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读后感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1
读了《林则徐传》后,我不禁为林则徐禁止鸦片、英勇抗敌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也痛恨洋人们企图利用鸦片来摧毁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并占领中国的恶劣、可耻行为。
十九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但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且,当时的清政府除广州外其它地方不许与外国通商,然而,一个小小的广州城能容纳多少商品贸易呢?因此,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便转向了鸦片贸易,使得鸦片这种毒害人的身体健康、摧毁人的意志的毒品在中国大地上横行,直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才得到了暂时的抑制。
这群可恶、可恨、无耻的洋人,竟然在中国如此放肆,并且企图用鸦片蛀空整个中国,真是太无耻、太卑鄙、太下流了。这种强盗手段真令人发指。这群强盗不仅掠走我国大量的黄金白银及各种资源,而且把我们中国人当奴才使唤。我想,要是我长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做呢?我会大声疾呼:“一群强盗!我告诉你们,虽然政府的腰板弯了,但我们四千万万的中国人是不会向你们这帮强盗屈服的,我们要同你们抗争到底,直到把你们赶出中国的家门!”
在气愤之余,我为我们有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而感到一丝安慰,正是因为有林则徐这样的英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不会遭受到灭顶之灾,才有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想到这,心里产生无比的敬意:“谢谢您,林则徐爷爷,您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民族的脊梁!”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2
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上飘起了一团团黑烟,滚滚热浪向四周扩散,一阵阵恶臭扑鼻而来。四周人山人海,看到此景,无不拍手叫绝。直到25日,才把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把大量鸦片偷运到我国卖出。鸦片是一种麻醉品,毒性强,长期吸食会上瘾,导致精神萎缩。中国当时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入英国殖民者手中。
所以林则徐主张禁烟。他说,如果不把鸦片严加禁绝,国家将“无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于是,道光皇帝再三考虑,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贩毒中心——广州禁烟。
1893年3月,林则徐一到广州,禁烟运动立即开展。他在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态度坚决,使英国商人不得不交二万多箱鸦片,共一百多万千克。
我感到鸦片流入中国,完全因为道光皇帝的失职。忠言逆耳,道光皇帝同意禁烟是迟了点。那时,鸦片不知已经害了多少中国同胞了。鸦片带给中国深重的灾难。贵族官吏吸食上瘾,政治变得更加腐败;军队士兵吸食上瘾,战斗力大大削弱;平民布衣吸食上瘾,种种罪恶习由此而生。吸大烟,往小了说,是上瘾难忌;往大了说,是祸国殃民啊!多少人因此面黄肌瘦,痛苦不堪;多少人因此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幸亏了林则徐这位忠臣,在关键时刻提出禁烟,并经过道光同意,下广州禁烟。这一举动,使千万人摆脱鸦片的折磨,合家团聚;让千万人在外国人眼中站立起来,在鸦片的灰尽中站立起来。当时,中国是处于弱态。林则徐关键一举,扭转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状态。
外国人见到这钟情形,也对林则徐勇敢无畏,果断禁烟表达钦佩。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的气焰,表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虎门海滩上的团团烟雾,表示着中国已抹去的鸦片历史。中国会有一个新的开始,中国人会在此时重新崛起,时刻为禁绝鸦片而战。
林则徐虎门销烟,会成为光辉的一笔,在历史上永远留下痕迹!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3
众所周知,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的一个血的印记。而《双城记》真实地描绘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通过阅读《双城记》,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十八世纪的一位医生梅尼特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代尔纳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和代尔纳因相爱而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代尔纳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卡尔登代替代尔纳上了断头台。
卡尔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位人物,他颓废消极,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工作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他仍然选择默默无闻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没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温柔的,执着的爱着露西,甚至最终为了露西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对露西那深沉的爱:用自己的性命换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的家庭幸福与她的笑颜。无论在哪个时代,卡尔登对露西的爱都显得那么珍惜和高贵。
相较于卡尔登所代表的温柔与爱,得伐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征。因为亲人惨死在代尔纳叔叔与父亲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也叫人不禁感叹仇恨的力量。18世纪末的法国,就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了修罗地狱。
小说同样也赞美了其他角色: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且善良宽容,是仁爱的理想化身;露西则是爱和温情的化身;代尔纳是给统治阶级指明出路的人。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德,都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所热情赞颂的。
作者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他所著的《双城记》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着这嘲恐怖的大火”也将在法国上演。
我完全赞同卡尔登在临死前说的:“复活在我,生命在我。"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4
这是一个以两百多年前的两个伟大的城市为背景的故事。浓雾弥漫,车灯摇曳不定的伦敦,绝望、颓废的巴黎的最底层。
对于当时那场发生在巴黎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它。这对法国来说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甚至对于欧洲,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如此。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之一。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却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到的当时的景象。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在狄更斯的作品里,语言的精彩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幽默、嘲讽,被运用自如,而作品的艺术性也被送上巅峰。于是,克伦彻先生只得再听检察长先生怎样把史蒂夫先生套在陪审团先生们身上的紧身衣又一件件脱下来,翻个底朝天;最后法官大人站了起来,把那件紧身衣里里外外捣腾了一遍,看得出来,他想为犯人裁剪寿衣。诸如此类精彩的段落,作品里比比皆是。于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每一个中心,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我相信这对我们平时的学习,必定是大有帮助的。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5
《双城记》这本书是出自英国作家———秋更斯之手。他还写过《雾都孤儿》《匹克威克外传》等长篇小说和《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等短篇小说。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复活”“金钱”与“暴风雨踪迹”,这三个故事,小说以马泰特医生的曲折遭遇为线索,将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用压迫和报复组成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梅尼特医生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查尔斯‧代尔那的法国青年做证,露西和代尔那因相爱而结婚。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故事场景转至法国。代尔那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断头台。
卡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亦最复杂的角色之一。颓废、消极,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出社会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它仍然选择为另一名律师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凭这一斛温柔和对露西的爱,卡登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另一个人的性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笑颜。这是卡登守护露西的表现,为爱而牺牲,这在那个大时代、甚至现代,是多麼高贵的举动!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成年人细读名著读后感必看相关文章:
★ 世界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