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高中生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 志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1

孔子,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儒家的始祖,他的名字被代代相传,就算是读书不多的都能很大声读音正确地说出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一些思想理论却知之不多。这部影片上映于2010年,那时的我正是在努力学习,为将来考大学做着准备,但却对于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修习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观看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了。虽然电影中的一些布景等与史实不甚相符,不能完整准确地呈现出那个历史时代中的一切,但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它更直观立体地让我们走近了孔子,只是纸面上不能给予的。

如果说,在孔子身后,他堪称是极备衰荣的话,那么,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备尝坎坷艰辛的。正像人们所形容的,“真正圣人临终未免也要叹一口气”,孔子正是抱着壮志未酬、“天下无道,莫能宗予”的遗憾而抱恨终天的。然而,也正是这一条多艰的人生之旅,鲜明地反衬出了孔子坦荡、执着而又中庸,集仁、智、勇于一身的生命形象。

孔子在鲁国从仕时,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和大司寇等职位。数年之内,孔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期间颇能体现孔子之智慧与勇气以及政治才干的事件在影片中都有反映,如峡谷会盟、堕三都。在看到这些时,我不禁为孔子拍掌叫好,但同时也为他深深的担忧,因为孔子当时已经触犯了当时的权贵。果不其然,鲁定公最后还是中了离间计,孔子的治国措施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君主的疏离和季孙斯的挑拨,孔子随后开始了生命历程中悲壮而又执着的一幕——周游列国。可见,政治斗争自古就已存在!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其中一个镜头是孔子被迫出走时,他的弟子们得知消息之后赶来誓要与夫子共进退。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位怎样的夫子啊!我想,在生活上、在学习上,孔子必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的教导和指引,必是付出了许多真诚,才会换来这一切。

颜回死的过程是我最痛心的。我记得,就是这个好学的颜回,在陈、蔡绝粮、同学们大都有怨色的时候,站出来给了老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发表了“大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铿锵之言。就是这样一个得意门生,最后死在冬天的寒冰、寒水之中。这里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反映出了颜回爱书之切!痛哭失声的孔子边哭边诉:“噫!天丧予!天丧予!”我想,他是在为颜回的早逝哭,也是在为失去一个学生、朋友、同志、知音在哭。我曾经反复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能够让数千学生长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没有钱财,也没有官位,可是学生们能够把青春把生命都掏给自己的老师。即使在老师去世之后,学生们依然将一种深厚的热爱放在老师的身上,维护他的人也维护他的学说。这已经高高的超出了利益关系。是老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学问,是老师博施济众的仁爱的精神,是老师丰富多彩、满溢着人性之美的人格魅力在如春雨一样无声地灌溉着学生们,也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学生们?

我想是的。因为——

“爱人者,人恒爱之!”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2

看完《孔子》,只记得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许可能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许,无为方能无不为,但无为而非不能,无用安知不是大用。为何在乎结果,而非过程,无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无因而无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么?有A点方可达到B点,无起点何来终点,无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证明,有因无果,那是勇气,无因有果,那是荒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撑果价值的艰辛。

也许,两点之间,直线不是最短。我们的意志和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能负责任的,可是我们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经验中却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们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们的生命最终也要服从因果律?以前我们提“曲线救国”,由于直线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这样理解,两点之间,是不是就可以说曲线最短。遇山遇水,我们搭桥铺路,甚至挖隧道,从经济学层面说,这不是最经济的。路总要随着地势,你搭桥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坏自然。如果我们要达到山顶,是不是也可以搭桥、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才是伟大的创举。一切伟大的创举总不能置于别人或自然代价之上。

孔子知不能为而为之,实则无畏,因其思想方能流传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讨论其作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许在功利社会的当今,有因无果,不成主流,实认愚蠢。因此当今最短这样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学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车有房有美女嫁个有钱人。有人说有钱人就是等有了钱才是人,学好数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钱就能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就在于有钱否,再也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区别了。

如今社会最喜欢树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为圣人。伽利略说过: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圣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为之,实则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良知应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国,谈的是权、钱和关系,因此时代的使命必与之相反,那又有几个人能够明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有时我们说个人的伟大,其实历史并不使单个的人不朽。虽然孔子知不能而为之,但他不能打断历史的循环。历史总是曲线前进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个人想用直线式打断历史循环前进,那某些个别事例、事迹或事件,也同样打断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循环。无论何时,只要人们追求他们的目标,像耕种那如果没有他们的劳作,就无所出产的土地,若强迫自由飘荡的风扬他们的帆,越过不停翻滚的浪,也就打断了无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内翻转的运动了。因此影片中说,夫子的思想又有谁能够理解。因此当我们在一种历史过程的意义上深思历史的本质、国家的历史命运及它们的沉浮兴衰时,永远不能寄托于个人而忽视历史过程必定是循环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通过出生来到这个世上以及这个世界通过诞生而持续更新。也许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历史总不能靠个别人来承担。既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回归孔子儒学不知可否?

孔子最后回鲁国讲学立着,我们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从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随着教,没有学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说教,但是没有教育也能轻而易举地教,一个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不一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留给专家和教育局考虑的细节。

其实,教育的要义在于,我们要决定我们对国家的爱是否足以让我们为国家承担责任,是否要让它免于毁灭,由于若不是有新的、年轻的面孔不断加入进来和重建它,它的毁灭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国之本,不是说来玩笑。强国战略无不是人才战略,而不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但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只是轻重之别。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3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与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_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非常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非常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是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与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与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4

在先秦时期的百家学术派别中,产生于鲁国的儒家学派是最早的一个学派,也是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的创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而电影《孔子》则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那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看过《孔子》之后,我们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触。

该如何去评价孔子呢?又该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终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而在朝会上,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孔子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犀利的攻势,最终战胜了世俗偏见。孔子的爱心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我们,也被悄然感动。

在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会发现,孔子不止有着大爱,也有着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队伍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让我们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却终在堕三都时受阻挠而致失败,随后的日子里,鲁国君臣迷于声色,怠于政事,疏远孔子,而孔子最终也被迫离开鲁国。该如何去体会孔子当时那悲痛的心情呢?当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躯时,当他在大雨中大笑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时,他该是怎样的悲痛?他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孔子终是开始了漂泊的人生,颜回来了,那些弟子们也来了,他们追随着孔子,与他同甘共苦。周游列国,固执的传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与智慧,纵然有着无尽的阻挠,孔子也没有放弃……

该说,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说:“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四处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视与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与坚持一直都在。

当齐国再次发兵攻占鲁国,年迈的季孙斯想把孔子迎回鲁国。但最终还是只让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国。那个时候,孔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弹琴数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终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而垂暮之年的季孙斯幡然悔悟,希望在临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谅,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鲁国。

我想,孔子是渴望归家的,当他决定启程归鲁时,只希望专心讲学,一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并致力于教育。孔子渴望的,许是自己那无尽的思想智慧得以传播,让周围永远安宁和谐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与无奈的,而面对一生中所经历的挫折,他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想,孔子的爱,孔子的智,孔子的坚持,孔子的一切都让我敬佩,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这些,也该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我想,孔子,纵然一生落寞,却也有着让我不得不感动与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恒,而你的坚持,也将会是我们想要一直延续下去的……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5

春秋时代,是个动乱的年代,可我们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个时候的奇葩,我对历史本来就是不太了解的,电影《孔子》无疑让我更加了解了史称为“春秋”时代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虽然都知道,一部电影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历史是现代的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演员的尽情表演来推断当时的光景,却不能把它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仅仅这一个缩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层波澜,因为我崇拜他、敬爱他,想知道《论语》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一些角度满足了我的憧憬。

刚开始有种错觉,觉得孔子有点太会装,一开始便受鲁国国君的各种重用,而他态度似傲慢似欢喜,不太懂他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毕竟伴君左右,危机四伏。可了解了当时的政局动乱后,我明白了,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帮助国君,而鲁国国君几近是个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无不垂涎着君主的位子,虽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他对国家的热爱慢慢推着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个高度上对抗敌人。

而看到当时几个国家的相处局面时,我并不感到担忧,只是为当时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们的雄心勃勃并未展现的淋漓尽致,按说历史上的他们都是残酷无比的,可是在电影中,只是通过极少的颠沛流离画面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吞并了哪个国家,只留给我们去想象,在这样动乱的时代,孔子依然坚守着他的梦。

电影中有很多感动我的场景,比如到了某国时,未进城门便被驱逐,孔子便坚持在城外的树林里授课,可依然受当地的居民的驱逐,孔子的弟子与百姓发生争执,树被砍倒时,孔子满脸的无奈与辛酸,正如南子说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话忘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孔子以礼治国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他的痛苦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在漫天飞雪时,孔子及其弟子们从冰上过江时,冰裂了,一车的书卷倒入江中,颜回立时跳入江中捞书卷,来回几次后终于冻僵了,没有醒来,我看了后有种想责备孔子的心念,颜回是为了孔子,为了师父的梦,就这样永不再醒来,而孔子内心是会痛的,那么当时应该想办法不让颜回数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里叫着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他应该懂得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不会听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着听闻了子路的死讯后,我真的无法理解孔子了,弟子们都是为了他一人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对死去的弟子的无线牵挂与不舍真的没有改变孔子的以礼治国的方法么?至少我一直告诉自己,他的弟子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可有时觉得不值得,让自己活着帮助夫子不是更好么?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来扞卫自己的那份正义与爱呢?

没有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与行动,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虽然它努力地想要写实般让观众相信,我觉得那些演出来的真的不真实,不够,不充分,这个缩影只是孔子的明显的几个故事梗概,更多的无法呈现了,于是便有一种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这么多年,后来回到鲁国后,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呢?他的周游列国讲学并没有突出呈现,很多年在我看来好像只是瞬间的故事,我想了解细节及更多地故事,更多关于孔子思想活动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乃至现今都宝贵的东西,正如结尾时孔子自己说的,世人了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通过那部《论语》,世人不解他怀疑他一样是因为那部《论语》,每个人细细研究过《论语》的话,对孔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的伟大清晰透彻的事物观,人世观。

出生于鲁国的孔子,视鲁国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着离开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家赶去。孔子也许领会到了,自己的梦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实现,尤其是弟子为了他永远地离开后,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课的方式推广礼治,而不能参与政事,此时的他心里依然是苦涩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而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简短的名言以及对话,形象演说了一个个真理,老师带领着我们通过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及给出翻译后的涵义,让我对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产生了并不明显的崇拜,只是觉得他是古人中伟人之一,并无其他想法,随着成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再次领会到他们对话中的精髓时,我往往会感到震颤,或许他真的值得我们一生的探索与实践。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

孔子电影高中生个人观后感700字5篇

优秀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3篇

最新精选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2020范文

孔子电影高中生最新观后感2021年5篇

《孔子》观后感范文3篇800字

精选关于《孔子》观后感范文3篇

孔子读后感1000字

孔子读后感200字

相关推荐

8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