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阅读摘录 > 读书笔记 >

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

| 阿祖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骆驼祥子》整部作品没有过多的铺排渲染,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作家或介绍,或描绘,或评论,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叙述娓娓道来。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篇1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 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善良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许许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然而快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篇2

世界上最美丽的呼唤莫过于母亲的呼唤,为人母亲,每一个都可以为子女豁去生命,这应该就是母爱的伟大吧!

她,一个别人眼中的疯子,被迫离开自己刚出世的儿子,“让我再抱一下他”是她离开时最后一个愿望,除了这样,她还能有什么来给他。十几年后,当儿子长大后,她又回来了,却受到一双双白眼,她没有灰心,当儿子考上大学后她记住了几十里山路,捧着几个鲜桃给儿子,就因为一句好吃,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人们在山崖下找到了她,到死时还紧紧握着几个桃子,出了这样她还能拿什么来爱他?

仔细回想,一个疯子都可以明白母爱,为子女可以不顾性命,不顾危险。在别人眼里在她的行为上,或许她是一个疯子。但在我的心中在她的精神里,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无私的母亲。

有这么一位母亲,在家中最困难的时候,她背弃了乡里的习俗,把中间的孩子过继给了大妈家,而这个孩子太小,根本无法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大妈家的条件好。她一直都想把最好的给他。在那位母亲病危时,说出了“石头,别怨妈”这几个字,让他在心里想撕开了一道口子,后来大哥把真相告诉了他,那时,他哭了,他第一次哭得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母亲的苦心,却换来了他的不解,他的怨恨。为了这个举动,他始终是母亲生命里的一道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疤,为了这个举动,母亲爱了一生,想了一声,也疼了一生。

你还能拿什么来爱我呢?在生活的苦难面前。而如今,我又能拿什么回报你呢?在生命的无情面前。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母爱是那么伟大!

爱的伟大不在于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而在于爱是无限的,是无私的。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家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母亲永远是为你挡风的帆,母爱可以像疯娘一样至死无悔,也可以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默默无闻的祈祷,但无论是哪一种,母爱都是巨大的火焰,母爱都是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篇章!

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篇3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然而身处俄国上层社会的人们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在 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赴沙场,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自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学生读书笔记优质示例篇4

这几天我把笑猫日记之《那个黑色的下午》读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两点28分,一场震惊全世界的地震将笑猫那原本幸福的一家分散了。在那惨白的阳光下,笑猫和伙伴们走过了一片又一片废墟,踏上了艰难的寻亲之路。

在一片废墟里,笑猫、老老鼠和二丫意外地碰见了三宝,笑猫想带分开已久的三宝离开,可三宝却坚持要留下做一只“救援猫”。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中下起了大雨,笑猫便让老老鼠去外面找点吃的,自己和二丫堵住漏雨的窟窿。不一会老老鼠回来了,脖子上带着一捆晒干了的红辣椒,老老鼠让笑猫和二丫把红辣椒吃 了。

第三天,雨渐渐停了下来,笑猫他们又踏上了那艰难的寻亲之路。在另一片巨大的废墟里,笑猫他们又遇见了二丫和搜救犬公爵。但是,公爵受了重伤,医生也没有办法帮它治聊。指导员只好伤心的开枪打死了公爵,免得让它在痛苦了。

第四天,笑猫他们回到了樱桃沟,昔日的樱桃沟已经不是往日的樱桃沟了,昔日珍珠滩也不再是往日的珍珠滩了。他们来到了马小跳的爷爷家,二丫发现了一个老人,和一只大白鹅, 鹩哥说那个人就是马小跳的爷爷,那只鹅就是白母鹅。白母鹅饿死了,马小跳的爷爷活了下来。笑猫它们找到了一个前面有山,后面有水的地方把白母鹅永远的埋葬了起来。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见了马小跳爷爷家养的大黄狗阿黄,阿黄把事情的经过仔细地对笑猫说了一遍,还说自己和马小跳的奶奶这几天一共救助了二十一个遇难者。笑猫听后便决定和阿黄一起上山采草药,救助那二十一幸存的人。经过笑猫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座钟楼里发现了虎皮猫,一家人终于见面了。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那样做起事来才会成功。

相关推荐

310417