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和一系列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从小学二年级起,我就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就难以少胜多……到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挣很多的钱。
同时,我也认识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发生在上四年级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没有多大进步。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慢慢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从这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也进步了一些。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正是有一颗坦率的心,才得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才能请诸葛亮帮他争夺天下,正是有了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怎会如此强大?一个人若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重要的,嫉妒对别人是有害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费了多年的心血写出的长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了从汉朝崩倒以来,三分天下,最终以晋国统一的故事。
自汉朝崩倒以来,汉朝首领刘邦的次子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并创立蜀国,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而江东孙权,一心想统一天下,并创立吴国;而曹孟德,也想统一天下,因此慢慢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北方一带。如今三分天下、群雄纷争,天下大乱,故事开始了。
种种战争与计谋中,塑造了许许多多英雄与□的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诡计多端的司马懿,英勇无畏的赵子龙,还有魏武帝曹操,吴王孙权在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林丹、令我印象最深的非刘备与诸葛亮不可。
有人说,刘玄德是一个大好人,是一个志气远大的人。可我不这么认为,刘备虽然为人宽容,但会乱了军心,导致军中□与反贼出现。就如魏延降蜀时,诸葛亮发现他有反骨,便提议早杀为好,但刘玄德认为不必担心,只得暂时不杀。后来,魏延果然造反,导致蜀兵大败。向刘玄德这样的人,如果要成大事,就必须有一颗正直的心,该杀就杀,该斩就斩,这样既可以免除后患,又可以获得成功,不是一举两得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过人不得不让我敬佩,他的聪明让蜀军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可以说如果没了他,蜀军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势力。草船借箭、三气周公瑾、巧布八阵图、空城计、赤壁大战等经典的故事都是孔明的佳作。他也吟诵了古今中外的《出师表》。可见孔明乃奇才也!
《三国演义》让我们懂得了做人,懂得了战略计谋,此乃佳作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我推荐的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三国演义》,另一种则正准备读。”《三国演义》得到这样的.推荐是当之无愧的。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等。这本书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它的发行量近亿万册,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远深。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发生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故事。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为了理想和抱负开始了沙场征战,并最终建立了蜀国,与曹操掌权的魏国及孙权主政的吴国并称三国。后来,魏,蜀,吴三国征战不断,最终被西晋统一。《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大人物,大英雄,这些人物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截取故事中的两段文字与大家分享:“他们来到东岭关,守将孔秀不肯放行,关羽一刀就把孔秀杀了。洛阳太守韩福又阻拦关羽,牙将孟坦向关羽挑战,被关羽砍为两段。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嘴拔掉箭,策马加鞭一下就把韩福给斩了。”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关羽不避艰难险阻一心想找到刘备的忠义精神,令我特别敬佩。
当我把书合上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定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让更多的朋友走进三国演义的故事中,认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有了马上读书的冲动?那就别犹豫了,赶快行动吧。相信大家读完故事后会发自内心地说:“这是一副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壕气纵横,逐鹿中原的画卷。”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早就慕名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次,我想和大家一起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分天下。其中也肯定有当世的真英雄。
就说说蜀国的汉昭烈帝刘备,他双耳过肩,双臂过膝,虽说样貌平平,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义气。就在刘备得知关羽被残害时,他为失去了这个曾在桃源里结过兄弟而哭到在地,那一刻,他的面庞上在也看不见平日里严肃,正经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兄弟手足之间的情谊。他的二弟关云长也非常重情谊,竟因曹操有恩在华容道放过他,要知道,他可是做了军法保证的。
在我看来,这当之无愧的智多星就是诸葛亮。他为刘备做过的丰功伟绩简直数不胜数,这都是靠他的智慧来慢慢积累的。三国中的许多计谋也都是他去想出来的,如将计就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他的锦囊妙计也让刘备在危急时刻得意脱救,他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是让周瑜一败涂地。由此可知,诸葛孔明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人。
再来说的就是众人皆知的‘奸雄’——曹操。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完全奸诈的小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眼中,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亲自指挥战场大大小小30一次,却没有几次败仗,可见他在军事方面可谓是一个天才。最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因为曹操的陆军不习惯水战,从而使用连环计,最终,被诸葛亮解开从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从此成了诸葛孔明的一大成就。说他奸诈卑鄙也不恰当,因为他毕竟也有想过除暴安良啊。想当年曹操刺杀董卓的事不也被人们千古流传吗?那为什么现在人们就不能把他的奸诈当作是计谋呢?
三国中这么多英雄好汉,怎么能一聊而尽呢?我这笨笔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你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可以与我交流哦。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今年暑假我看了《三国演义》。没看时我一直很好奇,《三国演义》是什么故事。打开后,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那年,天下大乱,逐渐形成了“孙刘联盟”对战曹操的百万大军。两军在不断的消耗中,渐渐的形成了合围之势,庞统使用连环计使曹军大败。曹操只能向中原退去,刘备趁机向北挺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之中,也不乏英雄人物。
比如说诸葛亮,他一生中,排八阵、布迷谷、借万箭、取中原、擒孟获、入祁山、造牛马、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一生丰功伟绩无数,只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
可是他的人生也有很多遗憾。
庞统在“落凤谷”死后,诸葛亮从那年开始就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从那时起,孙曹两国就开始攻打蜀国,虽然诸葛亮用“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术想缓解紧急的战况。但是关羽一意孤行,大意失荆州,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死后,只要运用诸葛亮留下的木牛流马,姜维不能吞曹也可以无损撤退,可是刘备早死,阿斗无能。硬是直接投降,蜀国从此走向灭亡。
也比如说曹操,他是一位君主,哦,不,应该称他为奸雄耿为合适,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率领百万大军本应稳赢,却因为自高自大断送了自己的军队。
后来,他如果肯接受华佗的治疗,也许就不会死,更不会把已经发展的基业被司马家族抢走。
在三国中,有很多小势力司马家族就是其中一个。经过司马懿、司马昭、司马迁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吞曹灭蜀一统江山。
这本书看完了,我却有种无法言喻的感觉,总感觉它还没结束。
但是它的确结束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也结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6
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大国相互斗争为主要的题目,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
先说说关羽吧。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刘备,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刘备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可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仅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