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

| 日鹏

《爱乐之城》该片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乐之城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1

要知道在万恶的美帝国家,这是一部现象级好评的影片,即便国内也是豆瓣的各种好评(不过我坚持原则看之前我忍住没看评论)但最终坐立不安看完了两个多小时,随即我陷入了巨大的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我没看懂,我不太喜欢,这不是我的菜。

说说为什么不喜欢,我更愿意将爱乐之城看做另一个版本的如果爱,至少都是怀揣梦想的男女,都是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设定。爱乐之城令我困惑的原因在于,我理解不了那些梗。比如开场的大堵车,人们都停下来欢快的一首接一首,要知道作为经历过大山子和五环堵车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过于的离奇和出戏,我明明是来看电影的,你给我看春晚?马路上的春晚它也是春晚。

故事推进上不断的看女主换各种美美的衣服,然后如何坚持梦想做舞台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女主结婚了新郎不是男主,他们优雅得体的再次在梦想之地相遇,指尖触碰,时光倒流贡献了全篇最魔幻的一段。

我反思一下,导演没有错,肯定的,是我的预期出错了,如果爱是什么,是加了味精的甜蜜蜜,作为浸泡在生活的苦难中成长的天朝群众,这是共鸣,爱乐之城,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个故事,但导演显然却想告诉我一部《美国电影发展史》或者《我与好莱坞不得不说的故事》,于是我拿到了两份观影指南,官方的和我自带的。而前所未有的状况就是,剧情一旦推进,官方指南就会告诉你这里来源于哪里哪里,有什么渊源,在像谁致敬,哪怕是表现男女主,也在不断示范者什么是教科书级别的布光和走位。

要知道,我可是怀着遇到一个好故事的心来的,从这一点上,影片的叙事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理解障碍和干扰。我记得关于什么是一个好餐厅应有的标准,就是如果你已经注意到了勺子,那一道菜就被破坏了。

另外不得不说:音乐好听。

关于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2

当塞巴斯蒂安为已经嫁为人妇的米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电影院里已是哭声一片;这一对支持彼此追求“诗和远方”的佳偶分道扬镳,让多少观众心痛不已。夺得金球奖七项大奖,又获得奥斯卡奖14项大奖提名的《爱乐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吗?

若让我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陈,甚至令人恹恹欲睡,后半部情节有稍许惊喜,间或穿插进的歌舞如同影片剧情推进的调味剂,等你看剧情看到坚持不住时,歌舞就碰了出来,让观众从平淡无奇中暂时解脱。歌舞片是好莱坞的“传统保留项目”,若要和《音乐之声》《雨中曲》这些剧情饱满,歌舞流传于世几十载的歌舞片黄金时代的作品比,《爱乐之城》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至于为何该片夺得那么多奖项和奖项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审美标准不一直是上蹿下跳的么?一时把大奖给《拆弹部队》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时又突然青睐法国拍的复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国电影的传统,并且是已经没落的传统,这些个奖项和奖项提名间大概混杂着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但《爱乐之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缘何受到这么多中国年轻人的青睐,让他们在影院内影院外感动到哭断肠?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的爱情,折断在米娅的成功之路上,历经挫折,米娅成了影星,嫁给大款,过起了奢华生活;他们两个,相遇在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酒吧里,塞巴斯蒂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可此时他的爱人已嫁作他人妇。他颤抖着为爱人再奏一曲,此时影片给出了一个令观众肝肠寸断的情节假设:这对佳偶结合,共度一生。

错过,令人肝肠寸断。但细细想来,米娅这样的姑娘能成为心怀各种梦想的男人的佳偶吧?米娅为着塞巴斯蒂安不为人认可的钢琴演奏迷上了他;她弃了上流社会的富裕男友,和一贫如洗的塞巴斯蒂安相依相伴。当这对恋人租住在狭小简陋的公寓中过着贫穷生活时,米娅从未抱怨过爱人,她没觉着爱人经济条件差是“对不起她”;相反,当塞巴斯蒂安为着5000美金月薪和流行乐队四处巡演时,米娅却想放弃他了,因为他“放弃了梦想”。

想想我们周遭的现实,多少女人为经济的困顿抱怨男人,会为着5000美金的月薪帮男人戒断梦想,会把爱人的价值等同于5000美元的月薪?米娅不是,她要“诗和远方”,她自己追求到了“诗和远方”,她也要陪着爱人追求“诗和远方”。很多人说,《爱乐之城》告诉我们,爱是互相成就。很多人哭,因为米娅之爱求而不得。我们常常以爱之名逼爱人与现实苟且,我们常常被所谓的爱囚禁在鸡零狗碎的生活表层。米娅之爱,是爱应有的样子,但世间诱惑太多,此爱难求。

米娅之爱也凸显了《爱乐之城》的高级之处:它在一个看上去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中,加入了这一笔超凡脱俗,叫我们俗世男女反思爱的真谛。塞巴斯蒂安与米娅这对佳偶是否在一起已不重要,因为他们都目送对方到达了他们追求的远方,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

关于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3

刚刚闭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斩获6项大奖,当人们津津乐道这部热门影片中“向经典歌舞片致敬的89个梗”时,有读者发现了《爱乐之城》中唯一致敬的一部图书——《英雄之旅》。

电影主人公捧读的一本本书、谈论的一首首诗歌,其中包含了导演编剧怎样的匠心?那些经典图书或诗篇在影片中不仅仅是附赠的“彩蛋”或装饰品,而是在结构或主题上与影片彼此打量、互为照亮。

影视故事的伏笔

就藏在书里

有人评论,作为“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深谙好莱坞影视业心照不宣的秘诀之一,那就是被诸多编剧青睐的坎贝尔总结的“启程-启蒙-考验-归来”英雄叙述模式,这个模式影响了众多创作者,也成为不少超级英雄电影的模式“宝典”。比如《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曾偶然翻阅坎贝尔的书,一下子就迷上对神话历程的分析。《千面英雄》成为《星球大战》的重要灵感来源,坎贝尔也化身卢卡斯追随的精神导师。此外,《狮子王》《黑客帝国》《哈利·波特》《夺宝奇兵》等电影创作都受到这一模式的启发。

不少好莱坞大片都遵循“英雄之旅”模式展开叙述,这也引发了业内对“超级英雄”易陷入扁平化窠臼的指摘。

不难发现,文学读物在电影中往往牵出一条条线索。影评人丁晓洁曾做过一番有趣总结:三流导演让主角随手拿上一本书做道具,二流导演以阅读口味彰显主角的身份和性格,对一流导演来说这却是价值观层面的'事,他们每选择一本书都埋下一个彩蛋——你读什么,决定着你走向何方。

拿哪本书,在电影中大有讲究。知名导演伍迪·艾伦对“植入”文学彩蛋颇有心得,他的影片《赛末点》就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了一把。男主角威尔顿躺在床上阅读的《罪与罚》,巧合的是,《罪与罚》的情节活脱脱就是男主角命运的翻版,书中青年大学生走投无路,铤而走险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了灭口又害死妹妹,因种种巧合逃脱法律处罚,却被另一种来自心灵和道德的惩戒所困束——这不正是《赛末点》男主角的人生预言吗?

诗句点睛

让电影散发出迷人张力

在评论家木叶看来,除了埋下伏笔与暗示,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提升电影的叙事高度,仿若一盏人文聚光灯,照亮并抵达了“灵魂的深”,为影视画面注入诗意。

不少影评人对休·格兰特主演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那首《葬礼蓝调》念念不忘。英国著名诗人奥登的诗句悲怆凝练:“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颗都摘掉/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阳/倾泻大海,扫除森林……”当这首诗被缓缓吐出,成就了全片最严肃沉痛的华彩,与此前的轻松、幽默、浪漫片段构成一股奇异的张力,全片达到精致的平衡。

谁说这不是电影借文学之口的深情诉说呢?《星际穿越》中,当载着人类生存希望的飞船驶向太空,老布兰德博士吟出了狄兰·托马斯的知名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迸发出不屈的生命能量。狄兰·托马斯的这首诗将人本身的衰老病死,演化为时间对人的追猎,与影片隐含的主题珠联璧合。

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惟杰看来,无论是串联剧情,抑或展现角色波澜微妙的心理,当大众流行文化与纯文学恰到好处地交织在同一层面时,一种奇妙的共振感便会向观众涌来——文学拥有了声光色影的血肉支撑,影片被注入了人文哲思,观众和读者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学享受。与其说哪一种艺术样式成就了另外一种,毋宁讲这是影视与文学相拥后双重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关于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4

塞巴斯蒂安的音乐人生也是精心设计过的,不声不响地,浓缩了整个歌舞片的历史,也浓缩了他的人生。他出场,弹着朴素的爵士钢琴,拉着路灯灯柱,模仿《雨中曲》。渐渐地,随着他加入流行乐队,走了弯路,他的曲风变了,手下的琴,变得千姿百态,有红有黑,有金有粉,有电声键盘,有背带式键盘。但在故事的最后,他又回归到最初,弹最简单的琴、最朴素的曲。

电影里的细节,往往给人意外之喜。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仅仅一包花菇就有许多戏份,串起好几段故事。鲍起静的邻居,送了她一袋花菇,在送出手之前,先小心地撕掉包装上的标签。鲍起静拿到花菇后做成菜,和儿子一起吃。第二天再次开饭时,饭桌上是另外两道菜,但一只小碗里却盛着两只花菇,显然是头一天剩下的。花菇说明了时间,也说明了他们的节俭。

而在《八月照相馆》里,女主角身上的衣服一直在变化,随着时间流逝,随着她和男主角情感的进展,她越来越会穿衣服和化妆。那些衣服,说明了她越来越深沉和缤纷的人生。

电影里的这种细节之美,像是扔给观众的礼物,能够捕捉到这些细节的,就像是在众目睽睽下,接受了最秘密的礼物,得到最秘密的满足。一天一天,我们沉浸在这种秘密的满足里,也用这种细致的秘密的满足,去重新布置人生。这是电影不会消失的原因。

关于影片《爱乐之城》观后感5

看完爱乐之城的首映,时隔一天后,头脑里不断回味,还是很享受那在影院中的愉悦感,不仅有感官上的刺激,也有由衷的赞叹,同时也想借着片子,谈谈一些关于电影的个人理解。

在影迷这个圈子,很多电影都被戏称为“豆瓣神片”,打上文青最爱之类的标签,言外之意,这些片子只是受到了某个固定群体的认可,“豆瓣神片”简单来说,一般都是偏重情节的作品,它们或者剧情有神走向,结局出人意料,或者所谓有极深刻内涵,再或者就是情感,台词等元素有些极强的共鸣。这些,似乎都是通过影片的一个结果,来评判的。我想说的是,其实享受电影,更应该的是享受过程,而爱乐之城,就是这个过程最完美的体验。

这么说并非贬低爱乐的剧本,但假设把导演换成另外之人,很可能影片就仅仅成为了所谓的“豆瓣神片”,享受电影的乐趣。不仅仅体现在剧情带来的情绪中,演员的一个微妙动作,一帧巧妙的构图,一次有趣的运镜,都会带来惊喜,当影片中处处都有这种惊喜时,佳作就诞生了。

而且是在一部歌舞电影中,电影同音乐剧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丰富的电影语言,这也成了很多音乐剧,话剧改编成电影最尴尬的地方,镜头怎么参与,怎么更立体的布景,剪辑的取舍等等都是蛮有难度的工程,如最近一版的悲惨世界,就显得有些模棱两可,lalaland好在作为原创,可以自由的设计这些,同时考验了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而达米安做到的近乎完美

虽然没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来拍一段完整的歌舞,但是摄影机的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尤其是音乐响起的时候,摄影机毫不吝啬的推进,拉回,摇动,可能在一次运动后,背景已经变得天马行空,配合着演员们曼妙的舞姿,你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感情的充沛,替他们由衷的快乐与伤心。歌舞,舞蹈,都是情绪,心情的宣泄,本片对这一点把握的恰到好处,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同时作为电影,没有泛滥到无聊的曲目数量,适可而止,歌曲旋律也很耐听。

达米安真的是太会拍高潮了,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场面调度能力,几场歌舞戏,无论是男女主单独还是群戏,都把音乐节奏和摄影机运动,人的运动轨迹,剪辑的节奏。心里活动和背景结合的满分!完全就是一种享受,视听效果非常出色,再加上本片从头到尾的复古感,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歌舞片盛行的年代,和那些经典的作品,自然又多了几分情怀加持。

所以说,过程完美大抵如此,当有人做到了,再抛去一切只说剧情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还是要说下剧情,其实这个剧情也很用心,有几处前后呼应很赞,但就像开头说的,很可能换个导演拍就俗套的很了,但话虽如此,个人还是非常喜欢那个结尾的,可以说,这是最坏的结尾,也是最聪明的结尾,作为好看到爆的本片,也是最完美的结局。

如果电影是场梦,我愿梦到爱乐之城。

相关推荐

5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