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子的诗,一定要用心去读,因为海子是个用心写诗的人。他的每首诗,都是他的孩子。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海子的诗》读后感,来欣赏一下吧。
《海子的诗》读后感篇一
读海子的诗,但是大多数都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把这种快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希望你再看完我的文章之后,最起码明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它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海子以及海子的诗歌,想必大家很多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想最好还是先介绍一下他。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这句话的背后有煌煌300首高质量的抒情诗歌和一系列的诗剧和长诗。这些作品经他的友人整理,被命名为《太阳》七部书。大家可以想一下,“书”这个深不可测的名词,可以成为一种形容词,只有总结了人类经验构成的大作,才能够成为书。比方说:《新旧约全书》、《亡灵书》等等。从这个角度,暗示出对海子的诗的一种很特殊的理解。废话少说,直插正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先看全诗第一段。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首十分独特的诗作。它平白如话。好像诗人,就是你的好朋友,在告诉你他今后的打算。无论什么人,尤其是在朗诵的时候,一定会被这首诗打动,但说不出为什么。这就是一种境界。北大教授姜涛在分析海子的诗时,称这种境界为“显示出了一中对语言性质的特殊敏感,并把这种敏感转化为一种创造性。”
首先从标题上讲,“春暖花开”四个字,大家不太会用吧?太滥俗了。感情表达得非常直白,让人不大能接受。一般人在写作的时候,都不会使用“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之类的词汇,似乎这是你修饰性词汇量贫乏的标志。更不要说是写诗了。海子却大无畏的将这些“大俗”的元素引入诗歌,作为标题,本身就给人一种撞击和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一下子确定了整首诗的抒情基调。我们从矛盾的特殊性抽象出普遍性来,打破所谓“诗意”与“非诗意”的界限,将“日常用语”、“大俗的修辞”、“日常名词”纳入诗歌体系之中。这是海子的拿手好戏。正如海子本人所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再而开头第一句“从今天起……”,我们经常这样说,比方说我,经常作计划,经常用这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痛改前非。有一次成功吗?没有。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句式。冠之以幸福,这给我们的感觉恰恰就变成的幸福的一种不可能感。但是这个语调却是天真的,似乎他正在憧憬着未来的希望。悲剧,悲剧,出来了。幸福本身这种东西在这个句式中已经被毁灭,再加上一种天真的憧憬,这不是悲剧是什么?鲁迅说的。再看下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等等的词汇,并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只是把上面的“幸福”日常化、具体化、亲切化。尤其是“粮食和蔬菜”,都是被一般的诗歌,甚至带有抒情的载体说排斥的。在诗中出现的,往往是“玫瑰、丁香、橡树”等高贵、天生带有抒情性的词汇。郭敬明最喜欢用“香樟”,这些植物,天生下来就是为人所观赏的,观赏是建立在温饱以上的一种审美。“粮食和蔬菜”是有关吃喝拉撒的植物。但正如孔子所说“食色性也”,往往这些词汇才能真正激发出人内心原始的一种共鸣。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海子的“麦子”。“麦子”是海子诗歌的一个重点意象。竞相书写“麦子”一度成为诗歌的风尚,有人戏称为“麦子大丰收”。它的抒情短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北京展开,用抒情文字构造一个质朴、梦幻的世界,主要的意象为天空、河流、土地、黑夜、麦子、村庄等具有原型意味的元素性形象。
《海子的诗》读后感篇二
我从小就很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尤其是比较文艺一点的。以前读过一遍《海子诗全集》,记得当时感触特别多,但时间一长,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最近又抽出时间来读了一遍,感触颇多。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我最喜欢的是海子的短篇诗歌,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阅读海子的这些诗歌,我能深切的体会到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海子的诗》读后感篇三
海子写诗,永远是随性而发,他所表达的永远是最真实的感情。一个把心灵献给艺术的人,其结局往往是为艺术献身。与其说他的死是为了什么其他的原因,倒不如说它是献诗,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诗歌。他是孤独的,灵魂寂寞,真正能给他温暖的也只有他的诗歌,他自己的诗歌——他的孩子。海子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的诗歌也是浪漫的。刚开始接触他的诗,恐怕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觉得他的诗恨“乱”,一会是火焰,一会是杯子,一会又是雨水,一会又是太阳……的确是,海子的思想天马行空,灵感随处迸发。我想,看他的诗,不是看他的字里行间写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体会他要表达的感情,他所写的事物,都是想象,但他的感情却是真的。我们看下面这首诗:《秋日黄昏》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大火熊熊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使人光荣与寿同在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极为短暂极为短暂匆匆熄灭
原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我们看这首诗,不需要看他写的是什么,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觉到他感情,甚至比火焰还要炽热。
在现在这个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一切,似乎都以钱为衡量标准,人的价值也要看他挣得钱的多少而定。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但也是我们发展所必需经历的。文学,还有谁在真正用心去写文章写诗呢?都是为了稿费吧!读着海子的诗,我感到一种安慰,因为这些诗,完全是用心去写的,没有一点世俗的造作。在这个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现在大学生实在是人满为患了,一个招聘会,往往都是比肩继踵。想想也可悲,找到工作了又怎样,还不是得被房子压迫一辈子。以前是三座大山,现在也好不到哪去。我们整天忙碌着,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前程渺渺,有时候真的让人很迷茫。我们的心灵需要一个寄托,这时候,我会读一读海子的诗歌,心情也会好很多,不会那么沉重,也不会活的那么累了。我们有时候活得太累了,甚至比土地还要累。
海子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诗人。也许,到今天,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但那并不重要,他为我们留下了他所有能留下来的——真挚和热情。我们每个人活着,也许就是受难,这是佛家的看法,但即便在受难时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幸福。
《海子的诗》读后感篇四
我从小就很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尤其是比较文艺一点的。以前读过一遍《海子诗全集》,记得当时感触特别多,但时间一长,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最近又抽出时间来读了一遍,感触颇多。
海子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我最喜欢的是海子的短篇诗歌,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阅读海子的这些诗歌,我能深切的体会到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海子的诗》读后感篇五
24年前,海子终于到他生前所讴歌过的大地,他以梦想为马,以信念为鞭。赶着落日最后一丝于辉,向着西边的太阳狂奔而去,那里有他的理想中的完美的中国。
海子的诗中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太阳为代表,一类以大地为代表。其中他对大地的描绘,显得尤为深情细腻,他感到“月亮照耀下的麦地安详而宁静“,他看到”垂着谷子的大地上,太阳和肉体一升一落,照耀四方,就像寂静的,节日的财宝和村庄。“他倾听着来自祖国大地内部的声音,然后用诗记录,他对大地,村庄,土地上的生命有天然的情感联系。海子说:”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韦岸说他”含着泥土,来自大地的深处。“
这样的海子,最终选择了最初的方式,安静地卧在铁轨上,仰望天空,让疼痛弥漫进徒弟,让肉体以最纯粹的姿态回到开始的地方。
而他的灵魂,将跨上梦想的骏马,奔向西方的太阳。
毫无疑问,海子是一个感性的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用诗构造了一个中国。那个中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里的人们“喂马,劈柴”,做着最原始的工作,却享受着最单纯的幸福。他们有着最纯洁善良的心灵,我们叫它“赤子之心”。
海子是有着赤子之心的诗人,他爱大地,爱人类,爱祖国。他有他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可是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回到最初的那个世界。他的理想,注定与社会脱节。这造成了他与社会的毛盾。海子解不开这个矛盾,社会更不可能为他解开这个矛盾,于是海子选择沉迷于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理想在他的世界中翱翔,封闭却自由。
村上春树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农夫整日耕种,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他看着看着,有那么一天,他就扔下了锄头,头也不回地向着西边走去。“太阳以西有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那个
意境——国境以南就在那里,我只是去寻找。”
农夫与海子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为了梦想而出发。不同的是农夫是去寻找梦想,而海子相较于农夫,更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海子走得更为果断坚决。他不经过一天天的犹豫迟疑,而是从第一天起,他就已经出发,以梦为马,以诗为路。后来,他在24年前的一天,果断的舍弃了尘世的躯体,用灵魂去追逐。
对海子来讲,“死不再是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海子之所以如此地热爱着祖国的土地,是因为这是千万年来,仅有的没有改变的东西。海子所追逐的理想,无非就是在这一方净土上,最初的,诞生赤子之心的中国。
海子的梦想,终将成为中国的梦想。他终将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诗为路,以梦为马,去那太阳以西,国境以南的地方,寻找最初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