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

| 日鹏

看完《爱乐之城》我并没有流泪,但却给了我深刻的思考和震撼,没有人会知道你当初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会如何影响你现在的生活?没有人会知道当爱情失之交臂的同时,是否能换回一份成功的事业?我们所能掌控的人生大概只有是一餐一饭和一颗努力相信未来的心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1

印象里以为是4,5年前看过 原来2017情人节才上映的啊 这两年的时间 过的可真慢啊

刚刚上映的时候去院看的 那个时候看完除了片尾 在想象中 男女主过完了一生 让人唏嘘有些感慨之外 剩下的全部都是觉得女主太过直女癌 过了2年的时间 重新回去看 发现很多心境都不一样了

年轻的时候 真的觉得两个人 有爱情就足够了 所有的那些外在阻碍的因素都不过是因为不够爱才成为绊脚石 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 才越来越明白 比起相爱 两个人有共同向往的未来一样的目标才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关键 里的男女主在后来的时间里 步调开始出现了分歧 他们的前方不再是同一个目的地 所以很明显的分开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想我会一直爱你。”只是我们不能在一起了 那么希望在没有我的未来里 你能活成你理想中的样子

后来发现 很多事情结果不再那么重要 有过曾经 看过我们相爱的样子就够了

看看到流泪。这不仅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它最大的主题是梦。它的受众并不是发情期的少女,而是做梦的人。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开启自嗨模式,尴尬了周围的众人;有着歌星的梦想,一开口却沦为了别人的笑柄;自认颇具才华,却被现实不断痛击…如果你有,你就能感受到男主角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之中,高潮时兴奋的站起,却无人能与之共鸣的尴尬局促;如果你有,你就能感受到女主角话剧表演前那句“万一没有人会来怎么办”里的焦虑不安;如果你有,你就能感受到女主角表演话剧失败后坐在后台听到一声声挖苦时内心的撕裂痛苦…这部在表现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我们在内心构建起一个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它基于现实却与现实隔绝,我们躲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却还在渴望着外界能与我们共鸣,一次又一次的向外发射信号却没有收到回声,有时甚至会收到别人的嘲笑,于是我们害怕了妥协了,我们相信没有人能与我们共鸣,于是就将那个世界锁起来抛在脑后,将自己打磨成所有人都喜欢的样子。我们赢得了别人的喜爱,却将自己永远锁了起来。

影片非常巧妙的分了春夏秋冬四个章节,开始时,只是感受到淡淡的共鸣,不痛不痒,正是春雨的浸润感。中间的恋爱则是“夏”的狂热甜腻。到了Mia话剧表演的“秋”部分,全篇最大的高潮来临,男主角向现实妥协,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女主角却刚好处于成败在此一举的追求梦想的末期。此时梦想就在不远处,似乎触手可及,却又不那么真实,因此Mia内心躁动难耐,她对梦想的追求感也就最强烈。一边似乎将一切看淡,一边却正处于最狂热的高潮期,两者间的冲突便由此开来,将戏剧的张力在一声声激烈的对白中全部呼在观众的脸上,却也将的主题“梦想与现实”之间微妙的冲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一方是代表梦想的女主,一方是代表现实的男主,看似是平时的无理取闹的争吵,实则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深得推敲,最终,在一段沉默过后,Mia的一句“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如一道雷击中了我,是啊,你不断的发信号却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但那又如何,你的信号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发给这些人听的啊,为什么要因为别人的看法就将那个真实的自己封锁起来,去伪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呢?“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2

“City of stars,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City of stars,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音乐,而我喜欢的,是“OST”。因为在听音乐时,我总会通过这动听的乐曲,联想到电影中的种种情节。《City of Stars》是电影《爱乐之城》的歌曲。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总会像一片无底的空洞,任凭这首歌在我的心中飘。

最近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2017年2月27日举行,那个时候,我正在为小学毕业考试备战,利用业余看手机之时,对《爱乐之城》这部电影也有所耳闻,只知道在颁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乌龙事件”,但对于这部影片的内容和主角,我一概不知。

现在,已经离这部影片播出有一年的时间了。今年寒假,我在手机上想看一部英文电影的时候,又想到了它。看后,我泪流满面。

《爱乐之城》讲述的是一位有理想抱负的女演员和一位极度热爱爵士乐的钢琴手,从相熟相知,再到相爱相恨,最后终究没有走到一起,给人留以遗憾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角米娅,是一名咖啡店的女服务员,她因为自己的姑姑热爱表演,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去试镜,却一直碰壁。男主角塞巴斯汀,是一位痴迷于爵士乐的钢琴手,在酒吧里做乐手,常常因为自己情不自禁地弹自己的曲目而被解雇。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为理想而奋斗。

他们在一个城市几次相遇,堵车的路上,酒吧里,参加party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两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在唱唱跳跳中坠入了爱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毕生梦想。但是在逐渐完成梦想的同时,两个人的感情也出现了一些波折,最终没能执子携手,与子偕老。

他们身上的故事,未必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但是故事里的失败和成长,是每个人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在塞巴斯汀为了生计要放弃梦想时,是米娅唤醒了她;可是当米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却失去了塞巴斯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为梦追寻。这让我想到了“北漂”。“北漂”是特指来自外的人们,但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因为他们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故此得名。北漂一族,也不是一群为梦想,为事业而战的人吗?有句老话叫做“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各行各业的“状元”,他们能奋斗到这个位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数年后,已是事业和家庭“双赢”的米娅,和自己的爱人手拉着手,来到小塞的酒吧。小塞也看到了她,他走到钢琴前,又弹起了那一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歌。所有人都以掌声来迎合这首歌,只有米娅,哭了起来。那一刻,也正是我被感动的一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舍才有得,两人因梦想而识,又因梦想而散。这一对阴差阳错的鸳鸯,实在是想让人惋惜、流泪。

这部电影不仅内容感人,在视觉效果上、摄影上包括伴奏插曲,都是那样的唯美。各种炫技长镜头、变幻布光、复古风美术设计,为这部影片增光添彩,并且这部影片的主演,也都是“老戏骨”了。我算了算,这部影片大概获得了三十多次奖,收到了各界的好评,是一部“良心之作”,无论是谁看了,都会令这部影片走进心底。

《爱乐之城》,虽然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却依然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对生活的向往。电影中的每一处,都是那么浪漫,令人舒适的。如果可以,我也想到电影中,和他们一起为梦想奋斗!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3

看了两遍《爱乐之城》。

看第一遍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影片的故事和情感,被里头表达的梦想和爱情所触动。但坦白讲,看的时候不够专心,因为老是被片中的一些桥段所吸引,在为那些流畅的镜头与优美的画面惊叹之余,会忍不住去琢磨:这一段是怎么拍的?摄影机是如何运动的?灯光是如何处理的?导演是怎么调度这一场戏的?

诸如此类的疑问,将我的思绪拉到银幕之后。即使幕前的许多细节非常打动我,也还是止不住地会去想影片拍摄的问题。

譬如开场那六分钟左右的公路歌舞,换成我来面对这一段的剧本,可能就会思考类似的问题:在不用电脑特效的情况下,如何呈现真实的高速公路拥堵?如何安排一百多名舞者完成各自的歌舞又实现一定的统一?怎样解决演员的服装与汽车车身的颜色,才会既让画面好看,又让氛围够热烈?该怎么调度,才能完成一镜到底的酣畅感?在这样人多、车多且又狭窄的空间里,如何让摄影机自如运动?

想想都难。

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需要找一段真实的、安全的、可以让你拍一两天(意味着需要封路)的高速公路,这不仅得去找这样的场景,还得完成一系列的审批;其次就是演员调度,他们的歌舞动作、出镜顺序、移动走位、与音乐的配合、与摄影机的配合等等,是一个需要精密规划的工作。

尤其是摄影机的运动,在不同的人、车之间穿梭运动,要考虑光线、构图问题,还得考虑一镜到底的效果,对摄影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下图这种倒还相对轻松)

我在看的时候,猜测开场那一段应该是经过了严格排练的,摄影师可能是用斯坦尼康拍摄的,但里头有好多镜头,又有明显的跨越隔离带与升降、转移的运动轨迹,单纯用斯坦尼康,怕是难以实现。

还有夜晚跳舞那一段,如何把洛杉矶的夜色拍得那么层次分明(蓝、白、粉、紫)、那么美?如何把两位主演的舞蹈拍得那样的流畅自然?包括结尾那一段穿越多个场景的歌舞场面,又是如何调度拍摄的?

这样的问题萦绕着我,让我对它的幕后拍摄故事愈发的感兴趣。回到北京陪家人游览了两天之后,便找了时间跑到影院,看了第二遍。

还是觉得好,故事好,情感好,音乐好,氛围好,表演好,服装、色彩、灯光、摄影都好,除了里头的价值观会遭遇不同的讨论之外,其他都很好。

比如故事:影片用春、夏、秋、冬来分章节叙事,不仅线索分明,情感也表现得更为贴切。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感变化,就像四季那样,有萌动,有热烈,有凋零,也有冷寂。相对来讲,《爱乐之城》的故事很简单,两个有梦的男女青年,因为梦想走到一起,又因为各自的梦想而分离。

影片开始分别从各自的视角交代了瑞恩·高斯林与艾玛·斯通饰演的男女主角的背景,随后又合成一条线同步叙事,将两人从相恋到出现矛盾到分离到再相遇依次呈现出来,逻辑顺畅,节奏自然,如同四季变换,很好理解。

比如情感:许多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禁泪目,大概是被里头的某些情感所触动,引发了共鸣。影片表达了两大情感要素:梦想与爱情。男女主角各自心怀梦想,一个想着传承和发扬爵士乐,一个想着成为一名演员,在本就充满梦境与造梦工厂的洛杉矶,二者相遇、相恋,最终分离。

相遇前,高斯林为了梦想,独自在城市奋斗,精神上独立丰富,无奈物质上近乎穷困潦倒,只好妥协去餐厅演奏、去趴体伴奏,但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坚持;艾玛·斯通为了梦想,不断地试镜,不断地鼓励自己,厌恶乏味的社交,醉心于表演,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咖啡厅当服务员,挤着时间寻找机会;逐梦之路并不顺畅,两人却都各有坚持,品尝过逐梦过程中的那些辛酸苦楚,才更懂得坚持的可贵。

于是互相能看到对方的闪光点,能互相吸引,彼此动情。相恋后,两人继续为各自的梦想而奋斗,过程虽然仍有艰辛,生活却更多欢乐。但终究还要面对现实,在艾玛·斯通与家人通电话的时候,提到的关于钱的问题,让听到谈话的高斯林有了些变化。他开始接受室友的邀约,弹奏能够取悦潮流的音乐,开启各种巡演。钱是赚到了,但却离自己当初的梦想渐行渐远,那并不是恋人所期盼的。

一顿争吵之后,男主开始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女主遭遇事业上的打击,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即便是有过那么多的美好,即便是男主用一个试镜来试图挽回,两人的关系也不得不面临分离。

多年以后,二人再遇,各自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女主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知名演员,男主拥有了自己的爵士乐餐厅。但两人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那些二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的场景,只在想象里出现。眼前的现实是,两人四目相对,饱含难以言说的滋味。

遗憾也好,祝福也罢,曾经在一起的诸多美好,都已成过往。能够在四目相对时,依然露出笑意,彼此颔首点头,就是对过往最好的一种安放。

许多观众被最后十分钟所触动,在两人四目相对时忍不住落下泪来。大概也是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爱情吧,那些遗憾,那些曾经。当然了,也有观众表示不知道哭点在哪。这很正常,没有经历过为梦想奋斗的人不会被感动,没有经历过遗憾的爱情的人也很难被触动。毕竟,大多数感动,都源于电影里那些和自己产生共鸣的点。

《爱乐之城》的故事和情感,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但我最为关心的那些拍摄问题,也在经过查阅诸多采访、报道以及相关文章资料之后,有了一些答案。

比如开场那六分钟的公路歌舞,有上百辆车和上百位舞者参与,事先的确进行了多次排练。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带领剧组在制片办公楼附近的停车场进行排练,演员、编舞、摄影师等等,纷纷参与到排练当中,为实际公路的拍摄做充分准备。

剧组选中了洛杉矶一条高速公路交汇的地段拍摄,时间只有两个周末,第一个周末,剧组进行了多次排练,因为场地的原因,导演推翻又定制了多个拍摄方案。这段公路是个斜坡,且又一个高约四英尺的隔离带,给编舞及摄影带来了诸多不便。用斯坦尼康来拍摄并不方便,而导演还是想要一镜到底的效果。于是,剧组启用了“车载伸缩摇臂”,才解决了摄影机运动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和电影《鸟人》一样,这一段长镜头效果里,也包含了剪切点。因为场地限制,影片这段六分钟的长镜头被分成了三段,只是在拍摄的时候,通过“快速摇镜头”的方式,制造了剪切点。后期处理之后,看上去就是一个镜头下来的,很流畅,很自然,也很震撼。

包括像夜晚山顶尬舞那一段,剧组也是事先进行了多次排练,摄影师特意定好了二十七处摄影机运动的点,才完美地捕捉到了这一段超浪漫的舞蹈。

这里十分有必要给两位主演点个大大的赞,因为影片的拍摄除了需要他们贡献精湛的演技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都不是专业的钢琴手或者舞蹈者出身,为了演绎好片中的角色,两人都接受了长达数月的训练。这和国内一些动不动用倒模做替身的演员比起来,真是令人尊敬啊。

但一部电影的成功,又不仅仅是演员的功劳。《爱乐之城》能够给我们呈现如此这般的好,离不开摄影、灯光、配乐、编舞、美工等各工种的用心配合。但影片最大的功劳,当属导演达米安·沙泽勒。

这位85年出生的导演,能够坚持那么多对电影本身的艺术表达,是十分令人佩服的。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让我们看到了2.55:1的超宽画面,看到了胶片拍摄的质感,看到了歌舞电影的魅力,看到了爵士乐所蕴含的独特味道。

《爱乐之城》是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自然也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4

当歌舞剧看的话,是非常有Singing in The Rain的感觉。

当然,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冬天的晚上,女主只穿小礼服街上走还不觉得冷(虽然好莱坞的冬天不冷,但明明白天还穿着羽绒服);两人到一个天文馆约会到一半忽然飘起来跳舞(可能是为了表现心情愉悦);电影院里,女主跑到台前找人,这么挡视线,居然没有观众骂她(可能观众素质实在超乎想象的好)等等这种逻辑问题,就不要太纠结。

两个追梦人大多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名成利就之后便会分道扬镳,所以电影的结局在我意料之内。

在他学会妥协,与讨厌的人合作,做不喜欢的音乐,整日为事业忙碌,有一天她问他是不是放弃梦想?

两人还为此起了争执,直到Mia的独角戏惨败,演技被路人嘲笑,她不由得对自我产生怀疑,他俩的爱情也随之崩溃。

后来,当他重拾理想并成功开了一间Club,彼时她也大红大紫,同样是一个舞台的距离,同样的一首曲子,台上台下却已物是人非。

叙事方式很特别,但我对电影的感觉一般。

我想我真的没法跟只为艺术而生的艺术家在一起,我一直认为只有你变得强大,有话语权有钱才无需顾虑别人的喜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就像张曼玉,她不需在乎大众喜不喜欢她的歌声、她的音乐,不论你欣赏与否,她想唱就唱,因为她不需要靠你吃饭。

当你穷困潦倒,自己都养不活自己时,还怎么实践梦想?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能赚到钱,一般的人如你我给自己设下期限后,不行就认命,换另一个方式也能到终点。

当然不受生活胁迫、不向现实低头,即使三餐不继,也坚定不移奔向目的地的人,我是极为敬佩的,因为我做不到,我只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平衡点,争取两边都能兼顾。

最后是一连串的重新假设过程和结局,然而世上根本没有如果,那一首曲,是开始也是结束,从此是路人。

关于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5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位女性朋友忠告我带上纸巾,免得哭鼻子时没纸。结果,这包纸巾根本就没开封。我期待这部高分电影带来一个惊喜,结果拆开音乐剧的包装,只看到一出彻头彻尾的陈词滥调。

我能理解为什么朋友喜欢这部电影。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想着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洛杉矶赢得世界的关注。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坠入爱河。当事业开始起飞时,男女主角又不得不各奔东西。中国观众早已熟悉类似的主题,比如“北漂”。不少观众可能正经历类似的遭遇:胸怀梦想而生活拮据,充满热情却不被人理解。看到男主角被亲人质疑时,我们都想冲着屏幕喊:

“走开,别管我们年轻人的事!”

生活出现巨大的裂缝,这本是吹起激昂号角的时候,男女主角的应对却一点也不主动。男主角莫名其妙地加入到一个成功的乐队,放弃自己对爵士乐的坚持,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他最终靠着乐队的收入开了自己梦想的爵士乐吧,但在我眼中,这一成功充满了讽刺的味道。如果说男主角的成功还能起到点反省作用的话,女主角的奋斗简直玛丽苏到家。她之前的面试毫不成功,社交中也清高自傲,创作的话剧恶评如潮。当然,剧本不敢随意枪毙女主角,所以还是生硬地安排一个星探“发现”女主角的才能,给了女主角一个面试的机会。面试的题目是讲一个故事。女主角思忖良久,开始讲:

“我的阿姨跳进了塞纳河……”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女主角接下来絮叨了一堆关于梦想的大道理,似乎所谓的梦想就是做跳入塞纳河这样常人不做的事情。但没关系,电影里的女主角还是因此获得机会,并成为大明星。

整个电影就像女主角讲的故事一样,看起来饱含深情,细想起来却没什么道理。男女主角的爱情也是如此。两个“北漂”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最初爱上我,或许是因为我那时的落魄,能让你对自己的感受好一些”。我当时以为电影会以此为契机,探索更深刻的面包与爱情的道理,没想到电影接着在世俗故事里无法自拔,再不愿深入讨论。电影的最后,女主角成为大明星,和丈夫一起来到男主角的爵士酒吧。男女主角幻想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这原本是升华电影主题的一个好机会。可惜的是,幻想的生活中,两人的爱情继续依然要建立在物质成功之上。似乎除了成功,生活再没有其他可能。如果我是剧作家,我大概会把幻想的桥段换做两人在贫贱生活中相濡以沫。毕竟,那才能衬托出所谓成功的本质。

但导演一定不想这样。他想要的,大概只是载歌载舞的励志MV。


电影爱乐之城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寻梦环游记》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汇总

幽灵公主最新观后感作文2021年5篇

相关推荐

5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