑出去了或者干脆在对方手臂上刻字……她还是演女疯子比较像话。
其他角色各有好坏,但是都不给人特别深的印象:Guy Pearce没什么发挥,中规中矩;演丘吉尔的那位,求求你还是回去演哈利波特吧!!!演辛普森太太的演员很像真的辛普森夫人!我一直觉得她是个非常丑的女人,但是约克公爵夫人对于她的评论(“她非常有技巧,一看就是在上海的圈子里磨练过的”)真是让人与有荣焉啊!Jennifer Ehle人到中年还是温婉又秀气,虽然这个角色真是配角中的配角。她和Firth相见的那一幕一定让很多95P&P粉丝回肠荡气吧:“你……你这个众牲……你居然讨了别的太太……在彭伯利庄园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
总的来说是部很老实但是老实中透着一股“我想上春晚”气质的正剧。画面色调很美,场景气氛也很古典很能满足英伦范儿迷的YY,演员基本都很到位,营造出的老派腔势也很浓郁。剧情就比较平庸,对于国王本身的性格和皇室人物之间的纠葛都没有深入,很稳健,很小心,不过也就这么回事点到为止了。用一句话形容,整个故事就是“结巴的男孩当上了国王还做了个演讲”。
但是看到最后国王演讲的场景,确实会觉得感动,也能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吸引一批不会在网络上造势的中老年(英国)观众:不仅因为这几个皇室人物在英国民众心里的地位,也因为他们代表了过去某个黑暗时代里最激励人心的某些情怀和气质。当国王庄重而坚定的声音响起,的确可以在人内心唤起某种信念和勇气,而我们大多数正常人是会被这种信念和勇气感染的——“在这严峻的时刻,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
至于中国观众……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抱持着对于演员和英国电影的热爱才喜欢这部片吧,毕竟我们一直以来都有新闻联播……要么是我太低俗了,在观影过程里有很多时候一直无法入戏,满脑子是“让我为新宇写一个气势恢弘格调庄严主题深刻的剧本来描述他如何克服自己身为红三代而遭受到种种冷眼与非议坚强地突破自我寻找本真并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的具有感染力的戏剧性人生!”这种妄想。如果拍摄手法嗲演员阵容强大剧本写得煽情,估计也会很好看的哦(燕公子提议让晓明黄来扮演新宇,在下是认可的……)。
大概我会在提篮桥完成创作并且在狱中拿到奥斯卡吧!
关于《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3
《国王的演讲》:英版《宫心计》的另类走向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很好看的历史正剧。如果用食物来打比方,它就像是一份料理得刚刚好的红酒炖牛肉:有点小高雅但吃得饱,用料讲究却不做作,口味淡而不寡,营养均衡,卖相精致,适合阖家共享且回味无穷——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然而,如果你同时也了解一点英国皇室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那段宫廷故事有猛料有狗血,有篡位有奸情,有抗战有信仰,落入“有眼光”的中国编剧的手里,足能够拍出个十部八部的《宫心计》,外加七八部红色主旋律片。然而,英国人拍的这部《国王的演讲》,却放下了鲜美多汁的“戏肉”而取了“口吃的国王如何在老师的帮忙下克服缺陷发表战时演讲”这一毫不起眼的“果核”在上面雕起了花,甚至养出了血肉。这一另类的走向,不能不说是对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展示。
英版《宫心计》
中国观众大多明白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他为了和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结婚,受到教会的强烈质疑,最后宁愿放下王位也要抱得美人归,遂于1936年退位,传位于弟弟乔治六世,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国王的演讲》讲述的就是这个乔治六世的故事。
乔治六世从小就生活在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之下,患有严重的口疾,性格内向,抗拒公共演讲,也对成为英国国王毫无心理准备。然而,历史注定要让这位“意外之君”理解严峻的考验。1939年,即乔治六世继位后三年,英德开战,德国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使英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带领他们渡过难关的精神领袖,作为民族象征的一国之君在这个时候务必站出来。于是,乔治六世在与他亦师亦友的演讲训练师的帮忙下,克服了口吃障碍,透过广播向全国发表战时演说,感动和鼓舞了所有英国人。他成为了英国高贵不屈的象征,即便在战争最危险的时期,白金汉宫遭到德军轰炸,他也和皇后及年幼的小公主们一齐留守伦敦。他的妻子(也就是此刻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齐,我会一向陪伴在国王的身边,而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战乱时期稳定英国民心的一根定海神针。
相形之下,乔治六世退位的哥哥和他的妻子,即温莎公爵夫妇,则和德国法西斯过从甚密。甚至在前几年出版的英国《卫报》上,还刊出了一则秘辛,直指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而英国政府早有怀疑,才以她离过婚为借口逼爱德华八世退位,并一向对夫妇俩严加监视和防范。还有解密的档案称,温莎公爵夫妇曾在乔治六世病重时密谋篡位,好在没有得逞,如今的伊丽莎白女王才得以顺利登基。
虽然这段历史洋洋洒洒如此精彩纷呈,《国王的演讲》却只取一瓢饮,通篇都在讲国王(Bertie)和他的演讲老师(Lionel)之间的关系。而其余的的人物关系通通退居背景。
其实,皇上与国师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也有很多表现。因为这个关系真的很搞笑:君之师,同时又是君之臣。“君-臣”、“师-生”,这两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着错位和冲突,因而微妙万分且危机重重。君需知谦卑,师需知进退,然两者皆非易事。如若处置不当,则君失明师,师失小命,两败俱伤。
英国版本的“皇上与太师”同样也是在拿这个微妙的关系作文章。一个是国王,一个是热爱莎士比亚却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演讲训练师,两个人几乎处在社会阶级的两极,却因为国王的口疾有了相遇和碰撞的机会。Lionel在第一次给当时还是王子的Bertie上课时,就执意不唤其为“殿下”而坚持直呼其名,令王子大感不快。而其后的步骤,基本上就是把王子(以及之后临危登基后的国王)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一步步拉下来,让其脚入尘土的过程。Lionel教他骂粗口,唱歌,大叫,乱蹦乱跳地解放肢体,让他学会简单地聊天,给他玩在皇宫中没有机会接触的飞机模型,而这种种办法都是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Bertie卸下身负的十字架,放下作为“国王”的自我,重新拥有平凡人那样活泼健康的心智。Lionel心里明白,国王之所以患上口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他从小所受的宫廷束缚。再加上父亲的严厉和兄长的奚落,让他卡在自信与自卑的缝隙里,既放不下高贵的身段又惭愧于自我的缺陷,心理负担压迫住表达的自如,陷入内心苦闷却辞不达意的窘境。因而Lionel的策略就是“不破不立”,只有把国王的神像摔碎了,才能让他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说话。为此Lionel不惜挑衅国王的权威,逼着他为了捍卫自我的尊严而发声。而当国王在广播室要
发表他第一次战时演说的时候,Lionel就站在紧张的国王面前,对他说,看着我,就好像在对我说话一样,像在对一个朋友说话那样去演讲。国王最后做到了。他的语速缓慢,语调沉重,然而这正好贴合当时大敌压境,人民内心惶恐的语境,他的声音与所有听者的心跳落在了同一个频率。而帮忙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放下”——放下恐惧,放下掩饰,放下过去,放下自卑也放下自傲。而当他最后完成这次演说,也意味着他在过去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王的自我”,Lionel,国王的老师,意识到自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不再叫他名字,改口尊敬地称呼他为“陛下”,并在他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默默退到角落。被拉下神坛的国王,完成了他的蜕变,踩上了重新登上象牙塔尖的阶梯,而“君之师”也重归于“君之臣”的本分。这一“从破到立”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君王所必经的磨练,也是一切大权在握者需要经受的洗礼和教育,象征着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前世和今生。
米兰-昆德拉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好处。”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点题之语。轻与重,有的时候是宿命,有的时候却是能够选取。把选取生命的轻与重解释为逃避或应对职责也许过于简单粗暴,然而也不失为一个入口。《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与他的兄长温莎公爵对于王位的弃与守就体现了对“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的抉择。
其实,兄弟俩都不是国王的最佳人选,各有一个致命伤。弟弟的致命伤是口吃,很难履行作为国王这个象征性统治者在礼仪上的传统职责。而哥哥的致命伤是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且不说温莎公爵夫人是德国间谍的传言是否是属实,一国之君当时爱上的但是一个已经离过一次婚的有夫之妇,人称辛普森夫人,且是入英籍的美国人——这在1930年代的英国实在是与礼理皆不符,且社会观感极差。而且,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争边缘,法西斯德国鬼魅般的阴影正步步紧逼,而国王却沉溺于儿女私情之中无心履职。最后,国王决定娶美人而舍江山,虽然有人将之引为风流佳话,然而,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则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他的决定其实是替自我选取了一种轻盈的姿态同时也是一条规避职责的路径。相形之下,临危受命的弟弟,继承父亲名号的乔治六世,为了做好这个他并不情愿当的国王,克服内心的恐惧,努力矫正口吃,并在战争到来的时候,用自我最不擅长的演说去鼓励安慰恐惧中的人民;在伦敦陷于狂轰滥炸的危险时刻,留守一度断暖断电遭受重创的白金汉宫;与战时首相邱吉尔合作无间并最后迎来胜利——这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负重之舞”。能够想象,当战火中的英国民众听到以前严重口吃的`国王,用艰难
但清晰的语言向他们发表演说,号召人民坚持,为胜利祈祷的时候,他们内心所受到的鼓舞。也不妨试想,当卸下重责抱得美人归的前国王温莎公爵,置身局外,听着以前处处不如自我,连话都讲不清楚的弟弟所发表的感人演说,目睹他成为人人称颂的好国王理解民众欢呼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曾有过一丝遗憾,并在田园牧歌中体会到一点什么是所谓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关于一部《国王的演讲》,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到最后,就套用一句已经被说滥了的说辞吧:沉重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是把生命与本质联结的过程。而所有应对沉重的职责留下来了的人,都是自我的国王。
关于《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4
今天看完了《国王的演讲》,不得不佩服汤姆·霍伯对电影的把握,情节、人物、环境、氛围……还有科林·费斯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把一个受过伤害的、自闭的、脾气暴躁的口吃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震撼!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纠正口吃的教育片子,这里面有亲情:严厉的父亲,慈爱的母亲,还有兄弟之间的情谊……这里面有爱情,哥哥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放弃王位,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王,但是他至少忠于自己的感情,有选择的勇气;乔治六世的妻子虽然不喜欢王室的生活,可是为了自己的心爱的男人,努力做着他的后盾;医生莱恩和妻子之间和谐的气氛和对彼此深入的了解让人觉得温暖……
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国王乔治六世与医生莱恩的友谊,莱恩不畏权威,勇敢的遵守着自己医生的责任,护卫着自己的朋友,帮助他克服一切困难,帮助他战胜胆怯的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而自己,只是远远地看着他,看着他的改变,为他高兴……最后莱恩的微笑不知道感到了多少人,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感动于这样一份真挚的友情,超越权利,超越地位……
最令人感动的是国王乔治六世不断战胜自己的毅力和勇气,还有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描绘这个人的心理,只觉得让人敬佩,让人折服,最后那一段演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我想,那个时候的人们一定觉得满是信心,因为他们从国王的演讲中听到了一个民族誓死捍卫自己疆土的决心,看到了黑暗中的希望之光……
最后,我不禁反思,我们中国可不可以拍点这样的电影呢?哎……
关于《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5
影片《国王的演讲》描述的是英国乔治六世国王克服口吃问题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障碍,成功发表演讲的故事。该影片获得第83届奥斯卡12项提名,是该届奥斯卡提名奖项最多的一部影片,超过《黑天鹅》、《盗梦空间》等。
影片情节看起来极简单,没有《盗梦空间》那样的跌宕起伏和惊险刺激,但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提名,可以看出电影届所引导的一种文化倾向,即,艺术尽管高于现实,但它更应源于现实、贴近现实。不必复杂离奇的情节,能够生动刻画现实的艺术形式,都可进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贴近现实需求的产品更容易打开市场;简单招式练到极致也是绝招。
从内容看,刻画的主题是,只要愿意坚持学习,克服自我障碍,口吃也一样可以成为演讲高手。自我设定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同专业的两位同学A和B,毕业后分别进入同一个单位的软件部门和硬件部门工作,过了几年后,A遇到硬件相关问题总是要找B问才能明白,而B也经常找A问软件问题,告诉他看某某规范,他过了几天又问同类的问题,总是不能认真研究规范,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设定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进入某个领域之后,总是觉得自己不可能了解清楚其他领域了,结果就不向着能够成功的方向努力了。 乔治六世刚开始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流畅演讲,他刚开始找遍了所有知名的医生,均无法帮他克服口吃问题,后来遇到了一个擅长演讲的人指导,才在不断怀疑、坚持、再动摇、再坚持中逐渐克服了障碍。其实,学习,就像是一笔债,早晚都得还,只要下决心还,就一定能还上;要是拖来拖去的,早晚得被动。这不,我还是得仔细研究 CA 了。
前几天,在计算N个人之间通信如果采用对称密钥传输共需要多少组密钥时,突然想不起该怎么算了。后来在和Saic讨论后才想起来,只要运用排列组合公式CN 2= N!/2(N——2)! 就得到了。忽然发觉自己原本很熟悉的东西都忘记了,进而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了,再过一会,又觉得其实我基础蛮好的,问题也逐渐没那么困难了,呵呵。
《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